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5

  ..續本文上一頁樹林,嗔恚一起,如同一把火,把功德林全燒光了。臨命終時若發脾氣,一生的功德全完了。真有智慧之人絕對不發脾氣,必須修忍辱波羅密。能忍而後有定,能定而後發慧。六度中布施與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福德不會燒掉,功德是戒定慧,容易燒掉。常發脾氣又加嫉妒好勝,貢高我慢,而同時又修福,將來投生在阿修羅道,俟其福報享盡,必墮惡道。

  第十是愚癡,無智慧。世間聰明人,有辯才,能說會寫,但是不能辨別真妄、是非、利害。此種人佛家稱之爲“世智辯聰”。鄉下老太婆什麼都不懂,聽到念佛法門就照作照行,乃是真智慧。世人往往對念佛法門懷疑,而且毀謗,自己得不到利益,又影響別人退心,罪過大了。以上叁條不貪、不嗔、不癡,謂之“叁善根”,世間善法皆由此而生。修善先從此叁善根修謂之從根本修。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如是”二字指上面修十善業。思惟也是念佛,有人問我,念經會不會影響念佛,我說不會。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讀經是憶佛,念淨土五經是念佛。西方叁聖中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夏蓮居老居士說,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他人未說過,這是夏老了不起的發現。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盡虛空遍法界提倡一心念佛,專修專弘,他有大智慧,應尊爲法界初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先講華嚴經,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是娑婆世界淨宗的初祖。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東晉時代慧遠大師提倡專修專弘淨土法門,是中國的初祖。整個看起來,初祖共有叁位。

  會用功的人,隨時隨處均在念佛,心中真有阿彌陀佛。永明大師說,“有禅有淨土”,“無禅有淨土”。心中有,往生有把握;有是一天到晚心中有佛一刻不忘。“至心歸依,頂禮供養”,從世間法回頭,依靠阿彌陀佛,從出世間所有一切佛法回頭專修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真誠恭敬,依教奉行。“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人都貪生怕死,自己作不了主,平常不覺得。印光大師的佛堂挂一個大“死”字,要天天想死,一旦佛來接引,心中明明白白,自然隨之而去。求往生之心要真要切,臨終若能心不顛倒,一定往生,此即中輩往生之綱領。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叁十二相。皆當作佛。欲于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此節經文指下輩往生情況,平時無暇修持,俟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端正身心”表示對佛對法之恭敬。“絕欲去憂”是持戒,如打佛七期間,放下身心,什麼都不想,一心清淨。其次是修行的步驟:慈心精進,不得嗔怒、嫉妒、貪吃吝啬;專修念佛法門,不得中途後悔狐疑;對父母要孝順,以真誠心對佛、法、與老師;處世待人以忠信爲本。以上所說雖屬世間法,而是佛法的基礎。佛經義理深奧,乃真實智慧;世有狂人,爲了標榜自己的學識高明,說某經爲僞造,或說經非佛說,放言高論,不知已造謗法之罪。我們學佛應以大藏經爲依據,凡選入者均有可靠之來源,極爲審慎。即使是佛教大德之著作,如其文字與佛教教義有違背者,一律不取。從前凡擬入藏之書,須經當代高僧大德審定後,報請皇帝批准,再行入藏。最早的大藏經是宋朝的碛沙藏,最後一部是乾隆的龍藏。但民國以後各版大藏經入藏的經典是否慎重選擇,無可考。大藏經中有一部份經典,古人對它懷疑,查不出它的來曆,惟其內容則符合佛的意思,此類經典則列爲疑似類。有一次我問方東美先生:“由印度傳來的梵文原本經典甚多,譯成漢文者並非全部,何以不將梵文原本保留,供後世參考?”方先生說:“咱們中國人自尊心太強,翻譯的文字,比原文還要真實優美,所以原文都不保存了。”現在中國人可悲,自信心失掉了,認爲人家全是好的,自己都不行,所以中國人遭大難。

  學佛要立下一個堅固的志願,決心離開六道輪回,輪回太苦了,太可怕了,唯一可靠有把握的辦法就是念佛。平常事情多,無法放下,一年當中有放大假的時候,照經上說,晝夜常念阿彌陀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認真精進,所有一切牽挂統統放下,一個月有一天也好,能夠叁天叁夜不斷,更有受用。心要清淨,不求感應,見到相好不要告訴別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己明白,增長信心就夠了。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此是第四類,說明十方世界諸菩薩衆並非專修淨土者,而系修其他一切大乘法門,只要他回向求生淨土,亦可生到極樂世界,與專修淨土之果報是平等的。“皆得阿惟越致”是不退轉,指七地以上菩薩的果位。諸菩薩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達到阿惟越致,須經兩大阿僧只劫,如發願求生淨土,則一生可以圓滿。菩薩生到西方也都與阿彌陀佛身相無二無別,一生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無可疑者。我們應當仰信,即仰慕佛說,深信不疑。真正情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全明白,現在不要打妄想,老實念佛就好了。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有時西方世界境界會現前,古今都有此說。

  作佛一定要有緣份,與一切衆生廣結善緣。待衆生根機成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此即謂之成佛。衆生有感,佛即有應。今天我們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環境。到達西方之後,六根能力蒙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生生世世的事都知道,活動範圍盡虛空遍法界,自不限于這個地球。那個地方衆生機緣與自己的緣份成熟,就到那個地方示現種種不同身份去廣度衆生,從心所願。菩薩求道不休,隨其精進的程度,不論遲速,最後一定會得到無上菩提。十方菩薩唯一善根即是精進,大慈大悲作原動力,憐憫苦難衆生,但是爲了求度衆生,先要成就自己。

  此種殊勝的利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皆共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九法界衆生鹹蒙其益。我們也應當效法,與一切諸佛同願同心,贊歎阿彌陀佛功德。如何贊歎?念佛就是贊歎,讀誦無量壽經就是贊歎,隨時隨地介紹無量壽經,記得幾句說幾句,記得幾段說幾段,與諸佛之贊歎無二無別。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衆。爲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稱贊佛土功德莊嚴。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東方諸佛刹 數如恒河沙

  恒沙菩薩衆 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複然

  鹹以尊重心 奉諸珍妙供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聞佛聖德名 安隱得大利

  種種供養中 勤修無懈倦

  觀彼殊勝刹 微妙難思議

  功德普莊嚴 諸佛國難比

  因發無上心 願速成菩提

  此章是講西方世界大衆活動狀況, 十方世界諸菩薩衆來到極樂世界,拜谒阿彌陀佛都要帶點禮物,如香華幢幡寶蓋等等皆是象征性的,乃性德所現,修德所變。花與香由持戒變現,幢幡寶蓋由禅定變現。故禮物之大小光彩是依戒定慧之程度而有差別。來到佛所是爲聽佛講經說法,聽完之後又回到十方世界,宣揚流布阿彌陀佛教化衆生的真實利益,稱贊佛的功德莊嚴。世尊對此禮供聽法一事又說頌詞。

  東方世界有無量無邊佛刹,一個佛刹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即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其中菩薩衆更不計其數。這些菩薩來來往往,到極樂世界求學,然後回去教化衆生,皆以真誠恭敬之心,奉持各種珍妙供品,供養阿彌陀佛以及諸上善人。

  諸菩薩以和雅音贊歎阿彌陀佛,究竟通達神通智慧,超過諸佛,窮盡法性的根源。阿彌陀佛以最殊勝的執持名號法門接引十方衆生,衆生若能依教奉行,即可安穩得到大利,此“大利”指“當生往生不退成佛”。種種供養以法修行爲最。“懈倦”是無始劫來的業障,必須突破此關,才能增進。臺北有一位開計程車的同修,他每月念佛二次,每次念兩天兩夜不斷,念過之後,只要休息兩小時,精神即恢複。

  西方世界環境之微妙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是其本願功德所顯現出來的,莊嚴分正報與依報,“正報”是人事環境,“依報”是生活環境。諸菩薩見到西方世界如此殊勝都非常向往,希望自己能快速圓滿成佛。

  應時無量尊 微笑現金容

  光明從口出 遍照十方國

  回光還繞佛 叁匝從頂入

  菩薩見此光 即證不退位

  時會一切衆 互慶生歡喜

  佛語梵雷震 八音暢妙聲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記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刹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無量尊”即阿彌陀佛,此說有感應道交。凡是一切衆生,包括菩薩在內,與阿彌陀佛一接觸,佛必放光加持。此光從口出,遍照十方國。因爲諸菩薩由十方世界來,與佛本願相應,所以佛光亦遍照十方國土。回光叁匝從頂入,含有爲一切大衆授記灌頂之義。常常念佛,讀誦經典,即蒙佛灌頂,不知不覺業障消,智慧增長,心地清淨,就是佛光加持。菩薩見到此光即圓證叁不退,達到七地以上的地位。這些菩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