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非是小乘 第四三▪P2

  ..续本文上一页,将来自然就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因为别的地方志趣不一样,拉也拉不去,就是这个道理。

  常言道,“人死都作鬼”。六道轮回,鬼是六道之一,怎么可以说人死都作鬼?然而人若具有鬼业因,与鬼的志趣很接近,所以死了之后,自然就到鬼道。鬼的业因是什么?“贪”,什么都贪。“贪心作饿鬼”。不管你贪的对象是什么,要紧的是贪心。“嗔恚作地狱”。“愚痴作畜生”。贪、嗔、痴是“三毒烦恼”,自然感堕三恶道。人道是五戒十善,想想看,那一个人心里常常存念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忘了,人身就失掉了。一个人念念是道德仁义,念念是五戒十善,来生必定得人身,不会失掉人身。

  再往上是天道,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天人的道德标准比我们高,没有这么高的标准去不了。如净宗,若说信了之后就能往生,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信后要有愿、有行。没有愿、没有行,信了也不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认真修行,要真正皈依,真正回头。从世间法里回头,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回头,从所有法门中回头。专依靠这一部经典,专依靠持名法门修行,这是真正皈依阿弥陀佛,皈依净宗。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世尊告诉我们,这个人得的利益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即使一切诸佛如来跟你讲,也讲不清楚。真实不可思议的利益,佛都说不清楚,何况是凡僧。这是真实的利益。佛门是真正大福德因缘,不是小事。小福的人,薄福的人没分。试想,六道轮回多苦!一切诸佛菩萨告诉我们,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依照那些法门修学,能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说没有,真的是凤毛麟角,太少了;除了那些极少数上上根人,中下的都没分。不是法门不好,而是众生的业障太重。法门虽好,但没有法子修。唯独净土法门,业障再重都不怕,做了五逆十恶罪,都不要紧。本经前面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就讲得很清楚,唯除五逆,及诽谤正法的人。然佛在《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五逆也能往生。

  若将《观经》与本经合参,便知造作五逆重罪不相信净土者,不能往生,他不相信,不能接受。若造作五逆重罪,但他能相信,肯忏悔发愿求往生,还是得度。这个利益多大!我们要是不了解六道的状况,不知道轮回难出,不知道三恶道受苦时劫之长,就不知道这个利益之大。果然能把这些实际状况都了解,都体悟,才知道这个利益真实是大,这一生应当永脱轮回。

  当获如上所说功德。

  如此经中,从初品直至四十二品正宗分竟所说的,他都得到。这是什么人?善男子、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能生一念喜爱之心”,真实皈依,依教奉行的,他们皆得到。什么时候得到?现前就得到。你相信吗?我跟你说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现在就得弥陀保佑,就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护念。因为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必等来生,所以这个利益是现前就得到的。

  心无下劣。亦不贡高。

  念佛之人虽得无比真实利益,心里法喜充满,一片光明,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有丝毫傲慢的习气。不会以为我得到诸佛护念,很了不起,你们都不如我,还要轮回堕三恶道,我快要作佛了。如果心里有这些意念,就是颠倒,就大错特错。愈是真有修行的人愈是平易、愈是平常,看不出一点点特殊的地方。凡是言行反常,奇奇怪怪的,都有问题。每天见鬼、见神,或者感应瑞相,自认为很了不起的,都有问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世出世间的“善根”成就了,增长了。“增上”是增长的意思。世间三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当然天天增上。出世间的善根是“精进”,自然精进不懈。

  当知此人非是小乘。

  佛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在形式上看,他没有修大乘。大乘要修“六度”。他没有修“六度”,只是在家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甚至戒律也疏略了。这几天有同学来问我,在目前的环境里,要怎样修行,功夫才能得力?他问得好!要想功夫得力,还是佛祖的一句老实话,“持戒念佛”。持什么戒?我也说得很清楚,要知道自己的业障很重。不但是业障,应该讲“罪业深重”。这些障碍我们的戒体,障碍我们的戒行。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是什么人,要怎样修法。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学好,就是现代世间的真善之人。出家人把《沙弥律仪》都做到,就是出家的大善知识;其他的做不到,虽然受戒,那是形式,是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

  明末的蕅益大师是净宗第九代祖师,在净宗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对于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研究,通达,当时有人称他为律师(就像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一样,对戒律很有研究)。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没有比丘,比丘戒就没有。因为比丘戒规定,至少要有五个比丘才能传戒。若一个比丘都没有,怎能传比丘戒。外表上看,现在比丘很多,但非真实,名字比丘,比丘戒没人做到。蕅益大师自己不敢称比丘,因畏僭越之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仿冒之罪,冒牌的。

  因此,他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一生自称为“菩萨沙弥”。他的徒弟成时法师,也是他的侍者。大师往生之后,所有的著作,都是成时替他整理流通的,就是《蕅益大师全集》。成时因为老师称沙弥,他连沙弥也不敢自称。我们在《蕅益大师全集》里看到成时写的序文、跋文,具名为“出家优婆塞”,不敢称沙弥。优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的居士。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也自称出家优婆塞。这一些老实人,自己做到多少,说多少;做不到的,决定不敢称说,这是“老实”。

  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资格称出家优婆塞?我们这些出家人,五戒有没有做到?认真一反省、一检点,真的寒毛直竖,才知道问题严重,一定要“改过自新”。改过自新就是真正的忏悔,把毛病习气都改掉。“老实念佛”,依信、愿、行修学净土法门,此人就不是小乘。不但非是小乘,佛说:

  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因此,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其次要真正把毛病习气彻底改正。依照经典中的教训修行,念念求生净土,这是佛的第一弟子。此与本经序分中,憍陈如尊者排名第一位,是前后呼应。这部经当然就是诸佛如来度众生的第一经。持名念佛的法门,当然就是诸佛如来所传授的第一法门。因此,古大德说过,念佛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至高无上的法门。它样样第一,经是第一;法是第一;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弟子也是第一。这是值得我们特别珍惜的。真正明了,再学其他的法门,就变成第二、第三,就不是第一。第一决定不夹杂。能真正认识的人实在不多,正是夏莲居居士说的“万亿人中一二知”。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

  世尊告诉当时与会大众。与会大众里有声闻、缘觉、菩萨,这些人不必劝,因为他们都知道,没有怀疑。听佛说法,起疑心的是天人阿修罗等。佛说此经,是不是说得太过分;是不是为了劝我们故意这样说,故意把它抬高的;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高,是劝勉我们的话,不是真的!于是就生起了疑心。佛特别叫著这些人,告诉他们:

  应当爱乐修习。

  “应当”是非常肯定的语气。这是教我们对这部经,对这个法门,应当要欢喜,要爱好。“爱”就是喜欢;“乐”是爱好。要喜欢,要爱好这部经典、这个法门,要认真的修,要认真学习。“修”是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标准来修正。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思想、言行。“习”是实习。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做到,要把经典的教训变成实际的生活,这就是习。果然变成实际的生活,无论修习经典多寡,都是弥陀的化身。能百分之百做到,就是佛的圆满化身。能做到百分之一、二,就如天台大师所讲的,即是分证佛的化身。因为它是第一法,是纯真法,这也显示前面所讲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生希有心。

  此经实在“希有”,所有一切经论都不能与它相比。诸位同修,你若能多看几部经,多想想,自然能领会,确实是一切经不能为比的。从什么地方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其他经典,我们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这部经与自己生活很容易相应。从这一点体会,其他的经论再好,做不到也是枉然。理懂得有什么用处,事上做不到。这部经的理论明白,可以做到;不明白也能做到。这就妙!所以一定要“生希有心”。

  于此经中。生导师想。

  “导师”就是佛。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一部经就是阿弥陀佛。皈依这部经典,依靠这部经典,就是依靠阿弥陀佛。我们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一定要明经义,要明道理。见闻阿弥陀佛,就想起阿弥陀佛在经典里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教训,这样瞻礼阿弥陀佛就有无量功德。否则,见到佛像,心里什么都不知道,拜阿弥陀佛的像,就白拜了。供养佛像的作用,就是让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经典里字字句句的教训,见到佛像,听到佛号,立刻就记起来,这才是“学佛”。经典就是佛,经典所在之处,即阿弥陀佛所在之处。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这是法门真实的效果。不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世界无不如是。“速疾”是很快。能让一切众生很快、很安稳的就证到圆满三不退的地位。你说这多难得!圆满的三不退是“等觉菩萨”。如果我们把标准放宽一点也是“八地以上”。换句话说,能令一切众生,甚至一切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快速平等得到圆满的三不退。这个利益到那里找!要是跟菩萨们说,菩萨听了都摇头,认为没有这个道理,在念佛法门却是事实。

  及欲见彼广大庄严。

  此句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所受的果报,极乐世界“广大庄严”。

  摄受殊胜佛刹。

  这句经文更不可思议!前面广大庄严,我们也不贪图这个享受,好像跟我们没有很亲切的关系。但是这一句关系就大,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就是希望见到一切…

《无量寿经讲记 非是小乘 第四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