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小乘第四叁
這一品是流通分的第一大段“勸信流通”。淨宗修學的叁大綱領,稱爲叁資糧“信、願、行”。這叁個條件同等重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判的叁分,跟古大德的判法不同。他將六方佛以下的經文判作流通分,跟蓮池大師也不一樣。確實有他的見解,也就是序、正、流通叁分,每一分都具足信、願、行叁資糧,皆具備叁大綱領。《無量壽經》自然也不例外。
真正修學的人,一定要掌握修學的重點才容易成就。淨宗修學的重點是什麼?還是這叁樁事。不僅在經典裏要建立清淨的信心,堅固的信心,絕對不被外境所動搖的信心。淨土五經一論,幫助我們明了性相、因果、事理。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順逆境界,都要在這上面注意。不但讀經是修行,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全都是增長自己的信、願、行。這樣修學,我們的生活就相當充實,才能真正體會得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所以,信、願、行絕對不僅是在經典上建立,要把它擴大到生活上才行。
讀經應當要知道,那些經文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的,那些是勸我們發願的,那些是教導我們修行的。行門則有正、助雙修。正修,經典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的“執持名號”,這是淨宗的正修。“發菩提心”的含義非常深廣。“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會發願求生淨土;沒有覺悟的人,他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有貪著。只要有貪著、留戀,這個人就沒有菩提心。一定要如佛七中主七師時常提示的一句老話:“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真能放下,這是發菩提心;沒放下,就是沒發菩提心。菩提心沒發,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爲他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一念的貪心就障礙往生。
真正發願求生,不要說對于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沒有執著;即使對于佛法也不貪念,也不執著。法門無量無邊,只修一門;千經萬論,只求一經。一生皈依《無量壽經》,或是《阿彌陀經》,這才舍得幹淨,菩提心才能現前。眼前的環境,觸目驚心,都能增長我們的信心、願心。
我有一位同學,喝酒醉死的,糊裏糊塗的死了。人命無常!平常酒喝得多,菸抽得多。看看這些樣子,他死了到那裏去?當然到叁途。這一生醉生夢死,糊裏糊塗來到人間,糊裏糊塗走了,給我們很大的警惕。這些事讓我們聽到、看到,都能激發道心。道心就是信、願、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信、願、行”叁綱領,就是修淨宗的道心。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世間有許多人,對淨土法門沒有認真的探討與了解,任意的猜測、誹謗,往往有之。我們常聽到的,說念佛人很自私,念佛人很消極,念佛人逃避現實,要到西方世界去享樂。這都是學佛人講的;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不會造口業。甚至有些學佛的同修、出家的大德也說:依一部經不行,一部經怎麼能成就!我們聽了這些話,心裏動搖不動搖?人家是廣學多聞,我們修淨土法門是孤陋寡聞,學一部經。一部經之外,什麼也不曉得,甚至連一部經也不知道,這一生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曉得。一句阿彌陀佛也行,也能往生,這就很奇怪。
世尊當年對末世的情況,看得非常清楚,恐怕我們聽了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起了疑心,信心動搖,所以在本經流通分裏,第一品就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淨土法門不是小乘,確實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更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無上的法寶,第一法門,知道的人實在不多。凡是對這個法門有意見、有批評,都是淺見,沒有把事實真相看清楚。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這一句經文是結前啓後之語。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此經,都勸菩薩們念佛求生淨土。爲什麼不勸別人?別人沒有覺悟,沒有智慧,勸他,他也不相信,求生的意願生不起來;故與菩薩說。“菩薩”的標准是聽了歡喜,不懷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這就是菩薩。菩薩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可是自己要曉得,自己到底是什麼菩薩?是前面講的小行菩薩,不是大菩薩。小行菩薩也了不起,也是過去生中,曾經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所以,在淨宗法門裏,你才是小行菩薩。這一生真正把機會抓到,就恭喜你,此身在世間即是“最後身”。下次乘願再來,就是大乘菩薩而非小行菩薩。小行菩薩到極樂世界,就變成大菩薩,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無量劫的善根、福德;今天遇到這一會,這個因緣無比的殊勝。同修們親自到講堂來聽講,跟看錄影帶、聽錄音帶的受用完全不一樣。不能親自到講堂來聽講,因緣就差一等。《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諸位參與講席,即是善根、福德、因緣,叁個條件完全具足,非常難得,非常可貴。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小菩薩,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不退,圓滿成佛。“善獲利益”,這個“利益”是無上菩提,不退轉,這是無比的利益。這一句最重要的字眼就是“善”,“善”是非常善巧。得到這樣究竟圓滿的利益,他怎麼善巧?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方法善巧,簡單、容易、穩當、直捷,善包括這四個意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一切經裏稱“善男子、善女人”,標准都不一樣,有很多層次。淨宗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有特別的標准,有圓滿無上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對于《無量壽經》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深信不疑,信、願、持名,並具足《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叁福”,可見“善”是要具備叁福十一句的條件。第一福四句;第二福叁句;第叁福四句,總共十一句。我們如果信、願、行都具足,試問,十一句經文的條件是不是全具足?全具足了。諸位想想,十一句條件中有幾個欠缺,信、願、行決定不圓滿,決定不真實。善導大師說,淨業叁福是“散善”,也就是“助行”,能幫助我們早一天得到念佛叁昧,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此是“機緣”成熟之象,也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因緣。你有因緣,有這個機會,聽到阿彌陀佛名號。
“一念”是雙關語。第一個意思是一心念。以最真誠的心,最清淨的心,最恭敬的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佛求生的心就生起了。這一念是純而不雜。如果念佛還想到別的,就二念、叁念,心就不誠。第二個意思是時間至短,只生一念。但是這一念是真信、真誠,是真正生歡喜心。“一念喜愛”,這是信。不信,他怎麼會喜愛?歡喜心生不起來。
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歸依瞻禮”是發願,“如說修行”是真行。這八個字信、願、行叁個條件具足。我們以此法門勸導別人,也要像佛菩薩一樣,善于觀機,觀察對方接受的程度。如果對念佛法門非常歡喜,表示他的機緣成熟,我們就要進一步不斷的幫助他。若他聽到淨土法門很歡喜,但是興趣並不很濃厚,就知道他的因緣尚未成熟,不必積極幫助他。因爲你幫助他,雖是好心,但他心裏起了疑惑:是不是你有什麼企圖?他反而提防你,遠離你,錯會你的意思。這到底是他的錯,還是自己的錯?他沒有錯,我自己錯了。我不會觀機,認錯了人。諸佛菩薩度化衆生,是應機說法,所說的,不多不少。他需要多少就跟他說多少,說的人自在,聽的人歡喜。
此處講的“皈依”,跟一般入佛門的皈依不一樣。一般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叁寶,這是平常的講法。叁寶的意義是“覺、正、淨”。皈依覺,覺而不迷;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淨,淨而不染。我們天天念“叁皈依”,有沒有皈依,就很難說。我們起心動念還是妄想,還是分別,還是執著。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迷、邪、染,還是皈依迷、邪、染,沒有皈依覺、正、淨。由此可知“皈依”有多難。
真正皈依,才是入佛門;沒有真正皈依的,總在門外。我們到底是在門內,還是在門外?如果離開淨宗法門,恐怕都在門外,沒有入門。淨宗特別強調的就是“皈依”,“回歸”容易,“依靠”也容易。叁寶是什麼?阿彌陀佛是“佛寶”。我們要以阿彌陀佛爲依靠,像小孩依靠父母一樣,一時一刻都不肯離開。心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其他的都可以舍離,阿彌陀佛不能離開。第二皈依“法寶”。法是什麼?還是這句“阿彌陀佛”。我們依靠佛的名號,執持名號,就能往生淨土。第叁皈依“僧寶”,還是這句名號,名號義爲“無量覺”。覺就不迷,覺就不邪,覺就不染。所以,淨土法門在無量法門裏,它是“易行道”,容易落實。要曉得真的回歸,真的依靠,才能在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瞻禮”是修行的第一步。“瞻”是瞻仰、仰慕。我對佛尊敬,非常仰慕佛,努力向佛學習,這就是瞻禮。學誰?學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的存心。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發的是什麼願,我的願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如何處世、待人、接物,我樣樣都要學他。阿彌陀佛不在此,我們怎麼學法?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要能將此經中理事教誨都做到。“如說修行”,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弟子。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如是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來生到那兒去?自自然然是到極樂世界。因爲我們的行業與其他世界不相應,志趣不相同,自無趣生之理。所以,一個人臨命終時,六道境界現前,他往那一道去,誰指使他去的?實無主使,是自己的業感,感召他去投胎的。這樁事實在不難懂,中國古人就告訴我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兩句話出在《易經系辭傳》,是孔夫子說的。凡是志趣相合的人,自自然然就結成一個團體。我們在這一生中培養之志趣,是與阿彌陀佛的志趣相同…
《無量壽經講記 非是小乘 第四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