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都在其中,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我们何以知道?想想自己对于此法门信乐程度如何,即可推测得出来。如真相信并有无比的欢喜,即证明你确实善根成熟了。并蒙十方诸佛如来威神加持,才得大欢喜,此系由感应说。如从教上说,观经所讲的三福,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直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统统做到了,即可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从教上讲固然很善,比起感应来还差一等。如许多菩萨在教下所得善根具足,而遇到这个法门未必能信,所以感应不可思议。古大德说,有心求感应易受魔的当,如有欲求,魔就来勾引。由真实心中如法修学,自然得到感应,非有心去求,魔不能得其便。
“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是法”是指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若已经修学者,或现在才发心求法者,或将来会发心求往生者,诸佛菩萨皆看得清清楚楚。已求现求必蒙诸佛护念,因诸佛均护念此经,皆护念此法门,若依此经学,必得诸佛之护念。现在尚未发心,将来会发心,诸佛亦会护念。佛菩萨非常慈悲,照顾众生,无微不至。佛又劝我们应当把心安住在信愿持名方式上,安住在这部经上,安住在西方依正庄严上,决定不要怀疑。疑惑的根有二:一、善根福德未成熟,对经教怀疑;二、对事实真相无充份认识,如遇真善知识的开导,亦能得度。如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的弟子,不识字,出身寒微生活清苦,四十岁才出家。老和尚只教他念六字弘名,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如是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后,似乎等谛老来看他,还站了三天。他有无开悟,无从揣测,不过念佛三昧一定得到了。佛法教人真实开智慧,不讲世智辩聪,需要真实工夫。一句阿弥陀佛是求清净心的方法,心中毫无牵挂、烦恼、妄想、忧虑,心即清净。佛法懂得太多也是障碍,因为你不了解佛意,佛叫你对于佛法也不要执著,金刚经上说的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要舍掉,何况是世间法。在禅一切都要舍,在净也是一切都要舍,唯留一句佛号,比禅方便多了。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如果妄念丢不掉,才叫你读经。如相当上上根人,不难,放下一切,专念三年,一定会有成就。
“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此指欲界色界诸天,天上享福,寿长福大,惟不能出三界,福报享尽,还要堕入轮回。世间所有一切宗教之目标,均是生天堂。天堂有二十八层,印度人有一部份宗教徒都明了天界,因印人修禅有的程度很高,能达到四空天,亲眼看到天堂状况。他们也知道六道情形,但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因其有定而无慧,不知道轮回的因因果果。一生心善行善,一定可以生天,但非究竟,所以必须下决心求生净土,方是一了百了。
佛特叫著弥勒菩萨说:“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大威德者”指不疑不退之人,求生愿望决不改变,执持名号决不退转,即佛所称赞之大威德者。“大威德”本来是称赞菩萨,他过几年即往生西方作七地以上菩萨,现在称呼他并不过份,此称呼如同佛给他授记。
“能生佛法广大异门”,“广大”指大乘经八万四千法门,净土法门是无量法门中之特异法门,克实而论,即指此无量寿经。此人如心里真有无量寿经,处世待人接物也有无量寿经,此人即是大威德者。九界众生中之菩萨修行的功夫、道力、智慧、神通,我们比不上他们,为什么他们听不到这部经,因其过去生中未曾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我们在历劫修行工夫上比不上他们,而在累积善根福德上,他们不如我们,这是两桩事。他们能当菩萨是他们遇到佛法,勇猛精进,断见思烦恼成了菩萨;我们生生世世学佛,未断烦恼,所以还作凡夫。
佛常告诉我们,菩萨要到八地菩萨,名为“不动地”才不退转,相当不容易。此地所说一亿菩萨一定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可知我们对此法门能信受奉行,强烈的希望,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超过这些菩萨太多了。第一是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积功累德的善根;第二是现在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中加持,才能得生佛法广大异门,心行生活与经典才能相应。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名词是佛法修学的目标,得到了即成佛,正在向这个目标迈进的时候谓之菩萨。又此名词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三菩提”为“正觉”,即罗汉的学位,第二是“三藐三菩提”,为“正等正觉”即菩萨,第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用最通俗的说法即“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佛法所求的终极目标。佛法就是叫我们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世间任何学说,没有比佛法说的更真切的。
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此段经文劝我们对于本经要信受奉行,决定能得到不退转的利益。佛这种开示,一再劝勉,不只一次,真是慈悲到了极点。关于如何受持,佛略举四事:一、书写。诸佛如来之本愿是希望所有众生都有机缘遇到此经与净土法门,所以重在流通经典。古时流通经典专靠书写,故写经功德最大。唐朝以前均系手抄,称为手卷。宋朝才发明印刷术,宋末始有木板雕刻。现在有复印机、录音带、录影带,在宣传方面较前方便,故不必定要书写。又如经中有好的文句或重要提示,择录下来,印成单张,广为流通,以助世人简别是非善恶,断恶修善,达到离苦得乐之效果。二、供养。以经书送人为法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三、受持。受是接受,持为保持不失,即如法修行。佛在经中所说的道理、因果、方法、教训,均能奉行。四、读诵。在修学过程中,读诵占了非常重要的份量,一般凡夫烦恼习气很重,三天不读佛经,烦恼习气就控制不住,自己能体会到。一般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念一句佛号很管用,但是我们烦恼太重,念佛不如读经,读经可以体会经义,若能得意遗言,消归自性,受益更多。同时出声念亦可利益肉眼看不见的鬼神类众生。禅宗六祖大师早年卖柴维生,一次送柴到顾客居所,出来时偶尔听到有人念金刚经,他一闻即悟。故读诵时遇到有缘者即能启发其善根。
“于须臾顷为他演说”,时间长短随缘。对初机说法,言词要简要,时间不要太长,勿使人发生反感,如其不发问,即适可而止,佛法教学须有善巧方便。昼夜六时随时想像西方净土,即大经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虽未去过西方,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均把西方世界的状况说的很详细,应照经中所述作观想,常想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发心修行,在果地上接引无量无边众生提供最殊胜的修学环境,协助众生在一生中圆满成佛。天天精进,终不退转。不夹杂,不间断,即因地上的不退转;将来生到西方,圆证三不退,即果地上的不退转。
真正修行人依照上面指示的方法切实遵行,在临终时,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大灾难降临,于自己往生并无妨碍。今天读到此文,觉其所说亦颇近事实。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核弹满天飞,平常念佛有工夫的人即不会受影响。真正修行人过去生中有佛给他授菩提记,说他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遇到因缘,得生净土,不退成佛。依照这部经修持的人,即得诸佛如来同所称赞,护法神必来维护,妖魔鬼怪远离,菩提道上平稳度过,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此经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希望都能在一生中圆成佛道,这是佛的本怀。使众生亲眼看见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一切所有”指西方种种庄严。“所当为者”之“为”字是愿求与心行造作。“皆可求之”,用通俗语讲即有求必应,没有一桩事不称心如意。此种愿求能否得到以及时间早晚,在乎我们自己,听了生向往之心,努力精进,很快即可得到。若有懈怠,时间就不一定。惟众生心中向往是一件事,而实际上所作所为又是一件事。若不能相应,其唯一障碍就是贪生怕死。经中说魔有四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有恐惧即变成障碍,魔即得其便。欲想排除,第一要有庆幸之心。第二愿生极乐,在娑婆世界住久生厌,急想离开。第三必须深信往生是不死的法门。在往生时,看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及诸上善人来接引,随之而去乃是活著去的。到了西方在七宝池中莲华化生,其相好与阿弥陀佛同。非但此也,生到西方,所有寿命、福报、智慧、德能、神通、受用一切均无量,此即“所当为者,皆可求之”。在娑婆世界求生活颇为辛苦,而在西方日常生活所需,一概具足,不必操劳,物资不虞匮乏,无须贪婪,三毒自然消失。在西方所当为者,只有求无上菩提。
佛在世时曾多次宣讲此经,佛灭后已三千多年,正知正见之人逐渐凋零,妖魔鬼怪现形扰乱佛法,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为什么扰乱佛法?因为他有贪嗔痴慢,希望所有众生不出三界,皆归他管制。唯有佛法能令人超越三界,佛在世时,魔对佛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令我的徒子徒孙披上袈裟,主持道场,用邪说破坏佛法。佛闻之流泪无语,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