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24

  ..續本文上一頁,必須尊師重道。唐朝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再來,主持道場,許多出家在家二衆向他學,其成就不亞于出家人。我初到臺中遇到從前第叁中學的老校長周邦道老師,他勉勵我,對真正有德有學,不管在家出家,就向他學。現在還有出家大德對本經排斥,認爲這本書是在家人會集的,其實曆次的會集本都是在家人作的,第一王龍舒,第二魏源,第叁夏蓮居。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內引用無量壽經經文,一半以上均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可見蓮池大師沒有分別心。所以世智辯聰,增益邪心,非常可怕。不但誤了自己,而且還妨礙了別人,障礙別人,必定負因果責任。誤人罪大,誤己罪小。

  又有一類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也專心念佛,對慈善事業熱心去作,他的毛病是著相分別。著相分別屬所知障。情執深重,世間恩愛放不下,屬煩惱障。他也求往生,但去不了。我初出家時,臺北圓山臨濟寺有一個圓山念佛會,其副會長某君是臺灣銀行襄理,對念佛會出錢出力,他會打法器,共修時領衆。叁年後他得癌症,病重時聽到佛號就不耐煩。在臨終時必定貪生怕死,取相分別,障礙往生。我們能否保證臨終時很順利,也很難說。工夫要靠平時,五戒十善真能作到,要想作得好,必須嚴格遵守楞嚴經之四種清淨明誨。淫、殺、盜、妄,這四種惡如果不由心地上根本拔除,遇到外緣即變成障礙。心中一點念頭都沒有,臨終時就不會遭魔難,遇到一切境界時不起念是真工夫。高僧傳中有一出家人,臨終時問大衆,你們曾看過念佛人臨終坐著走的嗎?大家說有。有站著走的嗎?大家說有。有這樣走的嗎?說著他兩手扶地,倒立起來,腳朝上,就走了。此之謂遊戲神通。

  “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無相”是不著相,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叁昧即現前。一心念佛,若接觸境界,第一個念頭動了,第二個念頭尚未起,即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斷。一方面是自力,一方面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本願威神加持之力。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二六時中始終保持一句佛號,“執持名號”即是“植衆德本”。現前工夫得力,身心必然清淨,分別執著妄想少了,無任何疑惑,即見成效。

  佛說法乃是黃葉止啼,聰明人在聽經時即開悟,不開悟者令其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見了阿彌陀佛自然就開悟。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心向往佛的菩提,永得解脫。真的話我們要相信,本經講叁種真實,一開端即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現時即可得到“身心清淨,遠離分別”。“遠離分別”是因,“身心清淨”是果。保持一個目標,一個意願,一念向往無上大菩提,當生佛刹,永得解脫。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刹。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衆德本。當生彼國。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此品佛告訴我們十方世界菩薩無量無邊,有許多菩薩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一聽此法門即相信,願意求生淨土,圓成佛道。菩薩是聖賢,我們應當見賢思齊,向他學習。彌勒菩薩問佛,此娑婆世界以及十方諸佛刹土,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佛經所說不退轉有叁種:第一是位不退,把八十八品見惑斷掉,大乘可證到初信位菩薩,小乘證到初果須陀洹,到此果位決不退轉爲凡夫;但未出叁界,人天兩道七次往返即證阿羅漢果。經中說,凡夫修行成佛須叁大阿僧只劫,此叁大阿僧只劫須從證得不退轉地位算起。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從未達到不退位,所以修行多劫都不算數。第二是行不退。大乘修菩薩行,到了圓教八信九信位,即行不退,決不會再落爲小乘。第叁是念不退。念念都向無上菩提,沒有其他念頭,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均證得念不退,稱爲法身大士。如證得念不退,亦必同時證得行不退及位不退。

  佛告彌勒菩薩,于此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衆德本,當生彼國。娑婆世界指此叁千大千世界,在此大千世界有無數星球,亦有四土。這些菩薩亦曾供養無數諸佛,植衆德本。德本有兩種,一種是勤修六度,菩薩的德本即六波羅蜜。第二種是一心稱名,專念阿彌陀佛。這些菩薩,六度、念佛兩者兼修。佛又說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小行菩薩連我們都包括在內,所謂小行也具足信願行叁個條件,其善根之厚與法身大士無異,生生世世雖修沒有拿到叁不退學位,此生遇到殊勝因緣,上叁品往生也有可能,等而下之,應當有份。在此教化區內有多少人往生佛都知道,我們應珍惜此生,依本經所列教誡,認真修持,先把娑婆世界放下,決不貪戀世樂,遵照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之訓示,切實奉行,只要覺悟實踐,決定往生。

  不但我刹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複如是。從遠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诃薩。生彼國土。東北方寶藏佛刹。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龍天佛刹。勝力佛刹。師子佛刹。離塵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華幢佛刹。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阿彌陀佛教化的範圍無限的廣泛,他在因地求學時,曾遍禮一切諸佛刹土,因此諸佛刹土與阿彌陀佛都有緣。盡虛空,遍法界,廣結法緣,所以他的教化區就不限于極樂世界。一切諸佛菩薩都贊歎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尊佛不向衆生宣傳淨土,代表阿彌陀佛接引有緣衆生。所謂有緣即是此諸衆生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叁項具足,堪受教化,決定往生。

  一切諸佛刹土的衆生往生西方人數之多,幾無法計算,每分鍾每秒鍾都有往生者。其他世界無此殊勝狀況,故稱贊阿彌陀佛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並不爲過。佛此時略舉幾個他方世界爲例,一共說了十一個,這十一個佛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不退菩薩,有數十百億乃至萬億不等,數量之多,無法估計。佛刹名稱亦不一定,如中國從前稱大清帝國,辛亥以後改稱中華民國,現在大陸又稱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稱之改變系因地製宜,不可執著。佛刹名字根據其現前狀況而定,例如我們所居的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梵語,“堪忍”義,形容此世界這樣苦惱,衆生還能忍受。佛的名號也不一定,他的形狀、容貌、身體時有變化,不但他們不一定,我們也一樣。小時候有乳名,上學有學名,到外國又起個洋名。容貌變化更快,孩童時、求學時、工作時的相片幾乎各不相同。諸佛菩薩更無定相,誠爲楞嚴經所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爲了廣度衆生,法華經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能現叁十二應身說法廣化衆生,隨類變化,得大自在。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衆。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叁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衆。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衆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此段經文介紹第十二個佛刹,其佛名無上華,有無數不退轉菩薩,皆屬念不退之法身大士。此佛刹衆生的善根福報非常深厚,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以及因果有深入了解,往生意願很強,人數亦多。這是世尊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說到念佛往生亦非易事,魔障很多,非個人所能預料,除非有真正工夫,自己難以克服。此佛刹的菩薩善根都很深厚,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每一往生西方之人,即使小行菩薩以及下下品或邊地往生者,皆有如此善根。既然皆有善根,何以往生品位不同?這與精進程度頗有關系,有人不能精進,實因遇緣不同。

  “于七日中”,即平常所說的打佛七,由一日到七日精進念佛。佛在此地說,七日精進念佛即能得到如法身大士百千億劫所修的功德。作得到嗎?可以。一進念佛堂之後,除一句佛號外,無一雜念。佛說即能全攝彌陀果地上的功德,精進念佛把彌陀果地上的功德都能得到,何況是菩薩的功德。理雖如此,事上相當困難。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雖知道精進力量不可思議,而實難作到。

  第十叁佛刹佛名無畏,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衆,此皆不退菩薩,至于小行菩薩更不計其數。以上十叁佛刹不過略舉。單說佛刹的名字、佛的名號、往生人數,說上一劫,也說不完。如無真正好處,真實利益,何以十方世界如此衆多往生之人?古德有比喻,往生西方的人比下的雨點還多。

  非是小乘第四十叁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向下有六品經是本經之流通分。佛經在體例上都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經流通分很長,有大經的架式,序分有叁品,流通分有六品。六品分五大段,第一大段爲非是小乘第四十叁,屬勸進流通。

  “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指十方世界諸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很善巧的得到真實利益,此種利益不可思議,究竟多大,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他只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所獲的利益是平等的。

  “善男子、善女人”,指善根深厚之人,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聽到佛的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此一念是精純不雜。“歸依”是回頭依靠,從事事物物、世出世間諸法,一律回頭。出世法經論很多,法門亦很多,都想學學,心就雜了,心一雜即不得清淨。本師釋迦牟尼佛實在慈悲到了極處,諄諄教誨,說了再說,不厭其煩。

  印光大師未專修淨宗時,涉獵許…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