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世界與阿彌陀佛世界相同,不足爲奇。西方雖有四土,而是平等的,中間無隔閡,一即四,四即一,一生一切生,皆能圓證四土依正莊嚴。其他世界四土皆有差別。
大土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衆。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又彼佛刹諸聲聞衆。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
凡生到西方者均是菩薩,皆能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此種能力是神通圓滿的示現。在娑婆世界不要求神通,求神通必墮地獄,所得的利益很小,而其副作用則甚大,容易走上歧途,招魔障。甚至于感應都不要,只求清淨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後自然得到神通,蒙佛本願加持,能達到八地菩薩的境界,其能力幾與阿彌陀佛相等,盡虛空遍法界均能看到。例如地藏經上光目女問一位羅漢:“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須先“作意”,才能看到,能力不大。西方人不必作意即能看到無邊刹土。“徹聽”是可聽到諸佛世界的聲音,其能力超越時空。“八方上下”是空間,“去來現在”是時間。前面談過西方世界人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章說他們都有天眼通、天耳通,因此應提高警覺,我們所作所爲,絲毫隱瞞不得。假如心裏肮髒,而外表裝著正派,西方人可能說:“你沒有資格來呀!”十方世界衆生,心意善惡,何時開悟,何時脫離六道,何時往生,他們都知道。讀到此段經文,有人在想,何時往生,既已前定,不必修,等著好啦。如此揣測,即錯會佛意。佛菩薩有天眼通,你念佛工夫成熟,達成一片,佛知道,才來接你。換言之,你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有貪愛,舍不得,就是機緣未熟,佛菩薩不會來接。
下面經文介紹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身光一尋”,“一尋”是八尺,兩手伸開之距離謂之一尋。每人身光都不一樣,因清淨心純度不同,所以大小色彩亦異。去年我在邁阿密講經,有幾個外國人有神通,他們看見夏蓮居老居士的相片,說夏老身體是透明的。本來人人都應該是透明的,我們有汙染,所以不透明。在大乘佛法中無論什麼法門都是修清淨心,心淨則身清淨。此經所說菩薩、聲聞,是比照他方世界說的,在西方世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未斷,等于他方世界的聲聞,實際上西方沒有聲聞。菩薩塵沙斷了,無明也破幾分,心中清淨,光明更好。有兩位大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于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觀世音,“世”是十方世界,“音”是苦難的音聲。菩薩聽到音聲,自然就來拯救。聽是耳聽,“觀”是智觀,唯有真實智慧才了解音中之真實狀況。觀音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勢至代表理智,慈悲一定建立在理智基礎上,如建立在感情上就壞了。佛門常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趨下流。”慈悲與方便失去理性,謂之爛慈悲。凡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善願,絕無私人利益攙雜其間,必有感應。楞嚴經上,佛問大衆修學法門,大勢至選擇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代表有真正第一的智慧。他說與五十二同倫,同修念佛叁昧。菩薩從初信到妙覺共五十二個位子,也就是從初發心一直至成佛,專修念佛法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假借其他任何法門的幫助就能明心見性。成佛之後,還用這一句佛號度化衆生。方法極爲簡便,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夠了。淨是不夾雜,要專一,相繼是不間斷。這兩位菩薩與娑婆世界特別有緣,教化衆生,緣份最要緊。經上曾說,佛在一個地區,想教化衆生,但無緣,衆生不接受。佛又叫舍利弗往教,受大擁護。其他弟子問佛何故?佛說舍利弗過去生中,遇到一窩蜜蜂,他對它們發願說,將來我得道先度你們。今天這些聽衆是從前一窩蜜蜂轉世的,有緣相遇,特別親切,願來受教。
此二菩薩普遍利益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華嚴楞嚴與法華普門品叁部經都說菩薩有叁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隨心則到,感應不可思議。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香港有一位聖一法師曾到過普陀,他告訴我,在八二年同兩位出家人朝拜普陀,在梵音洞外拜了半個小時,觀音現身。叁人所見不同,聖一法師看的觀音相全身金色,戴毗盧帽。另一位法師看的是比丘相,各人清淨心的純度不同,故所見有異。世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這一小段經文非常重要。平常念佛,到急難時念觀音菩薩,每有奇效。這是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教導我們這樣作。正因如此,印光大師在世時,勸勉徒衆,學佛自以念佛爲主,每天加念一千聲觀音聖號,爲一切苦難衆生,祈求世界和平,若多數人持之以恒,感應不可思議。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複次阿難。彼佛刹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爲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此系前一品的延續,說明西方世界菩薩願力宏深,在一生中圓滿成就佛果。“現在”指已生西方者,“未來”指我們已發願求往生,不久將來一定會去者,凡是深信切願,西方就把他們列入其同俦。今在此世,一切爲衆生,不爲自己,普勸衆生念佛求生淨土,願力超過業力,即是乘願再來菩薩,皆當究竟一生成佛。有些人慈悲心重,念世人很苦,擬先度衆生。存心固善,但無是處。俟到西方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再回娑婆度衆,這是正道,不如是必墮落,因其缺乏智慧,遇到境界現前,自己作不了主,即被境界吞沒。“擐大甲胄”,古時打仗,沖鋒陷陣,常披甲胄,此表勇猛精進;嚴持戒律,即入生死界度衆生之甲胄。由西方回來,具足智慧能力,善巧方便,心地清淨,能利益衆生而不染著。衆生在五濁惡世,天天造罪,既要教化衆生,即不能離開他們。佛叫菩薩與他們打成一片,用四攝法,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一、布施,世人皆好小便宜,先以利勾牽,後令入佛智。二、愛語,初次接觸,說他們喜歡聽的話。叁、利行,我們所作所爲對他們都有利益,亦即四悉壇中之第一世界悉壇,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四、同事,衆生喜歡作什麼,我都能作,而且作得比他們好。唯一的目的,示現同彼,使他們敬佩,所以在佛法中,善巧方便,智慧推爲第一。菩薩雖在惡道中度衆生是示現的,而其本身不受惡趣,因其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沒有貪嗔癡,也沒有人我是非,即世間而離世間,與大衆和光同塵,他住的是淨土,真是菩薩,“生生之處,常識宿命”,能力智慧永不喪失。菩薩在世間有生老病死,也有輪回轉世。一般小菩薩尚有隔陰之迷,亦有退轉,過去世都會忘記。西方再回來的菩薩無隔陰之迷,來去自如,六種神通均不失掉,此即四十八願中第叁十五“一生補處願”,第叁十六“教化隨意願”。如想成佛,一生可成就,不想成佛以菩薩身廣度有情,隨心所願,均可圓滿,皆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如不修淨土,照一般修行,須滿兩個阿僧只劫,況且自己修到八地菩薩,其自在的程度比不上帶業往生者,因帶業往生者系蒙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能力加持所致。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衆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複計。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衆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爲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爲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甯爲增減。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爲獨勝。本其爲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心,希望有能力幫助九法界一切衆生快速成佛。阿彌陀佛成佛後,其大願均已實現。西方極樂世界是其教學的道場。衆生只要生到他的道場,他即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能力幫助衆生,悉令達成大般涅槃,即是成佛。除往生西方者外,十方世界的菩薩,已有深厚基礎者,仰慕阿彌陀佛,常到西方,親近彌陀,聽其講經說法,佛定助其成佛。成佛以後一定不違當初所發的四弘誓願,其中第一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必時時刻刻普度衆生,輾轉教授,轉相度脫,于是當作佛者,不計其數。
我們這個地球,有人滿爲患之虞,面積不能擴大,生存都有問題。十方世界往生西方之人不計其數,極樂世界人口會爆炸否?以常識推測,譬如學校,每年招生、每年亦有畢業者;西方亦然,時時刻刻皆有菩薩成佛,日有出進。同時彌陀淨土與其他刹土不同;諸佛世界是其佛之願力與衆生善惡業力混雜而成就者,西方世界是彌陀願力與十方衆生淨業所成,實爲不可思議國土。譬如大海,江河流入,未見海滿,永無增減現象。阿彌陀國,壽命長久,土地廣大,光明妙好,快樂無比,皆因彌陀在因地中作菩薩時,積功累德所成就。其建立之目的非爲自己享受,實爲十方一切同心同願的衆生提供一個美好修學的環境,願其在一生中圓成佛道。恩德之大,不可勝言。
菩薩修持第叁十
複次阿難。彼佛刹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複余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