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6

  ..續本文上一頁由十方來到極樂世界,來去自由,必定均爲法身大士。初住二住的菩薩到了西方世界一次往返,他的階位還是初住二住,而他的神通、智慧、能力與八地菩薩一樣,此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亦如我們往生西方,叁輩九品是我們自己工夫的成就,實際上神通、智慧、能力與八地菩薩同,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不是我們自己的。

  “時會一切衆,互慶生歡喜”,由十方前來西方參學大衆,彼此互相慶賀能有如此成就,若靠自己修行到這種程度,需要很長的時間,故生無量歡喜心。“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這兩句是釋迦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梵”,清淨義。世人談話總有一種希求盼望,佛說法有願而無求。佛願衆生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著急,有希望必有失望,佛心永遠是清淨的。佛語如雷震,可達及四方,而且微妙圓滿。

  符按:上文中提到佛有八音,茲轉述如次:(一)極好音、超出余音,好中最勝。(二)柔層音、善順物情,而不剛暴。(叁)和適音、和雅調適,而不相乖。(四)尊慧音、尊重可欽,能生慧解。(五)不女音、具四無畏,不近妖豔。(六)不誤音、谛審真實,無有差誤。(七)深遠音、甚深幽遠,凡小莫測。(八)不竭音、辯若懸河,無盡無竭。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正士”是正知正見之學者,“吾”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知道他們來到西方的目的,是來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以及十方一切佛土,同時也要求阿彌陀佛指導授記,幫助他們速成佛道。後面數偈是阿彌陀佛對一切菩薩莊嚴淨土以及修學要領的重要開示。“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刹”,前二句是智,後二句是願。一切法均非實,真正明了對一切法自然不動心,不動心即入定;于一切法真實明了是慧。定慧等持,定慧圓滿。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法中無真假、是非、邪正、利害,這都是爲凡夫說的。佛對凡夫不得不說方便法,均是相對的,叫你不墮入叁塗,提升到叁善道。這不是佛教化衆生之目的,真正目的是教衆生成佛,真實法是無言說。“滿足諸妙願”之“妙”字應注意,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皆妙願,願願皆是妙有。願而無願,決不執著其願。雖有,當體離開我法二執;雖不執著,而心心願願要兌現。諸菩薩如照我的綱領修學,將來成佛所居的刹土亦同我的極樂世界一樣。

  知土如影像 恒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刹

  聞法樂受行 得至清淨處

  必于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無邊殊勝刹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各發菩提心

  舍彼輪回身 俱令登彼岸

  奉事萬億佛 飛化遍諸刹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前面講了“必成如是刹”,又怕你執著這個刹土,所以又說“知土如影像”。如執著淨土之相即有法執,有法執必有我執,沒有我,誰執著法執?了知“諸法空相”即不會墮在空中,若執著空,還是執著。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即不落空,雖然知道淨土也是空的而仍然專修淨土,空有兩邊都不執,此是中道第一義。相是假的,只要不執著,可以盡情享受事事無礙。凡夫爲什麼這麼多苦難,因其起心動念處處執著,六道輪回是自己找來的。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體空,十方國土以及極樂世界皆如影如像,執著就錯了。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度十方世界一切衆生。一般大乘經講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願是總綱,十方諸佛菩薩所發大願即不出此四條,四十八願是別願。菩薩道是行,在生活中表現出來,菩薩在六道中遊戲神通,與世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塵,快快樂樂,助世人解釋一切疑難問題。中國人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衆生凡事先想到自己,主觀太強;菩薩永遠站在客觀地位,不但利害不相幹,生活也不相幹。以上所說的標准太高了,不容易學,先要由觀經叁福學起,所以我在淨宗學會提出修行五個綱目:(一)叁福,(二)六和,(叁)叁學,(四)六度,(五)普賢十大願王。以普賢大願的心量修學,叁福六和也是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六字弘名,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遵守阿彌陀佛此段開示,對世出世法覺了不迷,發願求生,老實念佛,乃是修最殊勝的菩提心。不迷、不邪、不染,即本經經題標示的清淨平等覺,此即最殊勝的菩提行。能如此作,自然能授記作佛。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此是阿彌陀佛勉勵十方諸菩薩的開示,作爲他說法的總結。一切諸法的本體是空的,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無我,“我”字是主宰義。一切法乃衆緣和合而生,無自性,認識清楚,永遠不會迷。“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是雙關語。一、求自性清淨,心淨則土淨,與十方諸佛的淨土相應;二、莊嚴一切諸佛淨土,用自己的清淨心莊嚴,幫助一切衆生恢複清淨心,所用的手段無量無邊,將來自己受用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

  以下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開示。“聞法樂受行,得至清淨處”,諸菩薩聽了阿彌陀佛的說法,歡喜信受,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心中清淨,隨所在處均是清淨。這些菩薩同我們住在一齊,我們住穢土,在六道輪回;他們心清淨,住在淨土,必定蒙佛受記成正覺。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變現出來的,十方世界諸菩薩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對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十分明了,都發願想去,到達之後,即圓證叁不退。諸菩薩以極樂世界作典型,建造自己的清淨刹土,並勸導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舍棄輪回之身,超凡入聖。永嘉大師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但六道沒有,連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成佛之後仍無所得,楞嚴說得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成佛之後,倒駕慈航,退爲菩薩,大慈大悲,普度衆生,此即十方世界菩薩在極樂世界的生活狀況。

  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于一食頃。複往十方無邊淨刹。供養諸佛。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衆。其所散華。即于空中。合爲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叁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複落。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經須臾間。還其本國。

  這一品說,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菩薩,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者也是菩薩,承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都有莫大神通。于一餐飯的時間,可以往返十方無邊佛刹,此乃圓教八地以上菩薩的能力,其能力的來源是佛力加持的。彌陀經中佛亦介紹說:“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裏,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這是彌陀經上的經文,彼本所說的範圍小,本經說無邊佛刹。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佛的用意在安撫世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如仍懷念本師釋迦佛,可以隨時回來,並不太遠。

  下面列舉供養之具,華香幢幡,應念即至,隨其修行工夫深淺,自然變化出來,亦即諸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以奉諸佛及菩薩衆。人若成佛,看一切人都是佛,若成菩薩,看一切人都是菩薩,所有一切境界,唯心所變,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假如自己覺得很善良,看其他人都可惡,乃是自己惡心所起作用,應痛加自警。

  有人懷疑,去一尊佛所聽法,往返一次已夠奔波,何能遍禮十方諸佛?應知到達西方即有分身之術,可遍谒十方諸佛,乃化身去的,而其本身依然在阿彌陀佛座下聽經受教。

  凡夫想學無量法門,實不可能,所以祖師大德勸勉我們應先修清淨心,一門深入,求生淨土。俟到了西方即有分身能力。西方所散之華,大小光色不一,在空中自然合爲一花,變爲寶蓋,香氣普薰。華蓋在空中永保原狀,若有菩薩供養新的華蓋,原來華蓋即行化沒。空中天樂自奏,乃菩薩性德之流露,菩薩心中對佛菩薩有真實恭敬之心,自然感應天樂鳴空。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爲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赍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前後往來。熙怡快樂。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

  諸菩薩往十方淨刹供養諸佛回來之後,都集會在七寶講堂,聽阿彌陀佛演說妙法。聽了之後,心開意解,契入境界,大徹大悟。風吹寶樹,發出聲音如交響樂。妙花四散,指無情亦能隨人意作諸供養。諸菩薩變化爲天人,供養本師阿彌陀佛及與會大衆,他們的生活熙怡快樂。西方世界皆爲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流露,願願皆兌現;同時又加上往生之人所修善根福德,其美好之程度堪稱“極樂”。“善修習”指自己修習,人人皆有智慧與善巧方便。“善攝取”指這些菩薩廣度衆生,幫助如來接引有緣大衆。“善成就”指自他兩利功德,自己成就也能助人成就。讀此經文即可了解爲何諸佛菩薩積極勸勉我們求生淨土。實在西方生活太美好,活動空間太大了;上可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下可與一切衆生往來。今天我們生活的空間只限于地球,除人道與畜生道之外,其他各道均無法接觸。其他諸佛刹土皆有六道,生活環境與娑婆世界不相上下,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特殊,特殊在凡聖同居土。若講實報莊嚴土,則諸…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