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成就,這是“善”。如果自己還有緣分,還有力量,要幫助別人學佛,這是我們的責任。
現在這個時代,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才真正相信《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許多同修跟我說,經典雖然印得很多,倒不如錄音帶。看經的人少,聽錄音帶的人多,所以錄音帶在大陸上流通非常廣泛,幾乎流通全國。前天晚上我在上海旅館,差不多是夜晚十點鍾,來了五十多個人,還有幾個人到十二點鍾才離開。他們從那裏來的?有從新疆來的,從甯夏、山東、上海來的。過去我在廣州講經的時候,有從東北、雲南、湖南、廈門,許多地方來的。這些人都來聽經。所以,我們有力量幫助他們,采取的方法是印送經書。在內地印送,節省不少運費。雖然不夠精美,但是價格便宜。《無量壽經》要普遍的流通,大陸十二億人,我們送去的經書太少,差得太遠。大陸同胞渴望佛法,我們有力量要幫助他們,這是“作善”,真正的行善。
“治身修業”,這是連著上一句,不肯“作善”,不肯“治身”,不肯“修業”。“治身”就是修身。佛門講“修行”,是指行爲,身體的造作,用什麼來對治?用戒律。不肯治身,簡單講,就是不肯守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大家都要享受特權,不肯守規矩,這就錯了。“修業”是什麼?業有兩種,一是學業;一是事業。年輕時在學校讀書是學業,要把所學的功課修好。離開學校,踏進社會,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一定要認真,盡心盡力把事業做好。所以,這一句是講叁樁事。我們對這叁樁事都不肯認真,佛門弟子,比較好一點,但是有沒有盡心盡力的做自行化他的事業。讀這些經文,想想自己是不是認真做好這叁樁事。
身爲子弟的人,若不肯聽,不肯接受“父母教誨”。不但違背父母的教訓,還要反叛,這就“譬如怨家”。佛在經論中講得很清楚,父子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現前社會裏報恩的子女少,爲什麼少?想想我們這一生曾經對幾個人真正施恩惠。若不種因,那來的果報,常常布施恩惠于人,報恩的子孫就多。對人沒有恩惠可言,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那來報恩的,都是來報怨的,來討債的。費了多少心血培養他,期望他,到最後令你失望,亦即“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前面這一句“違戾反逆,譬如怨家”,是過去的因果,報怨的、討債的兒女來了。後面這兩句“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是現在又造惡業,來生的果報就更差。來生不如今生,因果循環。佛教導我們,就在這些地方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要曉得,父母養育我們,費了不少苦心,費了不少精神。過去生是過去生,這一生真正是有恩德。能想到這一生的恩德,應該要照顧父母,孝順父母,這樣才對。如果把這一樁事忘了,將來自己的子孫多半是報怨的、是來討債的。想起這些事就覺得可怕,就感到恐怖。要想不再受惡報,唯一的方法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須從這裏修起。
說到父母的教誨,古代的父母對于兒女的期望與現代人不同。古人期望兒女有德行、有學問,能爲社會造福,光耀門楣。縱然爲官,作父母的仍是千叮咛、萬叮咛,要廉潔不要貪財,要公正不要冤枉人,真是積德。現在有少數作父母的人不是這樣的想法,教導兒女賺錢第一,利己損人不要緊。這種教誨那能接受?所以要知道父母的教誨是善,還是不善。善的應當接受,不善的也不要得罪父母,陽奉陰違就可以。表面上順從,實際上決定不做,這樣就好。所以,菩薩決定是有智慧。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
“貪”的行爲,現代社會普遍存在。不論在中國、外國,只有程度上的差別。不但是一般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佛門的出家人也有。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愚癡。心裏一定要明白,才曉得應該怎樣做,才不違背佛的教誨。“放恣”就是放逸。“遊散”,“散”是散慢,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六度中的“禅定”度散亂。放恣、遊散,心定即無此病。叁學的中心就是定。若有放恣、遊散,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這是障礙,也就是業障。“放恣”、“遊散”也是世人講的好吃懶做。
“耽酒,嗜美”,“美”是美食,不指別的,這是飲食上的貪圖。放恣、遊散是生活上貪圖享受。“魯扈,抵突”。“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突”就是不能隨順。普賢菩薩教我們“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種人決定做不到;稍微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嗔恚心,對人、對事就有沖突。“不識人情”。“識”是認識。這句話是指學問,不識人情就是沒有學問。學問是通達人情世故,包括道德、風俗習慣、典章製度。他不了解,當然就不願意遵守,認爲這些是約束人的,帶給人很多不方便。爲所欲爲,這還得了!
“無義無禮”。“無禮”是不守法;“無義”是不講道理。不講理,不守法,而且“不可谏曉”,就是不聽勸告。這樣的人,佛都沒法子教。佛經裏稱爲“一闡提”,沒有善根。這些人在現前社會確實存在,仔細觀察,隨時隨處都見得到。可是我們真正念佛人遇到這些事,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過。社會是一面鏡子,有善有惡。見到善,想想自己有沒有?若沒有,趕快向他學習。見到惡,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立刻改過自新。所以,這個大社會的善人、惡人,對修行人而言,都是善知識,都是善友,儒家也這麼說,“叁人行,必有我師”。叁人就是一個惡人,一個善人,一個自己。善人、惡人都是老師,我們在他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教訓。
“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這是說他自私自利,不顧家人。家人今天有沒有飯吃,有沒有衣服穿,他都不憂慮。“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惟。他從來沒有想到父母對他有恩德。“不存師友之義”。“存”是存念、存心。心裏也沒有師友之道義,確實是經上講的“一闡提”。“意念身口”,身口意叁業“曾無一善”。這樣的人,如果臨終遇不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必定墮地獄。
我們今天學佛,不僅是自己成就,還要勸化衆生。勸化衆生單靠口說是不夠的,要認真去做。我們認真做,對自己來講,是本分,應該的;對社會而言,是爲別人作好樣子。對父母要孝順,要勸告父母念佛求生淨土,要幫助他們,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告訴父母,把許多往生的例子告訴父母。父母年紀都大了,跟年輕人的想法不一樣,他會想:我將來死了怎麼辦?年輕人沒想到這個問題。大概七十歲以後,這個問題是老人心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他們常常想:我年老了,要怎樣走法;走了以後到那裏去?這是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年老體力衰,體弱多病,種種不方便。你可以勸他,念佛的人身體健康不生病。這是他最愛聽的,最喜歡聽到的。老年人第一福報就是健康;財富沒有用處,有財富不健康,仍是苦不堪言。如何得到健康的身體?念佛,心清淨,身就清淨,就能得到健康長壽。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想,跟他講講現代國內外這些念佛往生的故事;不必聽講經,他不耐煩。講這些故事給他聽,他能明白,接受了,也照這樣學,就成功了。這是真正報父母之恩。
對老師,要跟對父母一樣,念念不忘教誨之恩,做給社會大衆看。這是給在學校教書的老師莫大的鼓勵—學生不忘本,學生還常常念著老師。這就是教育。特別是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像我這個年齡,好多老師都過世了。周邦道老居士是我過去的校長,他寫的幾個字,我把它放大,作了一副對聯。現在大陸還有一位老師,八十多歲,是我初中的級任老師(現在稱導師)。這位老師最接近我們,因爲我們的生活行爲他都管教。我知道了他的住所,前年到南京特別去看他。他在醫院裏,眼睛有白內障,動手術。我看到他,他看不到我,剛動手術,兩眼都蒙著。我不能忘記老師,我們雖然在國外,不能常常去看他,逢年過節,我們也要送點小禮物,送點供養,否則我們佛法就白學了。所以,父母之恩、老師之德,須念念不忘。
我從美國回來之後跟大家講《地藏經》,提醒同學們,特別強調“孝敬”。整個佛法的教育,無非“孝敬”二字的發揚光大,達到究竟圓滿而已。所以,佛教始從“孝親”做起,到最後圓滿還是“孝親”。前面講的是貪之惡,正是中國人所講的“利令智昏”,只求滿足個人的利益欲望,智慧喪失殆盡。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
這兩句就是一小段,說的是“愚癡”。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教育,就是佛陀教育。他不相信,不能接受,是真正的愚癡。“不信生死善惡”就是不信因果輪回的事實。六道十界是世間事實真相,誰都無法逃避。所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度衆生成佛道,最有效果的方法,最圓滿究竟的方法,就是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因爲這個方法,只怕不相信,不接受;如果相信,接受,決定生效,決定成功。其他法門,雖然理論方法非常圓滿,但修學起來,不一定這一生能成功,不能保證。念佛往生是可以保證的。“不信諸佛經法”特別是指這部經,不相信這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實在太可惜!你要是真正能相信,依教奉行,就恭喜你,這一生永脫輪回,作佛、作菩薩,身分換了,不是凡夫。這是值得慶幸的一樁大事。
要知道生死輪回是極恐怖的事,確實有因果報應,確實有六道輪回,確實有地獄、餓鬼。千真萬確的事實,非常可怕!我們想想自己這一生所想的、所做的,在六道裏與那一道相應?這件事不要問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導大師在《觀經》裏講,“我們都是作惡的衆生,如果不能往生,是決定墮叁途”。我們實在是屬于這一類人,一點都不假。不要說大善,小善我們都沒做到。小善之人是獨善其身,自己不造罪業。一般講…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