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經論,真正明了認識之後,一切放下。他的佛堂只供一尊阿彌陀佛,一個香爐,一杯清水,只有一本阿彌陀經,其他什麼都沒有,此即表示“一念喜愛之心”。
“歸依”兩個字意義很深,世俗說歸依某某法師乃大錯特錯。歸依佛是阿彌陀佛,歸依法是無量壽經,歸依僧是西方世界蓮池海會諸上善人。“瞻禮”是修行也就是念佛,法華經中說:一心合掌,瞻禮如來。此乃四種念佛中之觀像念佛,把佛像看作真佛,離開佛堂心中還要想佛。十六觀經說的好,心想佛,自己就變成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何況佛又明白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凡夫業障習氣太重,妄想雜念太多,想專、專不了,想一、一不了。佛像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選定以後,一生不改,臨終時來接你的就是這一尊佛像。瞻禮之際,立時想到無量壽經中的教誨,萦懷于心中,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功德”是指序分、正宗分中之一切功德。向下經文指示我們處世待人應有之心態。“心無下劣”,即不要自卑,以爲我都不如人,覺得很難爲情。佛弟子心地平實、安詳、自在,亦不貢高自大,一切處一切境界中,工夫不間斷,好環境不起貪愛,逆境中不動嗔恚。無論境緣好壞,不影響自己的清淨心,于其中成就平等心、大慈悲心。此種修學方法與十方不退菩薩所修完全相同,生到西方所獲功德利益與諸大菩薩同,我們在短期內一心稱名,全攝諸菩薩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是何等的利益。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于此經中。生導師想。欲令無量衆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刹。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僞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佛在此地把這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介紹與我們,以及天人阿修羅等六道衆生,並囑咐我們應當愛好喜歡這個法門,裏面有無盡的寶藏,要認真依經修學。這部經典,無量劫來難得遭遇,應生希有想。從前無量壽經有多本,會集本亦未盡理想,很難引人喜愛。阿彌陀經雖好,但經文太短,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事理因果說得不夠詳備,一般人難生喜樂之心。本會集本問世還不到五十年,因其系居士所編,佛門中依然有門戶之見,流通方面難免發生阻礙。自一九八二年以後漸漸突破障礙普遍流通。爲了幫助大衆,斷疑生信,我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與曆代會集本印成一冊,讀者見到自然深信不疑。若論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比往昔之人來得殊勝,只要自己真正用功,如佛所開示,歸依瞻禮,如說修行,往生西方的成就必在古人之上。
“于此經中生導師想”,導師是六道衆生對佛陀的尊稱。經典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所在之處。展開經典如同阿彌陀佛當面對我們講經說法,必須虔誠,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欲令無量衆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佛勸導我們流通此經,推廣此法門,我們自己得到殊勝無比的利益,不要忘了六道苦難的衆生。有人顧慮若把經書送給無善根者,他不相信,把經書糟蹋,豈不造罪?應知他雖造罪,但種子已種在八識田中,待罪酬完,種子起現行,亦能有成就。我近十年來諸同修供養我的淨資,全部印了這部無量壽經,大量流通,介紹與有緣衆生。以前無人印此經,經過十多年的提倡,其他地區亦有印者,聞之不勝歡喜。講經的錄音帶是有聲的無量壽經,應大量推廣,惟膠帶保存時間有限,擬改用鐳射片,可以永久保存。現已托新加坡同修經辦此事。大衆同心同力,令無量衆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刹”,“彼”指西方極樂世界,根熟衆生希望能于此生見到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攝受殊勝佛刹”,此句經文非常深廣,第一攝受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廣義的說,遍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此功德才圓滿。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因行果地也必定相同,這種願行不可思議,如何才能作到?怎樣兌現?佛叫我們“當起精進,聽此法門”,如是則前面心願就能圓滿兌現,絕不落空。尤其在現代社會,特別需要這個法門,唯此法門,能使我們身心清淨,遠離濁惡,眼下就得到好處,將來一定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叁界,不退成佛。除此之外,還有那個法門能解決我們的生死問題?所以十方不退菩薩,人人歸依,各各奉行。“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僞之心”,“求法”是求往生不退成佛之法,永脫叁界輪回之法,決不生起退轉之心。虛僞之心不會成就,惟有真誠修學才能得度。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縱有大火焚燒,也不疑惑,也不後悔。何以信心如此之強?因爲十方無量菩薩“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此指前面菩薩到西方參學,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使阿難尊者以及與會大衆親見極樂世界以及十方諸佛刹土依正莊嚴,一切如來同聲贊歎。如此情況,若仍不信,那就是經中所說的一闡提。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菩薩那一位不求此法門,那一位不接受此部無量壽經。“尊重聽聞”是求法,“不生違背”是依教奉行。聽此經典,一定要把這部經典所說的都能作到。“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所有學佛的人都希望很快斷煩惱,得禅定,大徹大悟,成菩薩成佛,有無方法達到這些目標?他尚未找到。你把這部經送給他,他還不相信,因爲他不識貨。那一天他認識了,必然一切放下,一心專注此一真實快速成佛法門。現在暫時不學其他法門,等到了西方再學不遲。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若于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爲他說。常樂修行。
人生在世,學業事業成就與否,固然要靠努力,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宿世善根,佛法修學亦不例外。過去帝王時代,有一句話很流行,功名富貴要靠陰功,陰功加上努力,才能一帆風順。古德說,今生修學能否順利,要看遇緣如何。世出世間均如此。
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以後即滅法時期,滅法時期很長。釋迦牟尼佛是賢劫中第四尊佛,賢劫有一千尊佛出世,第五尊佛是彌勒菩薩。佛在彌勒下生經說,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才降世。所以有佛住世期間極爲短暫,無佛之世太長。人在六道中輪回,幸得人身,而且遇到佛法,乃是希有之因緣,應當珍惜。雖遇佛法也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如在這一生沒有開悟、斷煩惱、超出叁界,是很可惜的。佛希望我們能得到最殊勝的成就即是往生淨土。前面經文說十方世界往生的不退菩薩,華嚴經所稱的法身大士,絕非凡人,向往西方人數衆多,無法估計,此佛陀叁轉法耣之作證轉,這麼多人向往西方,可見西方有其向往之理由。我們聽了再不相信,再不能接受,實乃善根福德尚未成熟。如本經前面所說,阿阇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釋迦佛說法,他仍無動于衷,並不發心求生淨土,足證所種善根太小。在末法時間,即使到了佛法滅盡時,這本無量壽經多留住世間一百年,是時尚有根熟者,已曾供養無量諸佛,複蒙一切如來本願加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此“得”字非常重要,得是真正得到,亦如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所說“有禅有淨土”之“有”字。“廣大法門”即指無量壽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遇到這個法門必須如說修行,如小本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執持要堅固,決定不能放松。果能一心如說修行,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二智連說即大乘經中所講的根本智與後得智,或者說實智與權智。“廣大一切智智”即禅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二智現前即等于大乘教中之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指這一件事。如何才能獲得呢?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自然斷了;念到理一心不亂即獲得廣大一切智智,證到分證佛,有能力以叁十二應身廣度衆生。
“于彼法中,廣大勝解”,“彼法”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從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議功德。如果一切智智未現前,對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決定一無所知。西方世界之殊勝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西方狀況猶如隔籮望月,看不清楚。念佛就是修定,定功到了相當程度,豁然貫通,就開悟了。讀經每人所體會的意義不一樣,每人心地的染汙程度不同,體會的境界亦不同。真用功人每日讀經領解不一,此佛法不可思議之處,此種情況,我們自己可以體驗得出來。此法門簡單,只叫我們修清淨心。修行的原則全在經題上,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就是不迷,清淨自然平等,清淨自然覺悟,覺了自然清淨,一而叁,叁而一。本經所教的叁個原則通一切大乘佛法。禅宗走的是覺門,念佛走的是清淨門,教下走的是平等門。離開清淨平等覺,即非佛法。如不依此叁原則,縱然也斷煩惱、修禅定、積功累德,其果報在人天。既然心地純一清淨,即根本智,所起的作用即後得智。其由凡夫進等,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初地名歡喜地,故獲大歡喜。凡是成爲真正菩薩,必有觀機之力,爲不請之友,說法契機,令衆生易于受教。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于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處“善男子善女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