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非是小乘 第四三

  非是小乘第四三

  这一品是流通分的第一大段“劝信流通”。净宗修学的三大纲领,称为三资粮“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同等重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所判的三分,跟古大德的判法不同。他将六方佛以下的经文判作流通分,跟莲池大师也不一样。确实有他的见解,也就是序、正、流通三分,每一分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皆具备三大纲领。《无量寿经》自然也不例外。

  真正修学的人,一定要掌握修学的重点才容易成就。净宗修学的重点是什么?还是这三桩事。不仅在经典里要建立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绝对不被外境所动摇的信心。净土五经一论,帮助我们明了性相、因果、事理。除此之外,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论顺逆境界,都要在这上面注意。不但读经是修行,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全都是增长自己的信、愿、行。这样修学,我们的生活就相当充实,才能真正体会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以,信、愿、行绝对不仅是在经典上建立,要把它扩大到生活上才行。

  读经应当要知道,那些经文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的,那些是劝我们发愿的,那些是教导我们修行的。行门则有正、助双修。正修,经典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的“执持名号”,这是净宗的正修。“发菩提心”的含义非常深广。“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唯有真正觉悟的人,才会发愿求生净土;没有觉悟的人,他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有贪著。只要有贪著、留恋,这个人就没有菩提心。一定要如佛七中主七师时常提示的一句老话:“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万缘”。真能放下,这是发菩提心;没放下,就是没发菩提心。菩提心没发,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他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一念的贪心就障碍往生。

  真正发愿求生,不要说对于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没有执著;即使对于佛法也不贪念,也不执著。法门无量无边,只修一门;千经万论,只求一经。一生皈依《无量寿经》,或是《阿弥陀经》,这才舍得干净,菩提心才能现前。眼前的环境,触目惊心,都能增长我们的信心、愿心。

  我有一位同学,喝酒醉死的,糊里糊涂的死了。人命无常!平常酒喝得多,菸抽得多。看看这些样子,他死了到那里去?当然到三途。这一生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人间,糊里糊涂走了,给我们很大的警惕。这些事让我们听到、看到,都能激发道心。道心就是信、愿、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信、愿、行”三纲领,就是修净宗的道心。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世间有许多人,对净土法门没有认真的探讨与了解,任意的猜测、诽谤,往往有之。我们常听到的,说念佛人很自私,念佛人很消极,念佛人逃避现实,要到西方世界去享乐。这都是学佛人讲的;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不会造口业。甚至有些学佛的同修、出家的大德也说:依一部经不行,一部经怎么能成就!我们听了这些话,心里动摇不动摇?人家是广学多闻,我们修净土法门是孤陋寡闻,学一部经。一部经之外,什么也不晓得,甚至连一部经也不知道,这一生就念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晓得。一句阿弥陀佛也行,也能往生,这就很奇怪。

  世尊当年对末世的情况,看得非常清楚,恐怕我们听了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起了疑心,信心动摇,所以在本经流通分里,第一品就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净土法门不是小乘,确实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更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无上的法宝,第一法门,知道的人实在不多。凡是对这个法门有意见、有批评,都是浅见,没有把事实真相看清楚。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这一句经文是结前启后之语。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此经,都劝菩萨们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不劝别人?别人没有觉悟,没有智慧,劝他,他也不相信,求生的意愿生不起来;故与菩萨说。“菩萨”的标准是听了欢喜,不怀疑,还要发愿求生西方,这就是菩萨。菩萨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可是自己要晓得,自己到底是什么菩萨?是前面讲的小行菩萨,不是大菩萨。小行菩萨也了不起,也是过去生中,曾经种植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所以,在净宗法门里,你才是小行菩萨。这一生真正把机会抓到,就恭喜你,此身在世间即是“最后身”。下次乘愿再来,就是大乘菩萨而非小行菩萨。小行菩萨到极乐世界,就变成大菩萨,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

  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无量劫的善根、福德;今天遇到这一会,这个因缘无比的殊胜。同修们亲自到讲堂来听讲,跟看录影带、听录音带的受用完全不一样。不能亲自到讲堂来听讲,因缘就差一等。《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诸位参与讲席,即是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完全具足,非常难得,非常可贵。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小菩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不退,圆满成佛。“善获利益”,这个“利益”是无上菩提,不退转,这是无比的利益。这一句最重要的字眼就是“善”,“善”是非常善巧。得到这样究竟圆满的利益,他怎么善巧?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善巧,简单、容易、稳当、直捷,善包括这四个意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一切经里称“善男子、善女人”,标准都不一样,有很多层次。净宗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有特别的标准,有圆满无上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对于《无量寿经》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深信不疑,信、愿、持名,并具足《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可见“善”是要具备三福十一句的条件。第一福四句;第二福三句;第三福四句,总共十一句。我们如果信、愿、行都具足,试问,十一句经文的条件是不是全具足?全具足了。诸位想想,十一句条件中有几个欠缺,信、愿、行决定不圆满,决定不真实。善导大师说,净业三福是“散善”,也就是“助行”,能帮助我们早一天得到念佛三昧,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

  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

  此是“机缘”成熟之象,也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因缘。你有因缘,有这个机会,听到阿弥陀佛名号。

  “一念”是双关语。第一个意思是一心念。以最真诚的心,最清净的心,最恭敬的心,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佛求生的心就生起了。这一念是纯而不杂。如果念佛还想到别的,就二念、三念,心就不诚。第二个意思是时间至短,只生一念。但是这一念是真信、真诚,是真正生欢喜心。“一念喜爱”,这是信。不信,他怎么会喜爱?欢喜心生不起来。

  归依瞻礼。如说修行。

  “归依瞻礼”是发愿,“如说修行”是真行。这八个字信、愿、行三个条件具足。我们以此法门劝导别人,也要像佛菩萨一样,善于观机,观察对方接受的程度。如果对念佛法门非常欢喜,表示他的机缘成熟,我们就要进一步不断的帮助他。若他听到净土法门很欢喜,但是兴趣并不很浓厚,就知道他的因缘尚未成熟,不必积极帮助他。因为你帮助他,虽是好心,但他心里起了疑惑:是不是你有什么企图?他反而提防你,远离你,错会你的意思。这到底是他的错,还是自己的错?他没有错,我自己错了。我不会观机,认错了人。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是应机说法,所说的,不多不少。他需要多少就跟他说多少,说的人自在,听的人欢喜。

  此处讲的“皈依”,跟一般入佛门的皈依不一样。一般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是平常的讲法。三宝的意义是“觉、正、净”。皈依觉,觉而不迷;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净,净而不染。我们天天念“三皈依”,有没有皈依,就很难说。我们起心动念还是妄想,还是分别,还是执著。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迷、邪、染,还是皈依迷、邪、染,没有皈依觉、正、净。由此可知“皈依”有多难。

  真正皈依,才是入佛门;没有真正皈依的,总在门外。我们到底是在门内,还是在门外?如果离开净宗法门,恐怕都在门外,没有入门。净宗特别强调的就是“皈依”,“回归”容易,“依靠”也容易。三宝是什么?阿弥陀佛是“佛宝”。我们要以阿弥陀佛为依靠,像小孩依靠父母一样,一时一刻都不肯离开。心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其他的都可以舍离,阿弥陀佛不能离开。第二皈依“法宝”。法是什么?还是这句“阿弥陀佛”。我们依靠佛的名号,执持名号,就能往生净土。第三皈依“僧宝”,还是这句名号,名号义为“无量觉”。觉就不迷,觉就不邪,觉就不染。所以,净土法门在无量法门里,它是“易行道”,容易落实。要晓得真的回归,真的依靠,才能在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瞻礼”是修行的第一步。“瞻”是瞻仰、仰慕。我对佛尊敬,非常仰慕佛,努力向佛学习,这就是瞻礼。学谁?学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的存心。阿弥陀佛存的是什么心,我们的心要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发的是什么愿,我的愿要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如何处世、待人、接物,我样样都要学他。阿弥陀佛不在此,我们怎么学法?

  《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要能将此经中理事教诲都做到。“如说修行”,就是跟阿弥陀佛学习,才是阿弥陀佛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弟子。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如是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来生到那儿去?自自然然是到极乐世界。因为我们的行业与其他世界不相应,志趣不相同,自无趣生之理。所以,一个人临命终时,六道境界现前,他往那一道去,谁指使他去的?实无主使,是自己的业感,感召他去投胎的。这桩事实在不难懂,中国古人就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两句话出在《易经系辞传》,是孔夫子说的。凡是志趣相合的人,自自然然就结成一个团体。我们在这一生中培养之志趣,是与阿弥陀佛的志趣相同…

《无量寿经讲记 非是小乘 第四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