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22

  ..續本文上一頁進步必緩,自然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開解”是所知障,“意不歡樂”是煩惱障,此二障相當深厚,因此叫他作胎生,此名稱是比喻,而非真胎生。

  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究竟圓滿智慧所建立的。本經由第一品念到此地,一切事實可以肯定相信,此法門爲阿彌陀佛不思議智所立的,不可稱智所成就的,大乘廣智所感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的。有這樣殊勝的功德,所以此法門爲十方一切諸佛所贊歎,尊稱阿彌陀佛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之稱贊絕無溢美,金剛經說“如來是如語者”,“如”是不增不減,恰如其份。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明信佛智”,明是明了,信是深信,佛智究竟圓滿,是自性中本來具足的。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相信佛的智慧就是相信自己本性中具足圓滿智慧。“斷除疑惑”,相信自己的善根。今天有緣遇到這部經典,遇到這個法門,已非偶然,必定過去生中,修得有善根福德。你遇到後能信能解能願,等于佛已經給你授記了,要珍惜這個機會。“作諸功德”,依世尊在此經中所說的,心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念念有極樂世界,盡自己的能力廣爲介紹與大衆,至于他們信不信不必理會,那是他們自己的善根福德問題,不能勉強。修行人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指一般往生狀況,生到邊地亦如此。九品往生者,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功德皆與阿彌陀佛一樣。各位要知道,我們平常如心中一念不生,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變成自己的智慧德能,有可能嗎?有。因爲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所生的,也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心外之物,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用這個方法恢複我的性德,與阿彌陀佛完全一樣,有什麼不可能嗎?如說不能,就奇怪了,佛在大乘經典中說,一切諸法都是自己心裏變現的。細細思惟,明白此理,肯定事實,何以不能轉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識是真心起的作用,用有覺有迷,覺是本經所說佛的五種不思議智慧;不覺是八識,真心迷了起的作用。此段經文並不長,重要的開示一句未漏,古大德稱本經爲第一經,確實不錯。

  “化生”指九品往生者,智慧勝故。他不懷疑,斷疑生信,故入九品。“胎生”,智慧弱一點,疑根未斷,生到西方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知菩薩修學的狀況以及生活方式,不能參加菩薩大衆共修,在五百歲中不能親近阿彌陀佛,這全是因爲這一生無有智慧而且疑惑。何以如此,善導大師有解釋。大師在觀無量壽經的注釋裏,述說叁輩九品的因果以及往生的方法,他說,品位有異,總因衆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我們如果遇到真正善知識開導,上品上智有份。若遇緣差一點,品位依次下降,也可能生到邊地。過去善知識多,而善知識能不能把此事辨別的清楚明白就不一定了。善導大師雖講的很明白,而依照善導大師修學的人不見得多。因觀經注釋還有一部是智者大師作的,在中國很流行,他是天臺祖師。天臺宗在中國日本韓國都很興盛,讀他的著作者甚多。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概論。五種原譯本很難有機會看到,從前沒有一個完善的會集本。過去有兩種會集本:一是宋朝王龍舒居士的大阿彌陀經,另一是前清魏源居士的會集本。古今大德公認這兩種會集本,取舍不當,均有瑕疵。今天遇到夏蓮居老居士所編的會集本,確實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把原譯本之精華彙集一冊,審校精當,堪稱最善本。更難得的是黃念祖居士奉其老師夏蓮老之命,將此經作一詳解。參考古今中外大德對淨土叁經的注解綜合成一個總注解,可稱爲無量壽經的大詞典,非常難得。在大陸文化大革命極困難環境中,能有如此衆多的參考書,確是叁寶加持,因當時恰好有一位老居士將其所存一批書籍托他保管,所以他能找到許多資料。他說完成之後,擔心又被破壞不能出版,是時D.C.同修請黃老到美國講學,他藉此機會將全稿油印了若幹份帶到美國。我們在臺灣見到此稿即大量付印,廣爲流通。這個緣份比古人強,務要珍惜。相信自己的善根與佛智,不懷疑,當生就會有成就。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绮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系其兩足。諸小王子。甯樂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若有墮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于蓮華中。不得出現。

  此品接著上品而來,既然知道生邊地之業因,最好要避免。也就是對于佛智及自己善根有決定的信心,才是九品往生的基礎。若心有懷疑,而仍能叁資糧無缺,亦可往生,但生在邊地。這一品是說明邊地往生的人怎樣才能恢複信心,轉入九品。“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佛在此地舉個比喻,轉輪聖王比喻阿彌陀佛,邊地往生者比喻犯罪王子,七寶牢獄比喻邊地。轉輪聖王是佛學上一個名詞,世界上衆生都能行善修福,才能感應轉輪聖王出世。現代人的觀念都主張民主,專猘君主,不予采納,而轉輪聖王是帝王,非常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一心一意爲老百姓謀幸福,衆生有福才有輪王出現。中國曆代許多帝王,有智慧、明理、愛護老百姓,在曆史上班班可考。昏君也有,但占少數,只圖享受,不顧民艱,他的朝代多及身而亡。開國賢君培養繼承人,爲第一要事,選擇德行第一者爲太子,請最好的老師教導,令其受良好教育,實施仁政,以維持政權于不墜。可惜現代人不讀聖賢書,漠視古代聖王賢君之豐功偉烈,殊爲可歎。

  轉輪聖王有四種:一、金輪王,統轄一四天下,即東西南北四大洲,用現代話說,如同管一個太陽系。二、銀輪王,統轄東西南叁大洲。叁、銅輪王,統轄東南二大洲。四、鐵輪王,統轄南閻浮提一大洲,即整個地球。佛經如此說,但有史以來尚未出現過。爲何稱之爲輪王,因此王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輪寶又是他的交通工具。以現代名詞講,轉輪聖王即是外太空人,可能居住在其他星球上。多年前我在臺灣石牌工作時,當時尚未出家。有一天下午看到空中有一個亮光,愈來愈大,停留在空中,約四、五分鍾,一刹那間忽然就不見了,這就是經常所說的飛碟或稱爲幽浮。次日報紙刊載,于臺灣上空有不明飛行物體出現,證明我當日看的沒錯。

  王子犯罪,關在七寶獄中。獄中有寶帳金床,珍奇裝飾,飲食衣服,一切物質享受與在皇宮內一樣,但以金鎖系其足。佛以此事問彌勒,諸小王子甯樂此否?彌勒說,他失去自由,種種不便,希望趕快出去,諸大臣也幫不了忙,只望輪王歡喜,才能解脫。把心比作王,大臣比作心所諸法,一定要心清淨,具足甚深信心,方能解脫。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障礙在自己心裏,心不疑惑,問題即解決。

  佛告彌勒,邊地衆生亦如是。邊地不是極樂世界的邊界,而是在蓮華中,蓮華不開,不能見佛。原因即前面兩種疑惑,一種是對佛的究竟圓滿智慧有疑,二是對自己善根不能生信。他之所以能往生是由聞佛名起信心故,而對于信願一心持名,他作到了。阿彌陀佛說十方世界一切衆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生淨土的條件即信願行。

  五逆十惡衆生念佛都能往生淨土,有人以爲自己罪業深重,不妨試試看,以這樣的心態念佛也能往生,但是生在邊地。他生到西方也是蓮華化生,蓮華大小不一定,依其念佛工夫淺深所成。雖有懷疑,如念佛真誠,蓮華一樣很大。真正事實是往生的人在這一生中遇緣不同,遇到善知識開導,對于淨宗的理論、事實、因果能透徹的了解,把他這些疑惑都解除了,他就可以入品,不會生邊地。若遇惡知識,他對你說,你一生造作罪業,那有資格生西方呢?你一聽信以爲真,放棄念佛,則一生無望。但這些惡知識也不能小看,他通宗通教,說法時引經據典說出一篇大道理,你不能不信。佛的經典初看時矛盾百出,一會說空,一會說有。本來佛無定法可說,因衆生之執,佛說法無非解粘去縛,破其執而已,如對病施藥。佛在經中常叫我們親近善知識,真善知識有觀機的能力,高僧傳居士傳中例子很多。有學人向善知識請教,善知識指導他到某處拜某人爲師,並對某人贊揚一番,增其信心,果然不數年此學人真有成就。古來大德多贊歎他人,絕無自贊毀他。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學人必須有辨別真妄的能力,否則踏入迷途而不自知。

  佛臨終時留有四條教誡,名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是佛說。人所說的寫的,如有一句失誤,可能被其誤導。今天有人亦用四依法批評這部會集本不可靠,他說此非原譯,而且原譯本亦不可靠,因非梵文,恐有差錯。應知梵文典籍早已無存,縱然找到也無人認識,奈何。早年我對佛經初期翻譯亦有懷疑,因玄奘大師唐朝人,佛教傳到中國在後漢時,到玄奘已六、七百年,所譯佛經相當可觀,玄奘懷疑初期所譯未達理想,所以親自到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回來後對古來所譯經典未說一句話。由此可以證明初期所譯經典並無錯誤。阿彌陀經傳到今天,居然有人說阿彌陀經是僞造的,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沒有這回事兒,阿彌陀佛就是太陽神。此種說法實令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