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一半明,一半暗。有明就沒有暗,有暗就沒有明,這是一定的道理。願力是光明的;業力是黑暗的。所以,佛教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深切的願力,就可以把業力伏住。願力起作用,才能往生,否則還是惡業在前引導,就有下列這些果報: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
“火镬”就是油鼎。地獄裏的刑具,詳見《地藏經》。
身心摧碎。神形苦極。
“神”是神識。中國俗稱爲“靈魂”。“形”是形狀。餓鬼道有餓鬼道的形狀;地獄道也有地獄道的形狀。雖然是“化身”,還是有個身形。他的身形是什麼樣子?我們每天晚上睡覺作夢,夢中的身形就是化身,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是化生。所以,在地獄道的身形,就跟作夢一樣。作夢的身在夢中,要是有人打你,有人傷害你,你害怕不害怕,恐怖不恐怖,痛苦不痛苦?同樣有感受。此是說作不善業,死墮火镬大地獄中,受報之時,“身心摧碎,神形苦極”。地獄裏的身形感受就像夢中一樣,因爲地獄衆生是化身。餓鬼道則胎、卵、濕、化四生都有。
當斯之時。悔複何及。
墮入地獄受極苦果報,此時後悔莫及,所以現前就要覺悟。要是等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覺悟,就來不及!如果不得往生,必墮地獄的這一類衆生,趁現在果報還沒有成熟,此時覺悟回頭還來得及。有這麼殊勝的因緣,遇到念佛往生的法門,縱然造極惡的罪業,只要一念回頭還有救,不回頭就沒有辦法。可貴的是真正的悔過回頭。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第五段經文依前面例子來看,前面講殺、盜、淫、妄四種惡,第五自然是飲酒惡。這是依五戒的講法,但是經文很明顯的說出“意叁惡”,就是貪、嗔、癡。合起來看,這一品經圓滿包括“五戒十善”,也是《觀經》叁福裏第一福的具體開示。因此我們特別要注意,“修行”要從那裏下手?如果依照本經,真正修行就在此處著手。“行”是衆生的生活行爲。行爲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是修行。行爲的邪正、是非標准在那裏?這一品經就是最好的標准。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看到經文字字句句所說的,都是自己的真實弊病;句句開示,都與我們有切身的關系。這一小段是講業因。“世間人民”,就是指我們眼前這個時代,作惡到了極處。這個現象普遍存在,也許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徙倚懈怠”。“徙倚”義爲不定。不但心不定,身也不定。心裏有憂慮,尤其是生在亂世,無所適從,身心不定。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這裏不安全,移民到別的地方去,那個地方是不是安全,全世界到底那個地方是安全的?這句話,今天讀起來,格外令人感慨。身心不安,憂慮懷疑,當然就障礙精進。精進的反面是“懈怠”。有些人很用功,很努力,學的法門很多,依照此經的標准來看,還是算懈怠。因爲他功夫不得力,盲修瞎練。這不是精進,是亂進、雜進。一亂一雜,就是懈怠。須知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是度無量不同根性的衆生。所以,每個法門都好,門門都第一,門門都殊勝,但是修學的人一定要“一門深入”。若同時學幾個法門,決定有障礙。眼前許多例子可以證明,我們要時刻記在心裏。
民國以來,在大陸、在臺灣、在南洋,多少人就是依一句佛號成就的,往生預知時至。有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不生病的,這都是最好的證明。一句佛號就能成功,憑《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臨命終時,有兩種情況,一是臨終的時候才遇到佛法。新加坡有一老居士生病,他一生沒有遇到佛法,臨終前叁天有人勸他念佛號,他居然就肯念。念到第叁天,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叁年前,在美國華府我們看到周廣大居士臨終前叁天念佛往生,沒想到在新加坡又遇到一位念佛叁天往生。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于臨終前才遇到,證明經典上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還有一位老太太,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往生的。她是晚年才遇到佛法,難得她肯老實念佛,念了半年之後,她預知時至往生。這都是最近在新加坡的事。我們聽到倓虛老法師講谛閑法師的徒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叁年,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叁天,等他師父替他辦後事。這是自古以來沒見過的。我們知道有站著往生的,但是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沒聽說過。這些人表演的是真的,我們看了之後,再要不覺悟,就沒法子。
一念十念往生,一種說法是臨終十念;另一種說法就是平時早晚十念,即是“定課”。這是最簡單的早晚課,而且也是最得力的早晚課。有人早課做一兩個小時,他雖然只是十念,十念的功夫,決不亞于一兩個小時。如果十念真誠清淨,十念中一個妄念都沒有,就很有受用;若念兩個鍾點,夾雜妄念,反而不如他。雖然十念少,心地清淨,一心只記挂西方世界,唯一的願望就是想見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確實是心法,不是口法。口裏念,心裏沒有佛,還打妄想,還分別執著,這樣念佛就不相應。“心淨則國土淨”,要以清淨心念佛,念到清淨心現前,就決定往生。
若于世間一切法有牽挂、有疑慮,心就不清淨;于佛法有分別、有執著,心還是不清淨。這是真正的障礙。自古以來,弘經的法師,乃至于祖師大德都不例外。如果清淨心現前,即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宗門講的“大澈大悟,明心見性”,淨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所有世出世間一切的分別、執著、疑慮,都沒有了。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到這個境界,一切法門就是一個法門。那“一個”法門?“任一”而非獨一,故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一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門。若說這“一門”大概是念佛法門,或是參禅的法門,參禅與念佛就是二,不是一。無量無邊法門,隨便拈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還有什麼分別執著。這些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坐著走的,到底是什麼境界?他們還有沒有分別執著?對于一切法還有沒有見解?這些都沒有了。如果有,就不可能有這些瑞相。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瞧不起這些老公公、老太太,往往他們修持的功夫比我們得力,比我們殊勝。他們契入一心境界,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原因在那裏?他什麼都不管,都放下,他的心清淨。弘法利生的人還不如他們。
弘法利生是什麼?天天要讀經典,天天要接觸大衆,天天有許多拉雜問題來問你,要爲大衆排解,你的心不如老實念佛的人清淨。這麼說,倒不如把弘法的事放下不做,我們念佛去,好不好?好是好,但是自私自利,對不起佛菩薩,完全爲了自己,沒有爲衆生,依舊落在一邊,不契中道。老阿公、老阿婆自己念,能成功,他也沒度衆生,這是“緣分”。他沒有這個緣分,先成就自己。你有緣分,就得照顧別人;不照顧別人,學老阿公、阿婆是自私自利。因此,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弘法利生也是一種行業),要兩面都顧到。對自己,要保持心地清淨;對大衆,要慈悲平等,廣利衆生。這樣做就對了,弘法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心。菩薩修行與一般人修行不一樣,是在極不清淨的境界中,修練自己的清淨心。如果心爲境轉,隨波逐流,就錯了。
現前這個時代,無論自行化他,這一部《無量壽經》很夠用。真正功夫得力,再涉獵其他的經論也不妨礙,對自己有好處,沒有害處。如果涉獵得多,自己分別執著,就錯了。所以,一定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才可以涉獵其他法門,那時有利無害。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廣學多聞恐有害無益。
“不肯作善”,就是“不務正業”,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現代人很可悲,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搞不清楚,往往把邪當正,把正法當邪法,這個問題嚴重。古時對于辨別邪正有一個標准,世法裏,“儒家”是標准,以孔孟的教學,作爲我們分辨邪正是非善惡的標准。以後佛法流傳到中國,又以“大乘佛法”作爲標准。佛法與儒家的標准恰好是相同的,沒有抵觸。儒、佛相輔相成,在中國教化將近二千年。過去有這樣好的標准,現在儒也不要,佛也不要,標准就沒有了。縱然展開佛經,往往還把經典的意思錯解。
“正業”是八正道之一,以儒家解釋就是“五倫十義”。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說明人與人的關系,我們在什麼身分,應盡什麼義務,就是正業。夫子在《論語》裏說得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就是倫常道義。道義建立在日常生活裏,“本立”就是五倫;“道生”即是十義。在家庭是什麼身分,在社會是什麼職位,能盡職盡分,就是正業。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正業就是弘護正法。“弘護”都是雙關語,對自己、對別人、對衆生,要護持自己,要護持佛法,要護持一切衆生。弘法不盡然靠言語,“言語弘法”只是方法手段的一種,應知叁業悉盡弘護之道。
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一生沒有講經說法,最後往生示現瑞相,多少人贊歎,多少人感動,多少人從見聞裏生起信心,這就是弘法。谛閑老法師那個學生,往生站了叁天之後,老和尚才替他辦後事。這個人不認識字,也沒有講經說法。他有沒有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弘法。他現身說法,這是臨終的一招。沒走之前,所有一切的行誼都是弘法,作樣子給別人看;別人看到他這個樣子,照這個樣子學習,就行了,不必用口。谛老的弟子往生之後,給我們很大的教訓,原來念佛這麼容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作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能把這一點學會,就比讀《大藏經》的效果還殊勝,利益還要大。讀《大藏經》未必能往生,你用他這個方法,果真有效。讀《大藏經》,也許裏面還有很多字不認識,沒有那麼高的程度。學谛老法師這位學生的樣子,不認識字也可以,什麼都不會也可以,都…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