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P25

  ..续本文上一页多经论,真正明了认识之后,一切放下。他的佛堂只供一尊阿弥陀佛,一个香炉,一杯清水,只有一本阿弥陀经,其他什么都没有,此即表示“一念喜爱之心”。

  “归依”两个字意义很深,世俗说归依某某法师乃大错特错。归依佛是阿弥陀佛,归依法是无量寿经,归依僧是西方世界莲池海会诸上善人。“瞻礼”是修行也就是念佛,法华经中说:一心合掌,瞻礼如来。此乃四种念佛中之观像念佛,把佛像看作真佛,离开佛堂心中还要想佛。十六观经说的好,心想佛,自己就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何况佛又明白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凡夫业障习气太重,妄想杂念太多,想专、专不了,想一、一不了。佛像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选定以后,一生不改,临终时来接你的就是这一尊佛像。瞻礼之际,立时想到无量寿经中的教诲,萦怀于心中,如说修行。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是指序分、正宗分中之一切功德。向下经文指示我们处世待人应有之心态。“心无下劣”,即不要自卑,以为我都不如人,觉得很难为情。佛弟子心地平实、安详、自在,亦不贡高自大,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工夫不间断,好环境不起贪爱,逆境中不动嗔恚。无论境缘好坏,不影响自己的清净心,于其中成就平等心、大慈悲心。此种修学方法与十方不退菩萨所修完全相同,生到西方所获功德利益与诸大菩萨同,我们在短期内一心称名,全摄诸菩萨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这是何等的利益。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佛在此地把这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介绍与我们,以及天人阿修罗等六道众生,并嘱咐我们应当爱好喜欢这个法门,里面有无尽的宝藏,要认真依经修学。这部经典,无量劫来难得遭遇,应生希有想。从前无量寿经有多本,会集本亦未尽理想,很难引人喜爱。阿弥陀经虽好,但经文太短,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事理因果说得不够详备,一般人难生喜乐之心。本会集本问世还不到五十年,因其系居士所编,佛门中依然有门户之见,流通方面难免发生阻碍。自一九八二年以后渐渐突破障碍普遍流通。为了帮助大众,断疑生信,我把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与历代会集本印成一册,读者见到自然深信不疑。若论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比往昔之人来得殊胜,只要自己真正用功,如佛所开示,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往生西方的成就必在古人之上。

  “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导师是六道众生对佛陀的尊称。经典所在之处,即阿弥陀佛所在之处。展开经典如同阿弥陀佛当面对我们讲经说法,必须虔诚,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佛劝导我们流通此经,推广此法门,我们自己得到殊胜无比的利益,不要忘了六道苦难的众生。有人顾虑若把经书送给无善根者,他不相信,把经书糟蹋,岂不造罪?应知他虽造罪,但种子已种在八识田中,待罪酬完,种子起现行,亦能有成就。我近十年来诸同修供养我的净资,全部印了这部无量寿经,大量流通,介绍与有缘众生。以前无人印此经,经过十多年的提倡,其他地区亦有印者,闻之不胜欢喜。讲经的录音带是有声的无量寿经,应大量推广,惟胶带保存时间有限,拟改用镭射片,可以永久保存。现已托新加坡同修经办此事。大众同心同力,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彼”指西方极乐世界,根熟众生希望能于此生见到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摄受殊胜佛刹”,此句经文非常深广,第一摄受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广义的说,遍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此功德才圆满。我们跟阿弥陀佛学,因行果地也必定相同,这种愿行不可思议,如何才能作到?怎样兑现?佛叫我们“当起精进,听此法门”,如是则前面心愿就能圆满兑现,绝不落空。尤其在现代社会,特别需要这个法门,唯此法门,能使我们身心清净,远离浊恶,眼下就得到好处,将来一定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三界,不退成佛。除此之外,还有那个法门能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所以十方不退菩萨,人人归依,各各奉行。“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求法”是求往生不退成佛之法,永脱三界轮回之法,决不生起退转之心。虚伪之心不会成就,惟有真诚修学才能得度。

  “设入大火,不应疑悔”,纵有大火焚烧,也不疑惑,也不后悔。何以信心如此之强?因为十方无量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此指前面菩萨到西方参学,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使阿难尊者以及与会大众亲见极乐世界以及十方诸佛刹土依正庄严,一切如来同声赞叹。如此情况,若仍不信,那就是经中所说的一阐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菩萨那一位不求此法门,那一位不接受此部无量寿经。“尊重听闻”是求法,“不生违背”是依教奉行。听此经典,一定要把这部经典所说的都能作到。“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所有学佛的人都希望很快断烦恼,得禅定,大彻大悟,成菩萨成佛,有无方法达到这些目标?他尚未找到。你把这部经送给他,他还不相信,因为他不识货。那一天他认识了,必然一切放下,一心专注此一真实快速成佛法门。现在暂时不学其他法门,等到了西方再学不迟。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人生在世,学业事业成就与否,固然要靠努力,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宿世善根,佛法修学亦不例外。过去帝王时代,有一句话很流行,功名富贵要靠阴功,阴功加上努力,才能一帆风顺。古德说,今生修学能否顺利,要看遇缘如何。世出世间均如此。

  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以后即灭法时期,灭法时期很长。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第四尊佛,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第五尊佛是弥勒菩萨。佛在弥勒下生经说,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才降世。所以有佛住世期间极为短暂,无佛之世太长。人在六道中轮回,幸得人身,而且遇到佛法,乃是希有之因缘,应当珍惜。虽遇佛法也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如在这一生没有开悟、断烦恼、超出三界,是很可惜的。佛希望我们能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即是往生净土。前面经文说十方世界往生的不退菩萨,华严经所称的法身大士,绝非凡人,向往西方人数众多,无法估计,此佛陀三转法耣之作证转,这么多人向往西方,可见西方有其向往之理由。我们听了再不相信,再不能接受,实乃善根福德尚未成熟。如本经前面所说,阿阇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释迦佛说法,他仍无动于衷,并不发心求生净土,足证所种善根太小。在末法时间,即使到了佛法灭尽时,这本无量寿经多留住世间一百年,是时尚有根熟者,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复蒙一切如来本愿加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此“得”字非常重要,得是真正得到,亦如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所说“有禅有净土”之“有”字。“广大法门”即指无量寿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遇到这个法门必须如说修行,如小本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执持要坚固,决定不能放松。果能一心如说修行,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二智连说即大乘经中所讲的根本智与后得智,或者说实智与权智。“广大一切智智”即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二智现前即等于大乘教中之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指这一件事。如何才能获得呢?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自然断了;念到理一心不乱即获得广大一切智智,证到分证佛,有能力以三十二应身广度众生。

  “于彼法中,广大胜解”,“彼法”指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从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议功德。如果一切智智未现前,对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决定一无所知。西方世界之殊胜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对西方状况犹如隔箩望月,看不清楚。念佛就是修定,定功到了相当程度,豁然贯通,就开悟了。读经每人所体会的意义不一样,每人心地的染污程度不同,体会的境界亦不同。真用功人每日读经领解不一,此佛法不可思议之处,此种情况,我们自己可以体验得出来。此法门简单,只叫我们修清净心。修行的原则全在经题上,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觉就是不迷,清净自然平等,清净自然觉悟,觉了自然清净,一而三,三而一。本经所教的三个原则通一切大乘佛法。禅宗走的是觉门,念佛走的是清净门,教下走的是平等门。离开清净平等觉,即非佛法。如不依此三原则,纵然也断烦恼、修禅定、积功累德,其果报在人天。既然心地纯一清净,即根本智,所起的作用即后得智。其由凡夫进等,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初地名欢喜地,故获大欢喜。凡是成为真正菩萨,必有观机之力,为不请之友,说法契机,令众生易于受教。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善男子善女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