..續本文上一頁夫寫成金剛經講義,爲金剛經注解權威之作,最後念佛往生。另有周芷庵居士,在心經上也用了四十年工夫,寫成了一部心經铨注,臨終念佛往生。一門深入方能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然後以清淨心求生淨土,臨終一念十念均能往生。其品位之高下,憑其心力、願力,與清淨心之程度而定。經中說:“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此“如”字應注意,實在是在往生時一刹那間見到佛,而非在夢中。有人一生專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勸他一心一意專念普門品,不必改變。有人專念金剛經或地藏經,已念多年,亦不必改,要對他歡喜贊歎,只要一門深入,回向淨土,必能往生。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刹。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刹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善男子、善女人”,此中“善”字是關鍵字眼。西方世界純系諸上善人集會一處。善的標准即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叁福。佛說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因此叁福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叁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做到即是善男子、善女人。比此標准再高一等的是“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最圓滿的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皆不出這十一句的教學。
聞此經典,完全接受,盡形壽決遵守經典的教訓。讀經即是接受佛的教訓。以密法說,讀經即是接受佛的灌頂。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解釋灌頂二字,明白易懂。他說:“灌”是慈悲加持,“頂”是至高無上的佛法,將至高無上的佛法傳授與你謂之“灌頂”。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經,若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一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也給我們灌頂一次。如此殊勝之事,若常常讀誦,不知不覺即受諸佛加持,這就是感應。
書寫目的在于流通,從前印刷術未發明,佛勸人書寫。現在如有書法寫得好的,亦可以書寫經典傳之于後世。今天印刷進步,易于大量流通,自不限于書寫。同修中如有外語好的,也可以翻譯成外文流布于世界,廣度有情,使每人都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能遵照佛的教訓修學,我們的世界必然祥和。現在世界混亂,人人身心不安,無所適從。衆生已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生活環境,産生許多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招來苦難。救護之法,唯有弘揚大乘,大乘經中對現代人生活意識形態有助益的,以這部無量壽經最爲適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我們大概是由一九八四年開始講這部經,未料到效果極佳。一般同修一接觸就生歡喜心,因其內容切合實際。此經已印送了叁百萬本,弘揚之廣泛以此經爲最。
供養與布施意義相同,對上以虔誠恭敬稱供養,對下稱布施。現在佛叫我們要以對長輩、對父母、對師長、對佛菩薩的恭敬之心供養一切衆生,這完全是普賢行,廣修供養。普賢菩薩的心是清淨平等心,看一切衆生都是佛。儒家所講是禮,“禮者,自卑而尊人”,說得簡單,不如佛法徹底,而其意義與普賢行願非常接近。供養有法供養與財供養,二者相較,以法供養最。行願品說了七個例子,第一、如說修行供養。照經中教訓一一做到,不但供養阿彌陀佛,同時也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十方世界六道衆生,全部供養到了,一修一切修。第二、利益衆生供養,此條也是前一條開出來的,也不出第一條如說修行供養,至于其他“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五種,都離不開第一條如說修行供養。華嚴經說得太繁,不知從何下手。此經是華嚴的綱要,依此經修行,華嚴所有的法門都修到了,此乃本經無比殊勝之處。我們自己先要自行,自己能作到就是身教,可作示範。
心想佛時即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相隨心轉。常想佛不知不覺中相貌會變得圓滿。佛的身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我們常想佛,日久亦變成相似的清虛之體,百病不生。
“晝夜相續,求生彼刹”。表示信心清淨,不顧一切阻礙,勇猛精進。同時必須發菩提心,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誠到了極處就是菩提心。有人說:“這年頭若用真誠心待人,豈不處處要吃虧?”應知吃虧算得了什麼,你還能活幾年,若不肯吃虧,將永在輪回之中。對自己,遵從佛的教訓,一心稱念;對人,亦照佛的教訓,應具何種心態與行爲,統統照作,這些都在“持諸禁戒”一句經文之中。所有禁戒都包括在本經叁十叁品至叁十七品。所以我勸大家早晚課念無量壽經。如時間不許可,早課念第六品四十八願,念佛號,念得愈多愈好,晚課念叁十叁品到叁十七品,此五品是戒律。念第六品要發願,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叁十叁品至叁十七品是阿彌陀佛處世待人的態度,學阿彌陀佛的行爲,我們的行就同佛。個人所修,積功累德,全部回向衆生,回向世界,希望所有一切苦難衆生皆能離苦得樂,此即代衆生苦供養。
複次阿難。若有衆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禅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今天下午洛杉矶有一位同修打電話問我,他說有人送他一套我講的地藏經大意錄音帶。他問:“法師晚年專講淨土,何以又講地藏經?”我說,我講的淨土叁經,觀經叁福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全部地藏經就是解釋這兩句話。叁福是學佛的大根大本,若作不到,基礎都沒了。
此段經文是指中輩往生者,“雖不能大精進禅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此“善”字即指“十善”而言。第一不殺生,有用手殺,有用口殺,教人殺;起個殺的念頭也是殺,應當絕對沒有殺害衆生之心意。第二是偷盜,最易犯,“不予取”謂之“盜”。向一個人盜竊,結罪較輕,將來只還他一個人。偷盜要還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假如盜了公共財物,則一方的納稅人都是債主,將來償還起來就麻煩了,世人不知其嚴重性。佛在經中說,結罪最重的是盜用叁寶物,必墮地獄。如作公務員,寫私人信件,用公家信紙信封,亦算盜竊。又如逃稅更是盜竊。永明延壽大師在出家前作小公務員,專管財稅出納,他用公款放生,虧空很多,被查出,罪應斬首。國王吩咐監斬官,若其心生畏懼,斬之;若不怕,帶來見我。結果臨刑面不改色,國王恕其無罪,並成全其出家之願。如盜竊是爲了造福社會,利益衆生,並不妨事;若是圖自己享受,則罪過無邊。第叁是不淫欲,無論在家出家,淫欲增長貪心邪念,對出世間法有一定的障礙。如作不到,夫婦之外,決不許可。此經文指中等往生者言,清淨心有相當程度,故其標准頗高。淫欲不斷,帶業往生,屬下叁品。
下面四種是口業,第一是不妄語,決不欺騙人。但須知佛製訂戒律有其精神所在,不是死的,如有利于衆生者,打妄語算是開戒。佛說一個故事,有一獵人追兔子,追到一個十字路口,兔子不見了。獵人向站在路口之人問兔之去向,此人故意錯指另一條路。既救了兔子,也救了獵人,免其造殺業。打妄語若是爲了利益衆生者謂之“開戒”,若是爲了自己利益者謂之“破戒”。“绮語”是花言巧語,誘人造惡,如今日之歌舞、電影、電視、小說,引人作殺盜淫,罪過太大了。有影劇科同學向我說要改行,我很贊成。看看中外許多明星,很少有好結果者。“惡口”是言語粗暴、罵人。“兩舌”是挑撥是非,無意者是過失,有意者是罪。
下面叁種是意業,又謂叁善根,反之即叁毒。此叁業爲苦樂之根源。世人所貪的是五欲六塵。以財來說,命裏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裏沒有的,想得也得不到。了凡四訓的例子是好榜樣,知命則樂天,遇到高明的命理家,算命一點也不會錯,命運是前世修行的果報,榮辱窮通,一點不能勉強,人人明了因果則天下太平。雖然命有一定,而一生行爲,加減乘除,都會有所改變。如能斷惡修善,晚年會有福可享。依照這本無量壽經修行,所得的功德果報乃是最殊勝的。
我剛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看了之後,頗受感動。我的個性與了凡相似,了凡的毛病我都有,他的福報我一點也沒有。讀了此書,知道命運可以改變。雲南孔老先生用皇極數爲了凡算命,說他壽元只有五十叁歲,後來不驗,活到七十幾歲。我過去也曾算命,算命先生說我只能活到四十五歲。我很相信,因爲我的叁代─祖父、父親、伯父都是四十五歲過世。我到四十五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自知時至,只好念佛等死,一個月之後,不藥而愈。有一年蔣經國先生就任總統時,中國佛教會舉辦仁王護國法會,我講仁王經,講了二十天。在會期中遇到甘珠活佛,我們本來認識,也很熟。他把我叫到一邊對我說:“從前我們大家都在背後談論你,說你很聰明,可惜缺壽福薄。但是這些年來,你講經說法,功德很大,相貌也變了,不但壽長而且將來福報也很大。”我聽了之後也有同感,我現在的福報是今生修的,依佛法修行,確有感應。
“不貪”,不但世法不貪,連佛法也不貪。有,不貪;沒有,也不貪。最要緊的是清淨心,一切物質環境乃是暫時受用,絕不是自己所有,死了一樣也帶不去。把這種事實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我們自己一心一意的念佛,同時也勸人念佛,即與諸佛菩薩同心同德,與十方一切諸佛同類共歡,還能不往生嗎?
第九是嗔恚,世人遇到不如意事,總會發脾氣。平日所集的功德如…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