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使人不老不病不死之法。
“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西方人在地面空中随意所现。宫殿可以随身,随心所欲而变化,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比弥陀经上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范围大多了。罗什大师翻十万亿佛土乃迁就此界众生,因此界众生感情太重,说明到西方后可以随时回家看看,若是想念释迦佛及家亲眷属,天天都可回来。仔细想想,这一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一场空,还要随业流转,苦不堪言,为什么不把念头转一转,修净业,我们须要觉悟。
“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西方人全是因念佛而往生的,到西方后仍不忘念佛,还继续念。在极乐世界有无改学其他法门者?有。在西方修学随心所欲,不改的大有人在。大势至菩萨专修念佛法门,一句佛号念到底,成佛以后还念佛,用此法成就自己,亦用此法门度一切众生。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此品释迦牟尼佛虽然是对阿难与弥勒菩萨说,其实是对与会大众宣说。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所展现的境界,当时参加法会的人都见到了。读此经文可启发我们的信心,对此事实不再怀疑。末后问到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尚有部份是胎生者,问他有无见到?弥勒菩萨答覆,他见到了,而且对于这些人在西方世界生活况状也描绘得相当清楚。他说这些人如同世间夜摩天人之自在快乐。另外西方还有莲花化生即九品往生者,所以他又问何以西方有九品往生者还有胎生者,其故安在?实际上西方世界绝无胎生,因他们这些人生到极乐世界有苦。四生─胎、卵、湿、化,以胎生最苦,因为他们受苦,所以比喻作胎生。其所受之苦,第一、不能见到佛,第二、不能闻法,第三、不得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第四、不能随意离开极乐世界到他方世界供佛闻法,因此谓之胎生。实际上他们也是莲花化生,为何有此种苦处,下面一品有详细说明。
边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边地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之边缘地区,即使生在西方七宝池中亦称为边地。此种障碍不是佛加给的,而是修行人自己找的,其本身有一种抗拒的力量,佛力也加持不上。总而言之,他对西方怀疑,并非全疑,不过疑信参半,而仍肯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且能伏烦恼。迨生西后,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此五百岁是依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计算,若在西方五百岁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他生到西方经过一段时间就觉悟,疑惑尽消,生入九品。
疑惑分二大类,第一类是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在经中说,诸佛如来具足圆满智慧。真正能接受此项说法者很少,大多数都承认佛的智慧比一般人高,如说佛智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则他们认为这是赞叹的话,似非真实。甚至于出家多年,修行甚久仍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这种人将来往生必生到疑城,此并非佛予以惩罚,而是他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自性本能是究竟圆满的,这个问题就大了。佛与众生并无差别,佛的自性能力已完全恢复,而我们的自性能力被妄想执著烦恼盖覆著。不相信佛的智慧德能即等于否定本身的自性德能,一念疑情对于自己造成重大的伤害。
疑是六大烦恼之一,修行人不了解佛智,更对于下列诸智亦疑惑不信。
(一)不思议智。表佛的能力,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他没有一样不会,所谓多才多艺,而且作的非常好,即唯识学中之“成所作智”。
(二)不可称智。无法说出来的,凡夫看人事物有时错误,而佛则看到过、现、未十方世界绝无错误,谓之不可称智,即是唯识学中之“妙观察智”。
(三)大乘广智。即唯识学中之“平等性智”,唯有平等方能广大无边。我们有分别执著,不平等,心量小;佛无分别执著,其心是清净平等的。智慧是心的作用,心量广大,其作用称为大乘广智,广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是正常的现象。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万法指十方世界依正庄严。既然是自性所生的,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知道是正常,不知道是迷。佛法教学令人恢复自性而已,没有什么东西给人,等到我们智慧德能恢复后,没有一样是新得来的,都是自己所本有,大乘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最后一句:“无智亦无得”。智是此地所讲的五种智(佛智加上述四种智共五种)。
(四)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即唯识学中之“大圆镜智”,此真如本性之本体,亦即自己的真心本性,其余是智的作用。佛无迷惑,无一丝毫障碍,体相作用都恢复了,而我们的真心自性在那里?何时才能恢复自性?应深自检讨。
对于以上诸智不能接受,而对于佛所讲的因果善恶报应,他能接受,对佛所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念佛得生净土,他还相信,这种人将来生到疑城。
“修习善本”,即本经所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还相信,并以真诚心念佛。“修习”是关键字眼。“修”是修正,断恶修善。恶包括甚广,三恶道是恶,与三善道相比,三善道是善;三善道与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三善道是恶,因三善道不能出三界。生在边地也是难能可贵。“习”是日常生活,修净土者要把目前娑婆世界的生活改变,过净土的日子。西方世界人的生活与娑婆世界人不同,西方人的心是清净的,娑婆世界人的心是染污的。果能对于衣食住行,知足常乐,随缘而不攀缘,现前就得大自在,清净心即现前,这句佛号才相应。同时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往生净土,必有成就。此段经文是叫我们对于佛之自性本能与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要怀疑,即能九品往生,比生到疑城好多了。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复有众生,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此系第二类疑惑,与前所说怀疑佛智不同,此类修行人怀疑自己的善根,不够资格修习净土法门,以为西方世界乃佛菩萨所居,我一身罪业,焉能去得。此种障碍比前面第一类严重。经文所提之几种智: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等,与前面的名相不同而意义则同。因本经是夏老居士会集五种不同之译本,保持五种原译之本来面目未更动一字,也是会集本的一种形式。此人对以上佛的各种智不怀疑,并且响往佛智,仰慕佛智,而对自己的善根不能相信。应知凡是生到西方世界者均是有大福德之人,如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使下下品往生者皆是具足圆满的善根福德,否则去不了。他不知道他多生多劫之善根福德,他只知这一生善少恶多,又无宿命通,不知往昔之事,因而自卑。凡是发愿往生,信愿坚固,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佛这一句话等于对念佛人摩顶授记。像阿阇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而其求生净土之意愿尚不能现起,由此可见极乐世界不是随便可以去的。为什么西方世界均是上善之人,聚会一处,原来他们的善根是累劫所集,绝非寻常。知道事实真相,自己要珍惜这一生的因缘,如能真信真愿,证明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这一生超出三界成佛机缘成熟了。如还有疑虑,那是善根福德距离成熟阶段不远,而因缘先成熟了,入了预科,虽非九品,亦属不易。
有一次在台湾遇到一位老友钟进德居士,他已八十几岁,对禅、密、教均有研究。他对我说:“现在年岁大了,所学的都用不上,现在专心念佛,每天走三万步,念三万声佛号。”满面红光,身体健康。此老到晚年才专心念佛,幸亏寿长,也很难得。有人平常虽然杂修,而念佛一天不断,到临终时,其他工夫用不上力,念头一转,专持名号,亦能往生。这是他的善根福德具足,万一临终念头转不过来,这一生又耽误了。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上述修行人有二类:一种对于佛的智慧怀疑。一种对自己的善根缺乏坚定的信心,而其好处是对于念佛工夫并不间断,凭其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世界。虽生西方,不能立刻见佛闻法,只在西方边地七宝城中定居。此城是比喻词,即范围义,不能自由。“佛不使尔”,此句是说明他局限于城中不得自在,不是阿弥陀佛使他如此,而是他身行所作,自作自受。佛家常说,因果通三世,现在可以说因果通凡圣,西方也离不开因果,完全是心自趣向,与佛菩萨天地鬼神以及任何人都不相干。我们平常说求佛保佑,实在说佛不能保佑。祸福兴衰完全操在自己手中,你若行善,所得的果报全是吉的善的,心行不善,所得的果报必不如意,一切要靠自己的心行。
他们生在七宝城中,自然受身,即是莲花化生而非胎生,其居住的环境与九品没两样,此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物质生活一律平等。饮食快乐如忉利天,此是佛说,前面说其快乐如夜摩天,是弥勒菩萨说的。可见虽生边地,其快乐如天人,比娑婆世界好太多了,西方生活享受,凡夫无法想像。“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他不能离开自由自在的见佛闻法,所居的环境,不能随意变化,不如九品往生之可以随意变大变小,宫殿随身。于五百岁中见不到三宝,不能参与菩萨大会,亦不能到十方供养诸佛。因此其智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