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P4

  ..续本文上一页夫写成金刚经讲义,为金刚经注解权威之作,最后念佛往生。另有周芷庵居士,在心经上也用了四十年工夫,写成了一部心经铨注,临终念佛往生。一门深入方能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然后以清净心求生净土,临终一念十念均能往生。其品位之高下,凭其心力、愿力,与清净心之程度而定。经中说:“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此“如”字应注意,实在是在往生时一刹那间见到佛,而非在梦中。有人一生专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劝他一心一意专念普门品,不必改变。有人专念金刚经或地藏经,已念多年,亦不必改,要对他欢喜赞叹,只要一门深入,回向净土,必能往生。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善男子、善女人”,此中“善”字是关键字眼。西方世界纯系诸上善人集会一处。善的标准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佛说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因此三福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做到即是善男子、善女人。比此标准再高一等的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最圆满的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皆不出这十一句的教学。

  闻此经典,完全接受,尽形寿决遵守经典的教训。读经即是接受佛的教训。以密法说,读经即是接受佛的灌顶。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刚上师,解释灌顶二字,明白易懂。他说:“灌”是慈悲加持,“顶”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将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与你谓之“灌顶”。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若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给我们灌顶一次。如此殊胜之事,若常常读诵,不知不觉即受诸佛加持,这就是感应。

  书写目的在于流通,从前印刷术未发明,佛劝人书写。现在如有书法写得好的,亦可以书写经典传之于后世。今天印刷进步,易于大量流通,自不限于书写。同修中如有外语好的,也可以翻译成外文流布于世界,广度有情,使每人都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能遵照佛的教训修学,我们的世界必然祥和。现在世界混乱,人人身心不安,无所适从。众生已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生活环境,产生许多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招来苦难。救护之法,唯有弘扬大乘,大乘经中对现代人生活意识形态有助益的,以这部无量寿经最为适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大概是由一九八四年开始讲这部经,未料到效果极佳。一般同修一接触就生欢喜心,因其内容切合实际。此经已印送了三百万本,弘扬之广泛以此经为最。

  供养与布施意义相同,对上以虔诚恭敬称供养,对下称布施。现在佛叫我们要以对长辈、对父母、对师长、对佛菩萨的恭敬之心供养一切众生,这完全是普贤行,广修供养。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儒家所讲是礼,“礼者,自卑而尊人”,说得简单,不如佛法彻底,而其意义与普贤行愿非常接近。供养有法供养与财供养,二者相较,以法供养最。行愿品说了七个例子,第一、如说修行供养。照经中教训一一做到,不但供养阿弥陀佛,同时也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罗汉,以及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全部供养到了,一修一切修。第二、利益众生供养,此条也是前一条开出来的,也不出第一条如说修行供养,至于其他“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五种,都离不开第一条如说修行供养。华严经说得太繁,不知从何下手。此经是华严的纲要,依此经修行,华严所有的法门都修到了,此乃本经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自己先要自行,自己能作到就是身教,可作示范。

  心想佛时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随心转。常想佛不知不觉中相貌会变得圆满。佛的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我们常想佛,日久亦变成相似的清虚之体,百病不生。

  “昼夜相续,求生彼刹”。表示信心清净,不顾一切阻碍,勇猛精进。同时必须发菩提心,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诚到了极处就是菩提心。有人说:“这年头若用真诚心待人,岂不处处要吃亏?”应知吃亏算得了什么,你还能活几年,若不肯吃亏,将永在轮回之中。对自己,遵从佛的教训,一心称念;对人,亦照佛的教训,应具何种心态与行为,统统照作,这些都在“持诸禁戒”一句经文之中。所有禁戒都包括在本经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所以我劝大家早晚课念无量寿经。如时间不许可,早课念第六品四十八愿,念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晚课念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此五品是戒律。念第六品要发愿,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是阿弥陀佛处世待人的态度,学阿弥陀佛的行为,我们的行就同佛。个人所修,积功累德,全部回向众生,回向世界,希望所有一切苦难众生皆能离苦得乐,此即代众生苦供养。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今天下午洛杉矶有一位同修打电话问我,他说有人送他一套我讲的地藏经大意录音带。他问:“法师晚年专讲净土,何以又讲地藏经?”我说,我讲的净土三经,观经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全部地藏经就是解释这两句话。三福是学佛的大根大本,若作不到,基础都没了。

  此段经文是指中辈往生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此“善”字即指“十善”而言。第一不杀生,有用手杀,有用口杀,教人杀;起个杀的念头也是杀,应当绝对没有杀害众生之心意。第二是偷盗,最易犯,“不予取”谓之“盗”。向一个人盗窃,结罪较轻,将来只还他一个人。偷盗要还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假如盗了公共财物,则一方的纳税人都是债主,将来偿还起来就麻烦了,世人不知其严重性。佛在经中说,结罪最重的是盗用三宝物,必堕地狱。如作公务员,写私人信件,用公家信纸信封,亦算盗窃。又如逃税更是盗窃。永明延寿大师在出家前作小公务员,专管财税出纳,他用公款放生,亏空很多,被查出,罪应斩首。国王吩咐监斩官,若其心生畏惧,斩之;若不怕,带来见我。结果临刑面不改色,国王恕其无罪,并成全其出家之愿。如盗窃是为了造福社会,利益众生,并不妨事;若是图自己享受,则罪过无边。第三是不淫欲,无论在家出家,淫欲增长贪心邪念,对出世间法有一定的障碍。如作不到,夫妇之外,决不许可。此经文指中等往生者言,清净心有相当程度,故其标准颇高。淫欲不断,带业往生,属下三品。

  下面四种是口业,第一是不妄语,决不欺骗人。但须知佛制订戒律有其精神所在,不是死的,如有利于众生者,打妄语算是开戒。佛说一个故事,有一猎人追兔子,追到一个十字路口,兔子不见了。猎人向站在路口之人问兔之去向,此人故意错指另一条路。既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免其造杀业。打妄语若是为了利益众生者谓之“开戒”,若是为了自己利益者谓之“破戒”。“绮语”是花言巧语,诱人造恶,如今日之歌舞、电影、电视、小说,引人作杀盗淫,罪过太大了。有影剧科同学向我说要改行,我很赞成。看看中外许多明星,很少有好结果者。“恶口”是言语粗暴、骂人。“两舌”是挑拨是非,无意者是过失,有意者是罪。

  下面三种是意业,又谓三善根,反之即三毒。此三业为苦乐之根源。世人所贪的是五欲六尘。以财来说,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得也得不到。了凡四训的例子是好榜样,知命则乐天,遇到高明的命理家,算命一点也不会错,命运是前世修行的果报,荣辱穷通,一点不能勉强,人人明了因果则天下太平。虽然命有一定,而一生行为,加减乘除,都会有所改变。如能断恶修善,晚年会有福可享。依照这本无量寿经修行,所得的功德果报乃是最殊胜的。

  我刚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之后,颇受感动。我的个性与了凡相似,了凡的毛病我都有,他的福报我一点也没有。读了此书,知道命运可以改变。云南孔老先生用皇极数为了凡算命,说他寿元只有五十三岁,后来不验,活到七十几岁。我过去也曾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四十五岁。我很相信,因为我的三代─祖父、父亲、伯父都是四十五岁过世。我到四十五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自知时至,只好念佛等死,一个月之后,不药而愈。有一年蒋经国先生就任总统时,中国佛教会举办仁王护国法会,我讲仁王经,讲了二十天。在会期中遇到甘珠活佛,我们本来认识,也很熟。他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从前我们大家都在背后谈论你,说你很聪明,可惜缺寿福薄。但是这些年来,你讲经说法,功德很大,相貌也变了,不但寿长而且将来福报也很大。”我听了之后也有同感,我现在的福报是今生修的,依佛法修行,确有感应。

  “不贪”,不但世法不贪,连佛法也不贪。有,不贪;没有,也不贪。最要紧的是清净心,一切物质环境乃是暂时受用,绝不是自己所有,死了一样也带不去。把这种事实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我们自己一心一意的念佛,同时也劝人念佛,即与诸佛菩萨同心同德,与十方一切诸佛同类共欢,还能不往生吗?

  第九是嗔恚,世人遇到不如意事,总会发脾气。平日所集的功德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