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來自然就到阿彌陀佛那裏去。因爲別的地方志趣不一樣,拉也拉不去,就是這個道理。
常言道,“人死都作鬼”。六道輪回,鬼是六道之一,怎麼可以說人死都作鬼?然而人若具有鬼業因,與鬼的志趣很接近,所以死了之後,自然就到鬼道。鬼的業因是什麼?“貪”,什麼都貪。“貪心作餓鬼”。不管你貪的對象是什麼,要緊的是貪心。“嗔恚作地獄”。“愚癡作畜生”。貪、嗔、癡是“叁毒煩惱”,自然感墮叁惡道。人道是五戒十善,想想看,那一個人心裏常常存念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忘了,人身就失掉了。一個人念念是道德仁義,念念是五戒十善,來生必定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
再往上是天道,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天人的道德標准比我們高,沒有這麼高的標准去不了。如淨宗,若說信了之後就能往生,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信後要有願、有行。沒有願、沒有行,信了也不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認真修行,要真正皈依,真正回頭。從世間法裏回頭,從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回頭,從所有法門中回頭。專依靠這一部經典,專依靠持名法門修行,這是真正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淨宗。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
世尊告訴我們,這個人得的利益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即使一切諸佛如來跟你講,也講不清楚。真實不可思議的利益,佛都說不清楚,何況是凡僧。這是真實的利益。佛門是真正大福德因緣,不是小事。小福的人,薄福的人沒分。試想,六道輪回多苦!一切諸佛菩薩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依照那些法門修學,能不能超越六道輪回?不能說沒有,真的是鳳毛麟角,太少了;除了那些極少數上上根人,中下的都沒分。不是法門不好,而是衆生的業障太重。法門雖好,但沒有法子修。唯獨淨土法門,業障再重都不怕,做了五逆十惡罪,都不要緊。本經前面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就講得很清楚,唯除五逆,及誹謗正法的人。然佛在《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五逆也能往生。
若將《觀經》與本經合參,便知造作五逆重罪不相信淨土者,不能往生,他不相信,不能接受。若造作五逆重罪,但他能相信,肯忏悔發願求往生,還是得度。這個利益多大!我們要是不了解六道的狀況,不知道輪回難出,不知道叁惡道受苦時劫之長,就不知道這個利益之大。果然能把這些實際狀況都了解,都體悟,才知道這個利益真實是大,這一生應當永脫輪回。
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如此經中,從初品直至四十二品正宗分竟所說的,他都得到。這是什麼人?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真實皈依,依教奉行的,他們皆得到。什麼時候得到?現前就得到。你相信嗎?我跟你說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現在就得彌陀保佑,就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贊歎、護念。因爲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必等來生,所以這個利益是現前就得到的。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念佛之人雖得無比真實利益,心裏法喜充滿,一片光明,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不會以爲我得到諸佛護念,很了不起,你們都不如我,還要輪回墮叁惡道,我快要作佛了。如果心裏有這些意念,就是顛倒,就大錯特錯。愈是真有修行的人愈是平易、愈是平常,看不出一點點特殊的地方。凡是言行反常,奇奇怪怪的,都有問題。每天見鬼、見神,或者感應瑞相,自認爲很了不起的,都有問題。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世出世間的“善根”成就了,增長了。“增上”是增長的意思。世間叁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當然天天增上。出世間的善根是“精進”,自然精進不懈。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佛爲什麼說這句話?因爲在形式上看,他沒有修大乘。大乘要修“六度”。他沒有修“六度”,只是在家裏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甚至戒律也疏略了。這幾天有同學來問我,在目前的環境裏,要怎樣修行,功夫才能得力?他問得好!要想功夫得力,還是佛祖的一句老實話,“持戒念佛”。持什麼戒?我也說得很清楚,要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不但是業障,應該講“罪業深重”。這些障礙我們的戒體,障礙我們的戒行。所以,一定要認清自己是什麼人,要怎樣修法。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學好,就是現代世間的真善之人。出家人把《沙彌律儀》都做到,就是出家的大善知識;其他的做不到,雖然受戒,那是形式,是舞臺上表演,不是真的。
明末的蕅益大師是淨宗第九代祖師,在淨宗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對于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研究,通達,當時有人稱他爲律師(就像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一樣,對戒律很有研究)。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沒有比丘,比丘戒就沒有。因爲比丘戒規定,至少要有五個比丘才能傳戒。若一個比丘都沒有,怎能傳比丘戒。外表上看,現在比丘很多,但非真實,名字比丘,比丘戒沒人做到。蕅益大師自己不敢稱比丘,因畏僭越之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仿冒之罪,冒牌的。
因此,他受了比丘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一生自稱爲“菩薩沙彌”。他的徒弟成時法師,也是他的侍者。大師往生之後,所有的著作,都是成時替他整理流通的,就是《蕅益大師全集》。成時因爲老師稱沙彌,他連沙彌也不敢自稱。我們在《蕅益大師全集》裏看到成時寫的序文、跋文,具名爲“出家優婆塞”,不敢稱沙彌。優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的居士。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自稱出家優婆塞。這一些老實人,自己做到多少,說多少;做不到的,決定不敢稱說,這是“老實”。
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資格稱出家優婆塞?我們這些出家人,五戒有沒有做到?認真一反省、一檢點,真的寒毛直豎,才知道問題嚴重,一定要“改過自新”。改過自新就是真正的忏悔,把毛病習氣都改掉。“老實念佛”,依信、願、行修學淨土法門,此人就不是小乘。不但非是小乘,佛說:
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其次要真正把毛病習氣徹底改正。依照經典中的教訓修行,念念求生淨土,這是佛的第一弟子。此與本經序分中,憍陳如尊者排名第一位,是前後呼應。這部經當然就是諸佛如來度衆生的第一經。持名念佛的法門,當然就是諸佛如來所傳授的第一法門。因此,古大德說過,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至高無上的法門。它樣樣第一,經是第一;法是第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弟子也是第一。這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真正明了,再學其他的法門,就變成第二、第叁,就不是第一。第一決定不夾雜。能真正認識的人實在不多,正是夏蓮居居士說的“萬億人中一二知”。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
世尊告訴當時與會大衆。與會大衆裏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些人不必勸,因爲他們都知道,沒有懷疑。聽佛說法,起疑心的是天人阿修羅等。佛說此經,是不是說得太過分;是不是爲了勸我們故意這樣說,故意把它擡高的;實際上可能沒有這麼高,是勸勉我們的話,不是真的!于是就生起了疑心。佛特別叫著這些人,告訴他們:
應當愛樂修習。
“應當”是非常肯定的語氣。這是教我們對這部經,對這個法門,應當要歡喜,要愛好。“愛”就是喜歡;“樂”是愛好。要喜歡,要愛好這部經典、這個法門,要認真的修,要認真學習。“修”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標准來修正。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思想、言行。“習”是實習。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做到,要把經典的教訓變成實際的生活,這就是習。果然變成實際的生活,無論修習經典多寡,都是彌陀的化身。能百分之百做到,就是佛的圓滿化身。能做到百分之一、二,就如天臺大師所講的,即是分證佛的化身。因爲它是第一法,是純真法,這也顯示前面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生希有心。
此經實在“希有”,所有一切經論都不能與它相比。諸位同修,你若能多看幾部經,多想想,自然能領會,確實是一切經不能爲比的。從什麼地方能很明顯的看出來?其他經典,我們不容易做到,不容易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部經與自己生活很容易相應。從這一點體會,其他的經論再好,做不到也是枉然。理懂得有什麼用處,事上做不到。這部經的理論明白,可以做到;不明白也能做到。這就妙!所以一定要“生希有心”。
于此經中。生導師想。
“導師”就是佛。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皈依這部經典,依靠這部經典,就是依靠阿彌陀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形像,一定要明經義,要明道理。見聞阿彌陀佛,就想起阿彌陀佛在經典裏教我們這麼多寶貴的教訓,這樣瞻禮阿彌陀佛就有無量功德。否則,見到佛像,心裏什麼都不知道,拜阿彌陀佛的像,就白拜了。供養佛像的作用,就是讓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經典裏字字句句的教訓,見到佛像,聽到佛號,立刻就記起來,這才是“學佛”。經典就是佛,經典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所在之處。
欲令無量衆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這是法門真實的效果。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世界無不如是。“速疾”是很快。能讓一切衆生很快、很安穩的就證到圓滿叁不退的地位。你說這多難得!圓滿的叁不退是“等覺菩薩”。如果我們把標准放寬一點也是“八地以上”。換句話說,能令一切衆生,甚至一切五逆十惡的衆生,都能快速平等得到圓滿的叁不退。這個利益到那裏找!要是跟菩薩們說,菩薩聽了都搖頭,認爲沒有這個道理,在念佛法門卻是事實。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
此句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果報,極樂世界“廣大莊嚴”。
攝受殊勝佛刹。
這句經文更不可思議!前面廣大莊嚴,我們也不貪圖這個享受,好像跟我們沒有很親切的關系。但是這一句關系就大,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就是希望見到一切…
《無量壽經講記 非是小乘 第四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