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啼笑皆非。最有力的证明是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注解。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第一大弟子,又是法相宗第一代祖师。他用罗什大师所译的经本作注解,而未采用其老师玄奘的新译本。我们推测,罗什译本在先,已广为流通,不便有所更张。足见古人处事决无一点私情,令人敬佩。如果阿弥陀经是伪造的,难道罗什、玄奘、窥基三位大师还看不出来?第二、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不重要,不必咬文嚼字在文字语言上推敲,意思对了就行了。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能助人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是了义。断恶修善,来生得人天福报,但不能出三界是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用理智处世不要用感情。凡是入藏的经典都有来历,译著、何时何处翻译、参与工作人员均有详细记载,是可靠的,不必怀疑。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胎”字比喻有苦、有障碍、不自在,而物质生活很好。在莲花中没有污染,无恶事恶念,处于非常清净安乐的环境,其苦处是五百岁中不见三宝。凡入品者均能每天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如来,听佛讲经说法。遇有缘人亦可教化众生。但是生边地者不能如此自由,并且远离一切供佛闻法之殊胜善根。供佛是增长福德,闻法是增长智慧。由此可知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人能作到。此世界法门是有量的,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也是有量的。所以只在生西以后可以学到无量法门,因有无量寿命不受限制。我们无量劫生生世世所学的法门,不如西方人一天的修学。
生在边地的众生必须自己忏悔,在五百岁中深切自责,何时悔过,何时即可离开。如净土圣贤录中记载的袁中郎生到边地,即时悔悟,很快就离开边地。离开边地即能与其他入品者往诣阿弥陀佛,听闻经法,久久亦得开解,其智慧、道力、神通、受用均与其他菩萨一样,每天参访无量无边诸佛,修诸功德。
佛叫著弥勒菩萨说:“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这些吉凶祸福迷信鬼神之事是世间意。真信佛者无不吉祥。此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即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灌顶一次,不必要找人灌顶,如再求人,岂不对佛不相信吗?
“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疑惑对菩萨都是大损害,何况我们初学。菩萨有疑,不能往生,我们如对法门经典有疑惑,决定轮回,堕三恶道,我们所受的损害比菩萨不知要超过多少倍。佛对我们说,应当明白深信诸佛无上智慧,切莫稍存疑虑。诸佛如来的业障完全消除,其智慧能力圆满现前,我们如果能把妄想执著断尽了,智慧能力完全恢复后,与佛一样,绝不可能误导众生。所以我们要想恢复自性无量德能,必须克遵佛诫,诚信奉行。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弥勒菩萨白佛言,为何此世界有一部份众生,虽已修善,而不求生净土?有人用功学佛,非常精进,甚至于也讲阿弥陀经,劝你修净土,而他自己不念佛不求生净土。劝人修而自己不修,不足为法。别人也难免怀疑,以为求生净土恐怕不是最好的法门,若是最好的,他为什么不修?佛说这种人智识微浅,认为净土法门没有什么,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经典只有五经一论,如此简单,不过是安慰老太婆一类人物的方便法,因为他们水准不够,不能学其他法门。这种人实在是智慧浅薄,如稍有智慧,读到本经,文殊普贤诸大菩萨都愿往生净土。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听佛讲经说法多年,他见到西方世界也要求往生,难到阿难智慧还浅吗?
“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在大小乘经典中讲的清清楚楚,轮回不容易出去。凡夫有三大类烦恼,盖覆了本性,虽有性德,一点都透不出来,得不到受用。第一类为见思烦恼,第二类为尘沙烦恼,第三类为无明烦恼。整个佛法的教学只是把这三种烦恼去掉而已,没有别的。六道众生均有三大烦恼,佛说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不容易断。断烦恼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定功,一种是智慧。有定功能把烦恼伏住,不起现行,要很深的定功才行,佛在经中说,要到第九个等级才能超越三界。第一个名初禅天,第二个名二禅天,第三个名三禅天,第四个名四禅天,再往上去是无色界四空天,此八个定叫世间禅定,通常谓之四禅八定。超过此八定为第九次第定,得此定名阿罗汉。初禅天要对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摆在面前不起念头,毫不动心,即有资格生初禅天。否则纵然修定叫“未到定”,即工夫还不到,还会起心动念。冷静观察,想想自己能不能到初禅,如不能,只好在欲界。这才知道真难,千万人中未必有一、二人。未到定不能生初禅天而能带业往生,虽有烦恼而能伏住不起作用。不求往生,怎能脱离轮回?把这个事实想通,对于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自然不怀疑。人生如梦,纵然生四禅天,亦如在梦中,天寿垂尽,仍入轮回。惟一真实是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如来告诉我们,第一是无量寿,生到西方即得永生。第二无生老病死,何以没有生,因为往生是活著时候去的,不是死后往生。修行人在临终时,佛来接引,佛光一照,就跟著佛走了。当生成就,永远不死。惟此法门是不死的法门,此事实须认识清楚。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前面佛说明边地疑城的业因,及其生活状况,五百岁后一定可以入品。弥勒菩萨随即问佛,许多学佛人为何不求生净土?佛说他们智慧不够,有大智慧才能选择这个法门。本经开端五位常随弟子表法,憍陈如是第一得度大弟子,代表这个法门是第一得度第一成佛的法门。舍利弗目犍连虽排在第二,但舍利弗代表第一智慧,目犍连代表第一神通。弥勒菩萨非常感叹的说,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虚妄分别是所知障,破烦恼障容易,破所知障难。所知障即是今天所讲的求知欲。佛说我们所求的知识全是虚妄的,非真智慧,真智慧不要求,自性中本来具足的,一切通达。佛讲经时随问随答,不思惟、不考虑。佛特别警告说,佛所讲的不要当作一种知识,否则不但不能破所知障,反而增长所知障,此是学佛最可怕的一桩事。所, 以听, 经读诵应依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的说法:离言说相,听佛讲经,不执著其言语;离名字相,佛经中的名词术语,知其意即可,不要执著;离心缘相,听了之后不要去想它,一想就错,落在第六意识中。换言之,佛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他也叫我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经是定慧等学,如不著言语、名字、心缘相,即是修定;听得清楚,了了明明,是修慧,这样听会有悟处。不会听的人,听经反而增添烦恼、所知二障,这是很难理解的。
佛说学佛而不求生净土的,所种善根,不能离相。只要有分别、执著、妄想,即是著相而修。不求佛慧是所知障。如用功得力,可以得一点小定,不能开慧。对世间五欲六尘仍有贪著放不下,此是烦恼障。人天福报也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后才能有成就。我到大陆访问时,常听人说,大陆许多人都想把儿女送到外国去,希望改善生活,此乃大错。殊不知命中有福,在那里都享福,不在乎环境与地区。自己本身积功累德,可以渐入佳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纵然得人天福报,一切丰足,出不了三界,福享尽了,八识田中仍有恶业种子会遇缘起现行,其果报也许在三途。如果家亲眷属欲相救免,你要把成见舍弃,接受他的正知正见;如不肯接受,你的亲眷再有智慧能力,也帮不上忙。这就是邪见业王在作崇,业力强大,牵引你在六道中舍身受身,常在轮回。修福的人尚不能出离生死轮回,何况不修福的愚痴人,不信因果,不求生西方,其结局更不堪设想。
我讲了很多遍观经中三福,三福末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对菩萨说的。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二乘福,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福。菩萨不信因果,不是普通善恶报应的因果,而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很多菩萨都不相信。有人自己认为有智慧、有辩才、有学问,反而增长其邪知邪见。此种人时常遇到。我出家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佛。佛当年在世时,维摩居士是在家人,讲经说法。佛鼓励其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往听,他们参加法会,亦要向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晚近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虽只办了两年,而对民初佛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法师大居士均是内学院出身,梁启超即其中之一。在院训中提出崇尚师道,不论在家出家…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