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成就,这是“善”。如果自己还有缘分,还有力量,要帮助别人学佛,这是我们的责任。
现在这个时代,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真正相信《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所说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许多同修跟我说,经典虽然印得很多,倒不如录音带。看经的人少,听录音带的人多,所以录音带在大陆上流通非常广泛,几乎流通全国。前天晚上我在上海旅馆,差不多是夜晚十点钟,来了五十多个人,还有几个人到十二点钟才离开。他们从那里来的?有从新疆来的,从宁夏、山东、上海来的。过去我在广州讲经的时候,有从东北、云南、湖南、厦门,许多地方来的。这些人都来听经。所以,我们有力量帮助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印送经书。在内地印送,节省不少运费。虽然不够精美,但是价格便宜。《无量寿经》要普遍的流通,大陆十二亿人,我们送去的经书太少,差得太远。大陆同胞渴望佛法,我们有力量要帮助他们,这是“作善”,真正的行善。
“治身修业”,这是连著上一句,不肯“作善”,不肯“治身”,不肯“修业”。“治身”就是修身。佛门讲“修行”,是指行为,身体的造作,用什么来对治?用戒律。不肯治身,简单讲,就是不肯守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大家都要享受特权,不肯守规矩,这就错了。“修业”是什么?业有两种,一是学业;一是事业。年轻时在学校读书是学业,要把所学的功课修好。离开学校,踏进社会,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一定要认真,尽心尽力把事业做好。所以,这一句是讲三桩事。我们对这三桩事都不肯认真,佛门弟子,比较好一点,但是有没有尽心尽力的做自行化他的事业。读这些经文,想想自己是不是认真做好这三桩事。
身为子弟的人,若不肯听,不肯接受“父母教诲”。不但违背父母的教训,还要反叛,这就“譬如怨家”。佛在经论中讲得很清楚,父子有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现前社会里报恩的子女少,为什么少?想想我们这一生曾经对几个人真正施恩惠。若不种因,那来的果报,常常布施恩惠于人,报恩的子孙就多。对人没有恩惠可言,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那来报恩的,都是来报怨的,来讨债的。费了多少心血培养他,期望他,到最后令你失望,亦即“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前面这一句“违戾反逆,譬如怨家”,是过去的因果,报怨的、讨债的儿女来了。后面这两句“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是现在又造恶业,来生的果报就更差。来生不如今生,因果循环。佛教导我们,就在这些地方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要晓得,父母养育我们,费了不少苦心,费了不少精神。过去生是过去生,这一生真正是有恩德。能想到这一生的恩德,应该要照顾父母,孝顺父母,这样才对。如果把这一桩事忘了,将来自己的子孙多半是报怨的、是来讨债的。想起这些事就觉得可怕,就感到恐怖。要想不再受恶报,唯一的方法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须从这里修起。
说到父母的教诲,古代的父母对于儿女的期望与现代人不同。古人期望儿女有德行、有学问,能为社会造福,光耀门楣。纵然为官,作父母的仍是千叮咛、万叮咛,要廉洁不要贪财,要公正不要冤枉人,真是积德。现在有少数作父母的人不是这样的想法,教导儿女赚钱第一,利己损人不要紧。这种教诲那能接受?所以要知道父母的教诲是善,还是不善。善的应当接受,不善的也不要得罪父母,阳奉阴违就可以。表面上顺从,实际上决定不做,这样就好。所以,菩萨决定是有智慧。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
“贪”的行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不论在中国、外国,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不但是一般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佛门的出家人也有。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愚痴。心里一定要明白,才晓得应该怎样做,才不违背佛的教诲。“放恣”就是放逸。“游散”,“散”是散慢,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六度中的“禅定”度散乱。放恣、游散,心定即无此病。三学的中心就是定。若有放恣、游散,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这是障碍,也就是业障。“放恣”、“游散”也是世人讲的好吃懒做。
“耽酒,嗜美”,“美”是美食,不指别的,这是饮食上的贪图。放恣、游散是生活上贪图享受。“鲁扈,抵突”。“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突”就是不能随顺。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种人决定做不到;稍微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嗔恚心,对人、对事就有冲突。“不识人情”。“识”是认识。这句话是指学问,不识人情就是没有学问。学问是通达人情世故,包括道德、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他不了解,当然就不愿意遵守,认为这些是约束人的,带给人很多不方便。为所欲为,这还得了!
“无义无礼”。“无礼”是不守法;“无义”是不讲道理。不讲理,不守法,而且“不可谏晓”,就是不听劝告。这样的人,佛都没法子教。佛经里称为“一阐提”,没有善根。这些人在现前社会确实存在,仔细观察,随时随处都见得到。可是我们真正念佛人遇到这些事,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过。社会是一面镜子,有善有恶。见到善,想想自己有没有?若没有,赶快向他学习。见到恶,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立刻改过自新。所以,这个大社会的善人、恶人,对修行人而言,都是善知识,都是善友,儒家也这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就是一个恶人,一个善人,一个自己。善人、恶人都是老师,我们在他身上都能学到很多教训。
“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这是说他自私自利,不顾家人。家人今天有没有饭吃,有没有衣服穿,他都不忧虑。“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惟。他从来没有想到父母对他有恩德。“不存师友之义”。“存”是存念、存心。心里也没有师友之道义,确实是经上讲的“一阐提”。“意念身口”,身口意三业“曾无一善”。这样的人,如果临终遇不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必定堕地狱。
我们今天学佛,不仅是自己成就,还要劝化众生。劝化众生单靠口说是不够的,要认真去做。我们认真做,对自己来讲,是本分,应该的;对社会而言,是为别人作好样子。对父母要孝顺,要劝告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要帮助他们,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告诉父母,把许多往生的例子告诉父母。父母年纪都大了,跟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会想:我将来死了怎么办?年轻人没想到这个问题。大概七十岁以后,这个问题是老人心中最重要的一桩大事。他们常常想:我年老了,要怎样走法;走了以后到那里去?这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尤其年老体力衰,体弱多病,种种不方便。你可以劝他,念佛的人身体健康不生病。这是他最爱听的,最喜欢听到的。老年人第一福报就是健康;财富没有用处,有财富不健康,仍是苦不堪言。如何得到健康的身体?念佛,心清净,身就清净,就能得到健康长寿。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想,跟他讲讲现代国内外这些念佛往生的故事;不必听讲经,他不耐烦。讲这些故事给他听,他能明白,接受了,也照这样学,就成功了。这是真正报父母之恩。
对老师,要跟对父母一样,念念不忘教诲之恩,做给社会大众看。这是给在学校教书的老师莫大的鼓励—学生不忘本,学生还常常念著老师。这就是教育。特别是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像我这个年龄,好多老师都过世了。周邦道老居士是我过去的校长,他写的几个字,我把它放大,作了一副对联。现在大陆还有一位老师,八十多岁,是我初中的级任老师(现在称导师)。这位老师最接近我们,因为我们的生活行为他都管教。我知道了他的住所,前年到南京特别去看他。他在医院里,眼睛有白内障,动手术。我看到他,他看不到我,刚动手术,两眼都蒙著。我不能忘记老师,我们虽然在国外,不能常常去看他,逢年过节,我们也要送点小礼物,送点供养,否则我们佛法就白学了。所以,父母之恩、老师之德,须念念不忘。
我从美国回来之后跟大家讲《地藏经》,提醒同学们,特别强调“孝敬”。整个佛法的教育,无非“孝敬”二字的发扬光大,达到究竟圆满而已。所以,佛教始从“孝亲”做起,到最后圆满还是“孝亲”。前面讲的是贪之恶,正是中国人所讲的“利令智昏”,只求满足个人的利益欲望,智慧丧失殆尽。
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
这两句就是一小段,说的是“愚痴”。世出世间最圆满的教育,就是佛陀教育。他不相信,不能接受,是真正的愚痴。“不信生死善恶”就是不信因果轮回的事实。六道十界是世间事实真相,谁都无法逃避。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最有效果的方法,最圆满究竟的方法,就是教人念佛求生净土。因为这个方法,只怕不相信,不接受;如果相信,接受,决定生效,决定成功。其他法门,虽然理论方法非常圆满,但修学起来,不一定这一生能成功,不能保证。念佛往生是可以保证的。“不信诸佛经法”特别是指这部经,不相信这部经所讲的理论方法,实在太可惜!你要是真正能相信,依教奉行,就恭喜你,这一生永脱轮回,作佛、作菩萨,身分换了,不是凡夫。这是值得庆幸的一桩大事。
要知道生死轮回是极恐怖的事,确实有因果报应,确实有六道轮回,确实有地狱、饿鬼。千真万确的事实,非常可怕!我们想想自己这一生所想的、所做的,在六道里与那一道相应?这件事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导大师在《观经》里讲,“我们都是作恶的众生,如果不能往生,是决定堕三途”。我们实在是属于这一类人,一点都不假。不要说大善,小善我们都没做到。小善之人是独善其身,自己不造罪业。一般讲…
《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