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都在其中,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我們何以知道?想想自己對于此法門信樂程度如何,即可推測得出來。如真相信並有無比的歡喜,即證明你確實善根成熟了。並蒙十方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才得大歡喜,此系由感應說。如從教上說,觀經所講的叁福,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直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共十一句,統統做到了,即可稱爲善男子善女人。從教上講固然很善,比起感應來還差一等。如許多菩薩在教下所得善根具足,而遇到這個法門未必能信,所以感應不可思議。古大德說,有心求感應易受魔的當,如有欲求,魔就來勾引。由真實心中如法修學,自然得到感應,非有心去求,魔不能得其便。
“能于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是法”是指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若已經修學者,或現在才發心求法者,或將來會發心求往生者,諸佛菩薩皆看得清清楚楚。已求現求必蒙諸佛護念,因諸佛均護念此經,皆護念此法門,若依此經學,必得諸佛之護念。現在尚未發心,將來會發心,諸佛亦會護念。佛菩薩非常慈悲,照顧衆生,無微不至。佛又勸我們應當把心安住在信願持名方式上,安住在這部經上,安住在西方依正莊嚴上,決定不要懷疑。疑惑的根有二:一、善根福德未成熟,對經教懷疑;二、對事實真相無充份認識,如遇真善知識的開導,亦能得度。如民國初年谛閑老法師的弟子,不識字,出身寒微生活清苦,四十歲才出家。老和尚只教他念六字弘名,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如是念了叁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後,似乎等谛老來看他,還站了叁天。他有無開悟,無從揣測,不過念佛叁昧一定得到了。佛法教人真實開智慧,不講世智辯聰,需要真實工夫。一句阿彌陀佛是求清淨心的方法,心中毫無牽挂、煩惱、妄想、憂慮,心即清淨。佛法懂得太多也是障礙,因爲你不了解佛意,佛叫你對于佛法也不要執著,金剛經上說的很明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要舍掉,何況是世間法。在禅一切都要舍,在淨也是一切都要舍,唯留一句佛號,比禅方便多了。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如果妄念丟不掉,才叫你讀經。如相當上上根人,不難,放下一切,專念叁年,一定會有成就。
“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此指欲界色界諸天,天上享福,壽長福大,惟不能出叁界,福報享盡,還要墮入輪回。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之目標,均是生天堂。天堂有二十八層,印度人有一部份宗教徒都明了天界,因印人修禅有的程度很高,能達到四空天,親眼看到天堂狀況。他們也知道六道情形,但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其有定而無慧,不知道輪回的因因果果。一生心善行善,一定可以生天,但非究竟,所以必須下決心求生淨土,方是一了百了。
佛特叫著彌勒菩薩說:“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大威德者”指不疑不退之人,求生願望決不改變,執持名號決不退轉,即佛所稱贊之大威德者。“大威德”本來是稱贊菩薩,他過幾年即往生西方作七地以上菩薩,現在稱呼他並不過份,此稱呼如同佛給他授記。
“能生佛法廣大異門”,“廣大”指大乘經八萬四千法門,淨土法門是無量法門中之特異法門,克實而論,即指此無量壽經。此人如心裏真有無量壽經,處世待人接物也有無量壽經,此人即是大威德者。九界衆生中之菩薩修行的功夫、道力、智慧、神通,我們比不上他們,爲什麼他們聽不到這部經,因其過去生中未曾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我們在曆劫修行工夫上比不上他們,而在累積善根福德上,他們不如我們,這是兩樁事。他們能當菩薩是他們遇到佛法,勇猛精進,斷見思煩惱成了菩薩;我們生生世世學佛,未斷煩惱,所以還作凡夫。
佛常告訴我們,菩薩要到八地菩薩,名爲“不動地”才不退轉,相當不容易。此地所說一億菩薩一定是七地以前的菩薩,可知我們對此法門能信受奉行,強烈的希望,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超過這些菩薩太多了。第一是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積功累德的善根;第二是現在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中加持,才能得生佛法廣大異門,心行生活與經典才能相應。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此名詞是佛法修學的目標,得到了即成佛,正在向這個目標邁進的時候謂之菩薩。又此名詞亦可分爲叁個階段,第一是“叁菩提”爲“正覺”,即羅漢的學位,第二是“叁藐叁菩提”,爲“正等正覺”即菩薩,第叁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用最通俗的說法即“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佛法所求的終極目標。佛法就是叫我們認識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世間任何學說,沒有比佛法說的更真切的。
若有衆生。于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于須臾頃爲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無上道。終不退轉。彼人臨終。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贊。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此段經文勸我們對于本經要信受奉行,決定能得到不退轉的利益。佛這種開示,一再勸勉,不只一次,真是慈悲到了極點。關于如何受持,佛略舉四事:一、書寫。諸佛如來之本願是希望所有衆生都有機緣遇到此經與淨土法門,所以重在流通經典。古時流通經典專靠書寫,故寫經功德最大。唐朝以前均系手抄,稱爲手卷。宋朝才發明印刷術,宋末始有木板雕刻。現在有複印機、錄音帶、錄影帶,在宣傳方面較前方便,故不必定要書寫。又如經中有好的文句或重要提示,擇錄下來,印成單張,廣爲流通,以助世人簡別是非善惡,斷惡修善,達到離苦得樂之效果。二、供養。以經書送人爲法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叁、受持。受是接受,持爲保持不失,即如法修行。佛在經中所說的道理、因果、方法、教訓,均能奉行。四、讀誦。在修學過程中,讀誦占了非常重要的份量,一般凡夫煩惱習氣很重,叁天不讀佛經,煩惱習氣就控製不住,自己能體會到。一般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念一句佛號很管用,但是我們煩惱太重,念佛不如讀經,讀經可以體會經義,若能得意遺言,消歸自性,受益更多。同時出聲念亦可利益肉眼看不見的鬼神類衆生。禅宗六祖大師早年賣柴維生,一次送柴到顧客居所,出來時偶爾聽到有人念金剛經,他一聞即悟。故讀誦時遇到有緣者即能啓發其善根。
“于須臾頃爲他演說”,時間長短隨緣。對初機說法,言詞要簡要,時間不要太長,勿使人發生反感,如其不發問,即適可而止,佛法教學須有善巧方便。晝夜六時隨時想像西方淨土,即大經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雖未去過西方,而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均把西方世界的狀況說的很詳細,應照經中所述作觀想,常想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心修行,在果地上接引無量無邊衆生提供最殊勝的修學環境,協助衆生在一生中圓滿成佛。天天精進,終不退轉。不夾雜,不間斷,即因地上的不退轉;將來生到西方,圓證叁不退,即果地上的不退轉。
真正修行人依照上面指示的方法切實遵行,在臨終時,即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大災難降臨,于自己往生並無妨礙。今天讀到此文,覺其所說亦頗近事實。假如第叁次世界大戰爆發,核彈滿天飛,平常念佛有工夫的人即不會受影響。真正修行人過去生中有佛給他授菩提記,說他將來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遇到因緣,得生淨土,不退成佛。依照這部經修持的人,即得諸佛如來同所稱贊,護法神必來維護,妖魔鬼怪遠離,菩提道上平穩度過,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吾今爲諸衆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複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爲九法界衆生說此經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惡道衆生,希望都能在一生中圓成佛道,這是佛的本懷。使衆生親眼看見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一切所有”指西方種種莊嚴。“所當爲者”之“爲”字是願求與心行造作。“皆可求之”,用通俗語講即有求必應,沒有一樁事不稱心如意。此種願求能否得到以及時間早晚,在乎我們自己,聽了生向往之心,努力精進,很快即可得到。若有懈怠,時間就不一定。惟衆生心中向往是一件事,而實際上所作所爲又是一件事。若不能相應,其唯一障礙就是貪生怕死。經中說魔有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有恐懼即變成障礙,魔即得其便。欲想排除,第一要有慶幸之心。第二願生極樂,在娑婆世界住久生厭,急想離開。第叁必須深信往生是不死的法門。在往生時,看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及諸上善人來接引,隨之而去乃是活著去的。到了西方在七寶池中蓮華化生,其相好與阿彌陀佛同。非但此也,生到西方,所有壽命、福報、智慧、德能、神通、受用一切均無量,此即“所當爲者,皆可求之”。在娑婆世界求生活頗爲辛苦,而在西方日常生活所需,一概具足,不必操勞,物資不虞匮乏,無須貪婪,叁毒自然消失。在西方所當爲者,只有求無上菩提。
佛在世時曾多次宣講此經,佛滅後已叁千多年,正知正見之人逐漸凋零,妖魔鬼怪現形擾亂佛法,如楞嚴經所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魔王爲什麼擾亂佛法?因爲他有貪嗔癡慢,希望所有衆生不出叁界,皆歸他管製。唯有佛法能令人超越叁界,佛在世時,魔對佛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令我的徒子徒孫披上袈裟,主持道場,用邪說破壞佛法。佛聞之流淚無語,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