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进步必缓,自然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是所知障,“意不欢乐”是烦恼障,此二障相当深厚,因此叫他作胎生,此名称是比喻,而非真胎生。
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智慧所建立的。本经由第一品念到此地,一切事实可以肯定相信,此法门为阿弥陀佛不思议智所立的,不可称智所成就的,大乘广智所感的,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的。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此法门为十方一切诸佛所赞叹,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如来对阿弥陀佛之称赞绝无溢美,金刚经说“如来是如语者”,“如”是不增不减,恰如其份。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明信佛智”,明是明了,信是深信,佛智究竟圆满,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相信佛的智慧就是相信自己本性中具足圆满智慧。“断除疑惑”,相信自己的善根。今天有缘遇到这部经典,遇到这个法门,已非偶然,必定过去生中,修得有善根福德。你遇到后能信能解能愿,等于佛已经给你授记了,要珍惜这个机会。“作诸功德”,依世尊在此经中所说的,心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念念有极乐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广为介绍与大众,至于他们信不信不必理会,那是他们自己的善根福德问题,不能勉强。修行人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指一般往生状况,生到边地亦如此。九品往生者,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功德皆与阿弥陀佛一样。各位要知道,我们平常如心中一念不生,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变成自己的智慧德能,有可能吗?有。因为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所生的,也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心外之物,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用这个方法恢复我的性德,与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有什么不可能吗?如说不能,就奇怪了,佛在大乘经典中说,一切诸法都是自己心里变现的。细细思惟,明白此理,肯定事实,何以不能转变。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真心起的作用,用有觉有迷,觉是本经所说佛的五种不思议智慧;不觉是八识,真心迷了起的作用。此段经文并不长,重要的开示一句未漏,古大德称本经为第一经,确实不错。
“化生”指九品往生者,智慧胜故。他不怀疑,断疑生信,故入九品。“胎生”,智慧弱一点,疑根未断,生到西方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修学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不能参加菩萨大众共修,在五百岁中不能亲近阿弥陀佛,这全是因为这一生无有智慧而且疑惑。何以如此,善导大师有解释。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的注释里,述说三辈九品的因果以及往生的方法,他说,品位有异,总因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我们如果遇到真正善知识开导,上品上智有份。若遇缘差一点,品位依次下降,也可能生到边地。过去善知识多,而善知识能不能把此事辨别的清楚明白就不一定了。善导大师虽讲的很明白,而依照善导大师修学的人不见得多。因观经注释还有一部是智者大师作的,在中国很流行,他是天台祖师。天台宗在中国日本韩国都很兴盛,读他的著作者甚多。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五种原译本很难有机会看到,从前没有一个完善的会集本。过去有两种会集本:一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的大阿弥陀经,另一是前清魏源居士的会集本。古今大德公认这两种会集本,取舍不当,均有瑕疵。今天遇到夏莲居老居士所编的会集本,确实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把原译本之精华汇集一册,审校精当,堪称最善本。更难得的是黄念祖居士奉其老师夏莲老之命,将此经作一详解。参考古今中外大德对净土三经的注解综合成一个总注解,可称为无量寿经的大词典,非常难得。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极困难环境中,能有如此众多的参考书,确是三宝加持,因当时恰好有一位老居士将其所存一批书籍托他保管,所以他能找到许多资料。他说完成之后,担心又被破坏不能出版,是时D.C.同修请黄老到美国讲学,他藉此机会将全稿油印了若干份带到美国。我们在台湾见到此稿即大量付印,广为流通。这个缘份比古人强,务要珍惜。相信自己的善根与佛智,不怀疑,当生就会有成就。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此品接著上品而来,既然知道生边地之业因,最好要避免。也就是对于佛智及自己善根有决定的信心,才是九品往生的基础。若心有怀疑,而仍能三资粮无缺,亦可往生,但生在边地。这一品是说明边地往生的人怎样才能恢复信心,转入九品。“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佛在此地举个比喻,转轮圣王比喻阿弥陀佛,边地往生者比喻犯罪王子,七宝牢狱比喻边地。转轮圣王是佛学上一个名词,世界上众生都能行善修福,才能感应转轮圣王出世。现代人的观念都主张民主,专猘君主,不予采纳,而转轮圣王是帝王,非常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幸福,众生有福才有轮王出现。中国历代许多帝王,有智慧、明理、爱护老百姓,在历史上班班可考。昏君也有,但占少数,只图享受,不顾民艰,他的朝代多及身而亡。开国贤君培养继承人,为第一要事,选择德行第一者为太子,请最好的老师教导,令其受良好教育,实施仁政,以维持政权于不坠。可惜现代人不读圣贤书,漠视古代圣王贤君之丰功伟烈,殊为可叹。
转轮圣王有四种:一、金轮王,统辖一四天下,即东西南北四大洲,用现代话说,如同管一个太阳系。二、银轮王,统辖东西南三大洲。三、铜轮王,统辖东南二大洲。四、铁轮王,统辖南阎浮提一大洲,即整个地球。佛经如此说,但有史以来尚未出现过。为何称之为轮王,因此王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轮宝又是他的交通工具。以现代名词讲,转轮圣王即是外太空人,可能居住在其他星球上。多年前我在台湾石牌工作时,当时尚未出家。有一天下午看到空中有一个亮光,愈来愈大,停留在空中,约四、五分钟,一刹那间忽然就不见了,这就是经常所说的飞碟或称为幽浮。次日报纸刊载,于台湾上空有不明飞行物体出现,证明我当日看的没错。
王子犯罪,关在七宝狱中。狱中有宝帐金床,珍奇装饰,饮食衣服,一切物质享受与在皇宫内一样,但以金锁系其足。佛以此事问弥勒,诸小王子宁乐此否?弥勒说,他失去自由,种种不便,希望赶快出去,诸大臣也帮不了忙,只望轮王欢喜,才能解脱。把心比作王,大臣比作心所诸法,一定要心清净,具足甚深信心,方能解脱。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障碍在自己心里,心不疑惑,问题即解决。
佛告弥勒,边地众生亦如是。边地不是极乐世界的边界,而是在莲华中,莲华不开,不能见佛。原因即前面两种疑惑,一种是对佛的究竟圆满智慧有疑,二是对自己善根不能生信。他之所以能往生是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而对于信愿一心持名,他作到了。阿弥陀佛说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生净土的条件即信愿行。
五逆十恶众生念佛都能往生净土,有人以为自己罪业深重,不妨试试看,以这样的心态念佛也能往生,但是生在边地。他生到西方也是莲华化生,莲华大小不一定,依其念佛工夫浅深所成。虽有怀疑,如念佛真诚,莲华一样很大。真正事实是往生的人在这一生中遇缘不同,遇到善知识开导,对于净宗的理论、事实、因果能透彻的了解,把他这些疑惑都解除了,他就可以入品,不会生边地。若遇恶知识,他对你说,你一生造作罪业,那有资格生西方呢?你一听信以为真,放弃念佛,则一生无望。但这些恶知识也不能小看,他通宗通教,说法时引经据典说出一篇大道理,你不能不信。佛的经典初看时矛盾百出,一会说空,一会说有。本来佛无定法可说,因众生之执,佛说法无非解粘去缚,破其执而已,如对病施药。佛在经中常叫我们亲近善知识,真善知识有观机的能力,高僧传居士传中例子很多。有学人向善知识请教,善知识指导他到某处拜某人为师,并对某人赞扬一番,增其信心,果然不数年此学人真有成就。古来大德多赞叹他人,绝无自赞毁他。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学人必须有辨别真妄的能力,否则踏入迷途而不自知。
佛临终时留有四条教诫,名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经典是佛说。人所说的写的,如有一句失误,可能被其误导。今天有人亦用四依法批评这部会集本不可靠,他说此非原译,而且原译本亦不可靠,因非梵文,恐有差错。应知梵文典籍早已无存,纵然找到也无人认识,奈何。早年我对佛经初期翻译亦有怀疑,因玄奘大师唐朝人,佛教传到中国在后汉时,到玄奘已六、七百年,所译佛经相当可观,玄奘怀疑初期所译未达理想,所以亲自到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回来后对古来所译经典未说一句话。由此可以证明初期所译经典并无错误。阿弥陀经传到今天,居然有人说阿弥陀经是伪造的,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这回事儿,阿弥陀佛就是太阳神。此种说法实令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