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23

  ..續本文上一頁啼笑皆非。最有力的證明是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注解。窺基大師是玄奘大師的第一大弟子,又是法相宗第一代祖師。他用羅什大師所譯的經本作注解,而未采用其老師玄奘的新譯本。我們推測,羅什譯本在先,已廣爲流通,不便有所更張。足見古人處事決無一點私情,令人敬佩。如果阿彌陀經是僞造的,難道羅什、玄奘、窺基叁位大師還看不出來?第二、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不重要,不必咬文嚼字在文字語言上推敲,意思對了就行了。第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能助人了生死出叁界成佛道的是了義。斷惡修善,來生得人天福報,但不能出叁界是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用理智處世不要用感情。凡是入藏的經典都有來曆,譯著、何時何處翻譯、參與工作人員均有詳細記載,是可靠的,不必懷疑。

  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于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爲苦。不生欣樂。若此衆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汝阿逸多。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爲大損害。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胎”字比喻有苦、有障礙、不自在,而物質生活很好。在蓮花中沒有汙染,無惡事惡念,處于非常清淨安樂的環境,其苦處是五百歲中不見叁寶。凡入品者均能每天供養十方無量諸佛如來,聽佛講經說法。遇有緣人亦可教化衆生。但是生邊地者不能如此自由,並且遠離一切供佛聞法之殊勝善根。供佛是增長福德,聞法是增長智慧。由此可知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人能作到。此世界法門是有量的,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也是有量的。所以只在生西以後可以學到無量法門,因有無量壽命不受限製。我們無量劫生生世世所學的法門,不如西方人一天的修學。

  生在邊地的衆生必須自己忏悔,在五百歲中深切自責,何時悔過,何時即可離開。如淨土聖賢錄中記載的袁中郎生到邊地,即時悔悟,很快就離開邊地。離開邊地即能與其他入品者往詣阿彌陀佛,聽聞經法,久久亦得開解,其智慧、道力、神通、受用均與其他菩薩一樣,每天參訪無量無邊諸佛,修諸功德。

  佛叫著彌勒菩薩說:“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爲大損害,爲失大利。”有人學佛以後半信半疑,還要找鬼神蔔卦算命看相看風水,還要知道吉凶禍福,對佛菩薩沒有信心。這樣夾雜,何時可得一心?何時能得禅定?何時能開智慧?殊爲渺茫。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說:“可得爲世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這些吉凶禍福迷信鬼神之事是世間意。真信佛者無不吉祥。此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即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灌頂一次,不必要找人灌頂,如再求人,豈不對佛不相信嗎?

  “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爲大損害,爲失大利”。疑惑對菩薩都是大損害,何況我們初學。菩薩有疑,不能往生,我們如對法門經典有疑惑,決定輪回,墮叁惡道,我們所受的損害比菩薩不知要超過多少倍。佛對我們說,應當明白深信諸佛無上智慧,切莫稍存疑慮。諸佛如來的業障完全消除,其智慧能力圓滿現前,我們如果能把妄想執著斷盡了,智慧能力完全恢複後,與佛一樣,絕不可能誤導衆生。所以我們要想恢複自性無量德能,必須克遵佛誡,誠信奉行。

  慈氏白言。雲何此界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衆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衆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刹。何免輪回。

  彌勒菩薩白佛言,爲何此世界有一部份衆生,雖已修善,而不求生淨土?有人用功學佛,非常精進,甚至于也講阿彌陀經,勸你修淨土,而他自己不念佛不求生淨土。勸人修而自己不修,不足爲法。別人也難免懷疑,以爲求生淨土恐怕不是最好的法門,若是最好的,他爲什麼不修?佛說這種人智識微淺,認爲淨土法門沒有什麼,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經典只有五經一論,如此簡單,不過是安慰老太婆一類人物的方便法,因爲他們水准不夠,不能學其他法門。這種人實在是智慧淺薄,如稍有智慧,讀到本經,文殊普賢諸大菩薩都願往生淨土。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聽佛講經說法多年,他見到西方世界也要求往生,難到阿難智慧還淺嗎?

  “此等衆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刹,何免輪回”。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的清清楚楚,輪回不容易出去。凡夫有叁大類煩惱,蓋覆了本性,雖有性德,一點都透不出來,得不到受用。第一類爲見思煩惱,第二類爲塵沙煩惱,第叁類爲無明煩惱。整個佛法的教學只是把這叁種煩惱去掉而已,沒有別的。六道衆生均有叁大煩惱,佛說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不容易斷。斷煩惱有二種方法:一種是定功,一種是智慧。有定功能把煩惱伏住,不起現行,要很深的定功才行,佛在經中說,要到第九個等級才能超越叁界。第一個名初禅天,第二個名二禅天,第叁個名叁禅天,第四個名四禅天,再往上去是無色界四空天,此八個定叫世間禅定,通常謂之四禅八定。超過此八定爲第九次第定,得此定名阿羅漢。初禅天要對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面前不起念頭,毫不動心,即有資格生初禅天。否則縱然修定叫“未到定”,即工夫還不到,還會起心動念。冷靜觀察,想想自己能不能到初禅,如不能,只好在欲界。這才知道真難,千萬人中未必有一、二人。未到定不能生初禅天而能帶業往生,雖有煩惱而能伏住不起作用。不求往生,怎能脫離輪回?把這個事實想通,對于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心,自然不懷疑。人生如夢,縱然生四禅天,亦如在夢中,天壽垂盡,仍入輪回。惟一真實是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如來告訴我們,第一是無量壽,生到西方即得永生。第二無生老病死,何以沒有生,因爲往生是活著時候去的,不是死後往生。修行人在臨終時,佛來接引,佛光一照,就跟著佛走了。當生成就,永遠不死。惟此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此事實須認識清楚。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複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叁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雲何出離生死大難。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刹。趣佛菩提。當生佛刹。永得解脫。

  前面佛說明邊地疑城的業因,及其生活狀況,五百歲後一定可以入品。彌勒菩薩隨即問佛,許多學佛人爲何不求生淨土?佛說他們智慧不夠,有大智慧才能選擇這個法門。本經開端五位常隨弟子表法,憍陳如是第一得度大弟子,代表這個法門是第一得度第一成佛的法門。舍利弗目犍連雖排在第二,但舍利弗代表第一智慧,目犍連代表第一神通。彌勒菩薩非常感歎的說,此等衆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刹,何免輪回。虛妄分別是所知障,破煩惱障容易,破所知障難。所知障即是今天所講的求知欲。佛說我們所求的知識全是虛妄的,非真智慧,真智慧不要求,自性中本來具足的,一切通達。佛講經時隨問隨答,不思惟、不考慮。佛特別警告說,佛所講的不要當作一種知識,否則不但不能破所知障,反而增長所知障,此是學佛最可怕的一樁事。所, 以聽, 經讀誦應依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的說法:離言說相,聽佛講經,不執著其言語;離名字相,佛經中的名詞術語,知其意即可,不要執著;離心緣相,聽了之後不要去想它,一想就錯,落在第六意識中。換言之,佛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他也叫我們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經是定慧等學,如不著言語、名字、心緣相,即是修定;聽得清楚,了了明明,是修慧,這樣聽會有悟處。不會聽的人,聽經反而增添煩惱、所知二障,這是很難理解的。

  佛說學佛而不求生淨土的,所種善根,不能離相。只要有分別、執著、妄想,即是著相而修。不求佛慧是所知障。如用功得力,可以得一點小定,不能開慧。對世間五欲六塵仍有貪著放不下,此是煩惱障。人天福報也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後才能有成就。我到大陸訪問時,常聽人說,大陸許多人都想把兒女送到外國去,希望改善生活,此乃大錯。殊不知命中有福,在那裏都享福,不在乎環境與地區。自己本身積功累德,可以漸入佳境。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縱然得人天福報,一切豐足,出不了叁界,福享盡了,八識田中仍有惡業種子會遇緣起現行,其果報也許在叁途。如果家親眷屬欲相救免,你要把成見舍棄,接受他的正知正見;如不肯接受,你的親眷再有智慧能力,也幫不上忙。這就是邪見業王在作崇,業力強大,牽引你在六道中舍身受身,常在輪回。修福的人尚不能出離生死輪回,何況不修福的愚癡人,不信因果,不求生西方,其結局更不堪設想。

  我講了很多遍觀經中叁福,叁福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對菩薩說的。第一條是人天福,第二條是二乘福,第叁條是大乘菩薩福。菩薩不信因果,不是普通善惡報應的因果,而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很多菩薩都不相信。有人自己認爲有智慧、有辯才、有學問,反而增長其邪知邪見。此種人時常遇到。我出家到臺中跟李老師學佛。佛當年在世時,維摩居士是在家人,講經說法。佛鼓勵其弟子舍利弗、目犍連往聽,他們參加法會,亦要向維摩居士頂禮叁拜,右繞叁匝。晚近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雖只辦了兩年,而對民初佛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許多法師大居士均是內學院出身,梁啓超即其中之一。在院訓中提出崇尚師道,不論在家出家…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