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律謹嚴是小善的衆生;大善的衆生,念念利益一切衆生。雖是衆生,不是菩薩,可是他慈悲心大,會替別人著想,不專爲自己。大善、小善衆生不往生的話,來生依舊在六道。求生淨土,對我們來講,比大善、小善更迫切需要,因爲他不往生還沒關系,來生還在人天道;我們不往生,就墮地獄、餓鬼道。所以,我們念佛要比他更認真。
諸位同修看看《觀經》叁輩九品,就知道非念佛不可,非往生不可。去得成,去不成?決定去得成。如果去不成,佛就打妄語。佛那有妄語,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行,那有不成功的。古德說“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善導大師都是這樣說的,決定不假。所以,自己對念佛法門要充滿信心,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往生。經典這些教訓,我們讀了之後要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而今而後,曉得在這一生中應該做些什麼事;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就有意義,就非常充實,不會感覺空虛。
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一些年老退休的人,生活很無聊。有工作的時候,生活覺得滿充實,還有點意義;一旦沒有工作,就有失落感,産生不好的念頭。什麼念頭?“坐吃等死”。這多消極,多悲觀!每日在想“坐吃等死”,就死得很快。因爲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沒有工作,想著等死,天天想死,死就很快來臨。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態,影響生理的健康。學佛的人知道,從今以後,縱然退休,生活會更美滿,更充實。因爲從前有工作的時候很夾雜;如今世間事務離開了,功行成熟,不夾雜、不間斷,完全做自己心裏想做的事。在社會上,有許多事不想做也不行,不是自己心裏願意做的,所以做得不開心。退休之後,所做的工作是心裏樂意做的,期望做的,這樣生活就很美滿、很充實。所以,這兩個“不信”,一是不信聖人的教誨;一是不信因果輪回。這是“愚癡”,是極重的障礙。
欲害真人。鬥亂僧衆。愚癡蒙昧。自爲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這一節經文,李老師說是“魔眷屬”。其人內懷叁毒邪見,外遇惡友爲緣,廣造諸惡,可憐可憫。他們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邪正是非,不知道利害得失,便胡作妄爲。這是貪毒。“貪”是永無止境,永無厭足。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物質、精神生活的貪求,于是嗔恚心就從這裏生起。我們看到今天世界上許多地方,社會動蕩不安,就是這個現象。
佛在此舉末世僧團爲例,教誡衆生。“欲害真人,鬥亂僧衆”。他們自己不能依教修行,也看不順眼真正修行、修善的人,因爲與他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恰恰相反。如果這位善人再得到社會大衆的贊歎,他心裏就更難過,嫉妒、怨恨都生起來,就起惡念要害人,要破壞僧衆。“僧衆”,狹義的是佛門的六和僧團,廣義就是社會一切善良的團體。惡人是容納不下他們的。所以,此處也有兩重雙關的意思。佛家講的“僧衆”、“僧團”,不限于出家人;任何團體只要遵修六和敬,皆稱“僧團”。因爲“僧”是梵語“僧伽”翻譯過來的,它的本義是“和合衆”。和合衆不一定指出家人,出家人當然要和合;不出家,世間一般團體要是和合,也是和合衆,所以這個意思非常廣泛。一家人,妻子兒女、父母兄弟姊妹真正團結和睦,這個家庭就是和合衆。社會上的公司行號,從老板到員工,一心一德,相敬相愛,互助合作,也是和合衆。大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皆是和合團體。這些爲非作歹的人破壞僧團,破壞團體,不願意受團體的約束,甚至于享受特權,這都是破壞團體,破壞公共秩序的惡行。這一句經文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破壞公共秩序,破壞社會賢能的不良分子。
“愚癡蒙昧,自爲智慧”。這些不良之人,爲什麼造這樣的罪業?這個罪業造得大,不是小罪,這是決定墮地獄之罪。害一個人罪小。一個善人影響一方,所謂“人天眼目”。你害他一個人,不是只跟這一個人結怨,而是令這一個地方的人民得不到善良的教化,這個罪業就重!你破壞公共秩序,使許多人身心不能安甯,這個罪也重。所以,一個頭腦清楚的人決定不敢做這件事。佛常常教誡我們,對于任何一個衆生都不敢存傷害之心,何況那麼多的衆生,怎麼敢造這種罪業。這正是佛家常講的“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衆生見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害怕;此時害怕也無法避免惡報。造了因,必定受果報。菩薩知道,因必定有後果,所以起心動念都小心謹慎,不傷害人,更不會傷害團體,所得的果報清淨、圓滿。因此,萬萬不可以爲這樣做是自己有智慧,還以爲自己做得很對,別人不敢做,自己敢做。那就錯了,此乃是非黑白顛倒,愚癡暗昧,可憐愍者。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這是很深的學問,一切衆生,生從那裏來,死往那裏去。世間許多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還在探索、追究。就近而論,父母所生,生死事大,死了以後又歸六道輪回。能想到這些問題,自然起心動念就會收斂,就會約束自己。了解今世、來生距離很近,才會産生高度的警覺,自然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因爲知道有來生來世,這是一個覺悟的人。迷人不知事實真相,不識生死事大。“不仁不順”。“仁”是仁慈;“不仁”是沒有仁慈之心。“不順”是不順人情,不順法度;而且還有妄念,“希望長生”。能得到嗎?決定得不到。“長生”是積善的果報,不是作惡所能得到。一個人作惡而長壽,乃是前生積了大善,雖然作惡,折福未盡,尚有余壽。決不是作惡的人都長壽,作善的人都短命。世間很多人有這種錯誤的見解,這是不順理的。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這一段說明“貪、嗔、, 癡”叁毒決定連帶生起,不會單一存在,有一就有叁。“慈心教誨”。世間如果不是對你非常關心之人,決定不會說你的過失。說過失往往會得罪人,誰願意幹這種傻事。最關心自己的人是父母師長,他們苦心的勸告,作惡之人聽了也不相信。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無論中國、外國常常見到。因此,能體會佛說這部經的宗旨,特別是這一品說的,幾乎全是現前社會的狀況。叁十五品所講的“濁世惡苦”,在古代這種現象稀少,沒有現在這樣普遍。
“苦口與語”是講誠實話。包括一般知心的朋友、真正的好朋友,都有勸善規過的責任。不是親朋好友,不會這麼關心,可是說了對他也沒有益,因爲他不能接受。爲什麼不能接受?在佛法講,是“業障”太重,“心中閉塞,意不開解”,所以聽不懂,不了解勸告的真實義。“心中閉塞”是什麼東西塞住?第一、錯誤的知見;第二、貪嗔煩惱;第叁、外在誘惑,這叁樣把人的心智閉塞住。以上這一大段從“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一直到此處皆是講造因。造作業因,後來當然有果報。“因緣果報”是世出世間的真理定律,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否定,也沒有辦法改變;縱然是諸佛如來,也沒有辦法改變因果。這是事實,所以菩薩“畏因”。菩薩是個覺悟的人,起心動念小心謹慎,因爲知道造作惡業必定有惡報。如果不想受惡報,就不要造惡因。此義精深,不可不知。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這時害怕、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這是第五段,十惡業都在這段經文裏。惡業從什麼地方造?不外乎“身、語、意”,且以意業爲主。“意”是起心動念。一個人不起心動念,身口就不會造業。身口所造的,依佛法講是“無記業”。業爲什麼變成善惡,就在起心動念。一念善,造的就是善業;一念惡,造的就是惡業。由此可知,主要的是心念。我們生在這個社會,想不造惡業,不容易,太難了。難在那裏?就是我們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所接觸的,都是惡緣。現在的社會與生活環境,有意無意中都造惡業,這是我們要警惕、要覺悟的,“不生西方,必墮地獄”。善導大師在《觀經》的注解裏講的話一點都不錯,“念佛求生淨土,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
“豫”是預先。我們現在很幸運聞到佛法,聞到之後,道理聽清楚,方法聽明白,從現在起就要認真修學。什麼是“善”?“念佛第一善”,莫夾雜,莫間斷,即此一生往生不退成佛,故知念佛第一善。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念念想要忏除業障。誦經、拜佛、拜忏,目的都是忏除業障。業障果然忏除了嗎?不見得。不但業障沒忏除,業障每天還在增加,還在增長。所以,我常常提醒同修,一定要認識什麼是“業障”。業障從那裏生的,從那裏來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我們現在怎麼會變成這樣,淪落到這種狀況?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就把“業障”的根源找出來了。“業”是造作;“障”是障礙。障礙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妄想”發展就變成“所知障”,變成知見,即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想法、看法都錯。“執著”發展就變成“煩惱障”,貪、嗔、癡、慢、疑,就變成這些毒素。業障消除的現象,就是心清淨。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業障就消除。
同修們自己想想,什麼樣的修行方法能教我們心地清淨。妄想少、煩惱少,就是業障消除。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經論、法門消不了的業障,念佛能消。果然相信,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句佛號上,這句佛號念念相續,既沒有煩惱,也沒有知見,確實一句佛號把妄想執著都打掉。這是消業障不可思議的法門。此處的修善,就是“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決定成就。沒有機會幫助別人,不是壞事,不要找事。在佛門的確如此,隨緣而不攀緣。有機會就隨緣幫助衆生,隨緣也要盡心盡力,事情才做得圓滿;沒有機會就自己老實念佛。真正老實念佛,就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痛苦。…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