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一半明,一半暗。有明就没有暗,有暗就没有明,这是一定的道理。愿力是光明的;业力是黑暗的。所以,佛教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深切的愿力,就可以把业力伏住。愿力起作用,才能往生,否则还是恶业在前引导,就有下列这些果报: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
“火镬”就是油鼎。地狱里的刑具,详见《地藏经》。
身心摧碎。神形苦极。
“神”是神识。中国俗称为“灵魂”。“形”是形状。饿鬼道有饿鬼道的形状;地狱道也有地狱道的形状。虽然是“化身”,还是有个身形。他的身形是什么样子?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作梦,梦中的身形就是化身,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是化生。所以,在地狱道的身形,就跟作梦一样。作梦的身在梦中,要是有人打你,有人伤害你,你害怕不害怕,恐怖不恐怖,痛苦不痛苦?同样有感受。此是说作不善业,死堕火镬大地狱中,受报之时,“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地狱里的身形感受就像梦中一样,因为地狱众生是化身。饿鬼道则胎、卵、湿、化四生都有。
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堕入地狱受极苦果报,此时后悔莫及,所以现前就要觉悟。要是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才觉悟,就来不及!如果不得往生,必堕地狱的这一类众生,趁现在果报还没有成熟,此时觉悟回头还来得及。有这么殊胜的因缘,遇到念佛往生的法门,纵然造极恶的罪业,只要一念回头还有救,不回头就没有办法。可贵的是真正的悔过回头。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第五段经文依前面例子来看,前面讲杀、盗、淫、妄四种恶,第五自然是饮酒恶。这是依五戒的讲法,但是经文很明显的说出“意三恶”,就是贪、嗔、痴。合起来看,这一品经圆满包括“五戒十善”,也是《观经》三福里第一福的具体开示。因此我们特别要注意,“修行”要从那里下手?如果依照本经,真正修行就在此处著手。“行”是众生的生活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是修行。行为的邪正、是非标准在那里?这一品经就是最好的标准。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看到经文字字句句所说的,都是自己的真实弊病;句句开示,都与我们有切身的关系。这一小段是讲业因。“世间人民”,就是指我们眼前这个时代,作恶到了极处。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本身。
“徙倚懈怠”。“徙倚”义为不定。不但心不定,身也不定。心里有忧虑,尤其是生在乱世,无所适从,身心不定。选择一个居住的地方,这里不安全,移民到别的地方去,那个地方是不是安全,全世界到底那个地方是安全的?这句话,今天读起来,格外令人感慨。身心不安,忧虑怀疑,当然就障碍精进。精进的反面是“懈怠”。有些人很用功,很努力,学的法门很多,依照此经的标准来看,还是算懈怠。因为他功夫不得力,盲修瞎练。这不是精进,是乱进、杂进。一乱一杂,就是懈怠。须知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是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每个法门都好,门门都第一,门门都殊胜,但是修学的人一定要“一门深入”。若同时学几个法门,决定有障碍。眼前许多例子可以证明,我们要时刻记在心里。
民国以来,在大陆、在台湾、在南洋,多少人就是依一句佛号成就的,往生预知时至。有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不生病的,这都是最好的证明。一句佛号就能成功,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临命终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临终的时候才遇到佛法。新加坡有一老居士生病,他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临终前三天有人劝他念佛号,他居然就肯念。念到第三天,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三年前,在美国华府我们看到周广大居士临终前三天念佛往生,没想到在新加坡又遇到一位念佛三天往生。一生没有遇到过佛法,于临终前才遇到,证明经典上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还有一位老太太,没有生病,预知时至往生的。她是晚年才遇到佛法,难得她肯老实念佛,念了半年之后,她预知时至往生。这都是最近在新加坡的事。我们听到倓虚老法师讲谛闲法师的徒弟,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三天,等他师父替他办后事。这是自古以来没见过的。我们知道有站著往生的,但是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没听说过。这些人表演的是真的,我们看了之后,再要不觉悟,就没法子。
一念十念往生,一种说法是临终十念;另一种说法就是平时早晚十念,即是“定课”。这是最简单的早晚课,而且也是最得力的早晚课。有人早课做一两个小时,他虽然只是十念,十念的功夫,决不亚于一两个小时。如果十念真诚清净,十念中一个妄念都没有,就很有受用;若念两个钟点,夹杂妄念,反而不如他。虽然十念少,心地清净,一心只记挂西方世界,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见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念佛法门确实是心法,不是口法。口里念,心里没有佛,还打妄想,还分别执著,这样念佛就不相应。“心净则国土净”,要以清净心念佛,念到清净心现前,就决定往生。
若于世间一切法有牵挂、有疑虑,心就不清净;于佛法有分别、有执著,心还是不清净。这是真正的障碍。自古以来,弘经的法师,乃至于祖师大德都不例外。如果清净心现前,即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宗门讲的“大澈大悟,明心见性”,净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到这个境界,所有世出世间一切的分别、执著、疑虑,都没有了。六祖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到这个境界,一切法门就是一个法门。那“一个”法门?“任一”而非独一,故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一门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门。若说这“一门”大概是念佛法门,或是参禅的法门,参禅与念佛就是二,不是一。无量无边法门,随便拈一个法门,就是一切法门,还有什么分别执著。这些念佛往生的,预知时至,不生病的,站著走、坐著走的,到底是什么境界?他们还有没有分别执著?对于一切法还有没有见解?这些都没有了。如果有,就不可能有这些瑞相。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瞧不起这些老公公、老太太,往往他们修持的功夫比我们得力,比我们殊胜。他们契入一心境界,我们入不了这个境界,原因在那里?他什么都不管,都放下,他的心清净。弘法利生的人还不如他们。
弘法利生是什么?天天要读经典,天天要接触大众,天天有许多拉杂问题来问你,要为大众排解,你的心不如老实念佛的人清净。这么说,倒不如把弘法的事放下不做,我们念佛去,好不好?好是好,但是自私自利,对不起佛菩萨,完全为了自己,没有为众生,依旧落在一边,不契中道。老阿公、老阿婆自己念,能成功,他也没度众生,这是“缘分”。他没有这个缘分,先成就自己。你有缘分,就得照顾别人;不照顾别人,学老阿公、阿婆是自私自利。因此,一切时、一切处,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弘法利生也是一种行业),要两面都顾到。对自己,要保持心地清净;对大众,要慈悲平等,广利众生。这样做就对了,弘法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菩萨修行与一般人修行不一样,是在极不清净的境界中,修练自己的清净心。如果心为境转,随波逐流,就错了。
现前这个时代,无论自行化他,这一部《无量寿经》很够用。真正功夫得力,再涉猎其他的经论也不妨碍,对自己有好处,没有害处。如果涉猎得多,自己分别执著,就错了。所以,一定要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才可以涉猎其他法门,那时有利无害。如果还有分别执著,广学多闻恐有害无益。
“不肯作善”,就是“不务正业”,特别在现前这个时代。现代人很可悲,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搞不清楚,往往把邪当正,把正法当邪法,这个问题严重。古时对于辨别邪正有一个标准,世法里,“儒家”是标准,以孔孟的教学,作为我们分辨邪正是非善恶的标准。以后佛法流传到中国,又以“大乘佛法”作为标准。佛法与儒家的标准恰好是相同的,没有抵触。儒、佛相辅相成,在中国教化将近二千年。过去有这样好的标准,现在儒也不要,佛也不要,标准就没有了。纵然展开佛经,往往还把经典的意思错解。
“正业”是八正道之一,以儒家解释就是“五伦十义”。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说明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在什么身分,应尽什么义务,就是正业。夫子在《论语》里说得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就是伦常道义。道义建立在日常生活里,“本立”就是五伦;“道生”即是十义。在家庭是什么身分,在社会是什么职位,能尽职尽分,就是正业。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正业就是弘护正法。“弘护”都是双关语,对自己、对别人、对众生,要护持自己,要护持佛法,要护持一切众生。弘法不尽然靠言语,“言语弘法”只是方法手段的一种,应知三业悉尽弘护之道。
极乐寺往生的修无师,一生没有讲经说法,最后往生示现瑞相,多少人赞叹,多少人感动,多少人从见闻里生起信心,这就是弘法。谛闲老法师那个学生,往生站了三天之后,老和尚才替他办后事。这个人不认识字,也没有讲经说法。他有没有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弘法。他现身说法,这是临终的一招。没走之前,所有一切的行谊都是弘法,作样子给别人看;别人看到他这个样子,照这个样子学习,就行了,不必用口。谛老的弟子往生之后,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原来念佛这么容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作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能把这一点学会,就比读《大藏经》的效果还殊胜,利益还要大。读《大藏经》未必能往生,你用他这个方法,果真有效。读《大藏经》,也许里面还有很多字不认识,没有那么高的程度。学谛老法师这位学生的样子,不认识字也可以,什么都不会也可以,都…
《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