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必须尊师重道。唐朝傅大士是弥勒菩萨再来,主持道场,许多出家在家二众向他学,其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我初到台中遇到从前第三中学的老校长周邦道老师,他勉励我,对真正有德有学,不管在家出家,就向他学。现在还有出家大德对本经排斥,认为这本书是在家人会集的,其实历次的会集本都是在家人作的,第一王龙舒,第二魏源,第三夏莲居。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内引用无量寿经经文,一半以上均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莲池大师没有分别心。所以世智辩聪,增益邪心,非常可怕。不但误了自己,而且还妨碍了别人,障碍别人,必定负因果责任。误人罪大,误己罪小。
又有一类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也专心念佛,对慈善事业热心去作,他的毛病是著相分别。著相分别属所知障。情执深重,世间恩爱放不下,属烦恼障。他也求往生,但去不了。我初出家时,台北圆山临济寺有一个圆山念佛会,其副会长某君是台湾银行襄理,对念佛会出钱出力,他会打法器,共修时领众。三年后他得癌症,病重时听到佛号就不耐烦。在临终时必定贪生怕死,取相分别,障碍往生。我们能否保证临终时很顺利,也很难说。工夫要靠平时,五戒十善真能作到,要想作得好,必须严格遵守楞严经之四种清净明诲。淫、杀、盗、妄,这四种恶如果不由心地上根本拔除,遇到外缘即变成障碍。心中一点念头都没有,临终时就不会遭魔难,遇到一切境界时不起念是真工夫。高僧传中有一出家人,临终时问大众,你们曾看过念佛人临终坐著走的吗?大家说有。有站著走的吗?大家说有。有这样走的吗?说著他两手扶地,倒立起来,脚朝上,就走了。此之谓游戏神通。
“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无相”是不著相,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三昧即现前。一心念佛,若接触境界,第一个念头动了,第二个念头尚未起,即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打断。一方面是自力,一方面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本愿威神加持之力。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二六时中始终保持一句佛号,“执持名号”即是“植众德本”。现前工夫得力,身心必然清净,分别执著妄想少了,无任何疑惑,即见成效。
佛说法乃是黄叶止啼,聪明人在听经时即开悟,不开悟者令其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见了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心向往佛的菩提,永得解脱。真的话我们要相信,本经讲三种真实,一开端即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现时即可得到“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远离分别”是因,“身心清净”是果。保持一个目标,一个意愿,一念向往无上大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此品佛告诉我们十方世界菩萨无量无边,有许多菩萨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一听此法门即相信,愿意求生净土,圆成佛道。菩萨是圣贤,我们应当见贤思齐,向他学习。弥勒菩萨问佛,此娑婆世界以及十方诸佛刹土,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经所说不退转有三种:第一是位不退,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大乘可证到初信位菩萨,小乘证到初果须陀洹,到此果位决不退转为凡夫;但未出三界,人天两道七次往返即证阿罗汉果。经中说,凡夫修行成佛须三大阿僧只劫,此三大阿僧只劫须从证得不退转地位算起。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从未达到不退位,所以修行多劫都不算数。第二是行不退。大乘修菩萨行,到了圆教八信九信位,即行不退,决不会再落为小乘。第三是念不退。念念都向无上菩提,没有其他念头,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均证得念不退,称为法身大士。如证得念不退,亦必同时证得行不退及位不退。
佛告弥勒菩萨,于此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娑婆世界指此三千大千世界,在此大千世界有无数星球,亦有四土。这些菩萨亦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德本有两种,一种是勤修六度,菩萨的德本即六波罗蜜。第二种是一心称名,专念阿弥陀佛。这些菩萨,六度、念佛两者兼修。佛又说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小行菩萨连我们都包括在内,所谓小行也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其善根之厚与法身大士无异,生生世世虽修没有拿到三不退学位,此生遇到殊胜因缘,上三品往生也有可能,等而下之,应当有份。在此教化区内有多少人往生佛都知道,我们应珍惜此生,依本经所列教诫,认真修持,先把娑婆世界放下,决不贪恋世乐,遵照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之训示,切实奉行,只要觉悟实践,决定往生。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阿弥陀佛教化的范围无限的广泛,他在因地求学时,曾遍礼一切诸佛刹土,因此诸佛刹土与阿弥陀佛都有缘。尽虚空,遍法界,广结法缘,所以他的教化区就不限于极乐世界。一切诸佛菩萨都赞叹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尊佛不向众生宣传净土,代表阿弥陀佛接引有缘众生。所谓有缘即是此诸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三项具足,堪受教化,决定往生。
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往生西方人数之多,几无法计算,每分钟每秒钟都有往生者。其他世界无此殊胜状况,故称赞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并不为过。佛此时略举几个他方世界为例,一共说了十一个,这十一个佛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不退菩萨,有数十百亿乃至万亿不等,数量之多,无法估计。佛刹名称亦不一定,如中国从前称大清帝国,辛亥以后改称中华民国,现在大陆又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之改变系因地制宜,不可执著。佛刹名字根据其现前状况而定,例如我们所居的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梵语,“堪忍”义,形容此世界这样苦恼,众生还能忍受。佛的名号也不一定,他的形状、容貌、身体时有变化,不但他们不一定,我们也一样。小时候有乳名,上学有学名,到外国又起个洋名。容貌变化更快,孩童时、求学时、工作时的相片几乎各不相同。诸佛菩萨更无定相,诚为楞严经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为了广度众生,法华经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二应身说法广化众生,随类变化,得大自在。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此段经文介绍第十二个佛刹,其佛名无上华,有无数不退转菩萨,皆属念不退之法身大士。此佛刹众生的善根福报非常深厚,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因果有深入了解,往生意愿很强,人数亦多。这是世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说到念佛往生亦非易事,魔障很多,非个人所能预料,除非有真正工夫,自己难以克服。此佛刹的菩萨善根都很深厚,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每一往生西方之人,即使小行菩萨以及下下品或边地往生者,皆有如此善根。既然皆有善根,何以往生品位不同?这与精进程度颇有关系,有人不能精进,实因遇缘不同。
“于七日中”,即平常所说的打佛七,由一日到七日精进念佛。佛在此地说,七日精进念佛即能得到如法身大士百千亿劫所修的功德。作得到吗?可以。一进念佛堂之后,除一句佛号外,无一杂念。佛说即能全摄弥陀果地上的功德,精进念佛把弥陀果地上的功德都能得到,何况是菩萨的功德。理虽如此,事上相当困难。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虽知道精进力量不可思议,而实难作到。
第十三佛刹佛名无畏,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此皆不退菩萨,至于小行菩萨更不计其数。以上十三佛刹不过略举。单说佛刹的名字、佛的名号、往生人数,说上一劫,也说不完。如无真正好处,真实利益,何以十方世界如此众多往生之人?古德有比喻,往生西方的人比下的雨点还多。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向下有六品经是本经之流通分。佛经在体例上都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经流通分很长,有大经的架式,序分有三品,流通分有六品。六品分五大段,第一大段为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属劝进流通。
“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十方世界诸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很善巧的得到真实利益,此种利益不可思议,究竟多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他只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所获的利益是平等的。
“善男子、善女人”,指善根深厚之人,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听到佛的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此一念是精纯不杂。“归依”是回头依靠,从事事物物、世出世间诸法,一律回头。出世法经论很多,法门亦很多,都想学学,心就杂了,心一杂即不得清净。本师释迦牟尼佛实在慈悲到了极处,谆谆教诲,说了再说,不厌其烦。
印光大师未专修净宗时,涉猎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