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P6

  ..續本文上一頁果報不會現前。但業因存在,早晚遇著緣,果報就現前,所以佛門常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我們過去生,必然是善惡業都造,這一生很難記得。從小到現在,我們起心動念造了些什麼業,自己心裏都有數,都明了。

  讀經知道事實真相後,就要真正忏悔。忏悔有理忏、有事忏。“事忏”是斷緣,不能斷根,就是從今以後再不作惡,在這一生中的惡緣斷了。縱然有惡因,沒有惡緣,這一生不受惡的果報。有惡的因,這一生還繼續不斷的造惡,緣就有了。因緣具足,這一生惡報就現前,非常快速。我們有善根,這一生斷惡修善,惡的緣斷了,善的緣天天增長,天天修積,善報就可以提前。最善的報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生世世的惡業都轉過來。過去生中的冤家債主,欠他命的也好,欠他債的也好,都不在乎。要不要還?當然要還。怎麼還法?作菩薩去度他,去教化他。因爲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皆是性德流露,還錢很容易。自性中有無量的財寶,可以加很多倍還他,令他生歡喜心。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個本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行,沒有智慧,也沒有能力。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這段經文是講“盜戒”。盜的範圍非常廣大,與貪欲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貪心,沒有欲望,決不會犯這種過失。所以,經文一開端就說“不順法度”。“法度”含有佛的教誡以及世間法律規章、風俗習慣,乃至道德觀念,都包括在這兩個字中。簡單的說,“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的意思。也就是常講的“分寸”,不超過,也不能不及,要有一定的度數,這就如理如法。如果“不順法度”,就産生兩種現象:一是超過,超過的現象就如我們世間所講的谄媚巴結;一是不及,不及就顯得傲慢。舉例來說,現在國家規定的禮節,最敬禮是叁鞠躬,這就是“度數”。若我要表示特別恭敬,行四鞠躬,這就超過,顯得谄媚巴結。或者,以爲我的誠心到了即好,何必要叁鞠躬,兩鞠躬就可以,這就顯得傲慢。所以,超過與不及都是“不順法度”。

  由此可知,“順法度”即是“持戒”、“守法”、“守禮”。在佛門裏,還保留著一些古禮,世間已經沒有了。佛門古禮中最普遍的是五體投地的禮拜,這是世間看不到的。我講經的時候,也曾多次講過,佛教若不能現代化、本土化,對于佛法弘揚推展一定有障礙。世人看佛教徒見到法師要行跪拜禮,于是他就不學了。這是古禮,把現代人學佛的意願打消了,這是過失。我們是要人家來接受佛陀的教育,而不執著這些形式。這是古代的形式,我們是現代人,所以見佛像,拜佛可以;見到法師,無論是什麼地位的老法師,名氣再大的法師,問訊就好;而且一問訊就好,不必叁問訊。這是現代的禮節,合掌還保留一點古風,古今合璧,不必跪拜。

  還有一點,即使是跪拜,要看在什麼場合。有些場合中我們是在演戲,演給沒有學佛的人看,讓他們看了覺得佛法這樣隆重,誘導他來發問,這是製造機會教育,是接引衆生的一種方便,一種手段。所以,拜佛叁拜;拜人只有一拜。我們可以說“禮拜法師叁拜”,法師必說“一拜”,就行一拜;不說也是一拜。這是佛門一般的禮節,我受戒時,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告訴我們的,拜師都是一拜,沒有叁拜的。

  “法度”是法律、風俗習慣,都要遵守。我們到一個地區,要遵守某個地區的法令規章、風俗習慣,才有利于佛教在那個地區弘揚,在那個地區順利的發展。“不順法度”,當然在心理上就不正常。不順法度的事太多,說之不盡。譬如,“奢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奢侈。“淫”字不一定指男女,譬如雨下得太多,稱爲“淫雨”。凡是事情做得太過分,都叫做“淫”。無論是那一方面,這種風氣在社會上是非常不好的。近幾年,幾乎經上所講的這一段,就是我們臺灣社會的現狀。讀了之後,確實要認真反省。“驕縱”。“驕”是驕慢;“縱”是放縱。絲毫的約束,都不願意遵守,這是目前社會動亂的現象。

  “任心自恣”。現前的臺灣社會,外國人常常批評我們,臺灣實在是太自由、太民主。民主自由過了頭,就變成社會不安,社會動亂,變成無政府的狀態,這是很可怕的現象。我問他們,爲什麼到外國來?外國生活很苦,生活相當艱難,賺錢不容易。差不多十個中就有六、七個告訴我,對臺灣社會不安感到恐懼。這是他們移民到外國的理由,實在很值得我們深深的反省。“任心自恣”就是過分。臺灣過分的自由民主,是我們在全世界任何國家見不到的。

  居上不明。

  這是說在社會上作領導的人,無論團體大小。佛門的寺院道場,住持就是“居上”的。“明”是智慧,洞明事理因果之謂。領導人沒有智慧,沒有深遠的見識,眼光短淺,後來一定有嚴重的問題發生。無論是世間或者出世間法,這也是我們普遍能見到的。

  在位不正。

  這是指領導人所任用的幹部,前句是說長官,此句是指部屬。中國俗話常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作爲領導的人沒有智慧、沒有眼光,他手下的部屬就很難做到奉公守法、負責盡職。做不到還不要緊,恐怕還有更不好的事情發生,如古時宋高宗和秦桧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宋高宗居上不明,秦桧在位不正,爲一人之名位利益,不顧國家人民的利益,陷害嶽飛之事,人人皆知。這些事從那裏發生的?前面講的貪嗔癡、嫉妒障礙。見到賢能的人,不但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效法,反而設法把他除掉。這些事,古今中外皆有,但沒有現在這麼多。現在的社會現象,幾乎全世界每個地區都能見到,所謂貪汙分子、特權階級皆是這一類。今天世人都知道,臺灣是全球最富有的地區,可是富而不樂,我們有許多憂慮、困苦不能解決。當然,歸根究底是“教育”的問題。所以,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是要整體往上提升,不能偏在一邊。經濟提升,道德下墜,其結果就是“富而不樂”;不如道德提升,經濟衰退一些無大妨害。古人講“貧而樂”,現在我們生活是“富而不樂”,這很冤枉。所以,教育確實是要全面調整,全面求進步,決定不能偏在一邊。曆史上,無論中國、外國,國家強盛的時候,無不是文化經濟普遍的提升,人人明理守法,遵從倫理道德,人民才真正得到安和樂利,真正享福。今天教育失去平衡,造成社會混亂的現象。

  心口各異。機僞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心裏想的,與口裏說的是兩樣,說得很好,心裏不是這回事,心口不相應。這就是造口業:妄語、兩舌、绮語。“機僞多端”,存心不善,不擇手段,只做一些利己損人之事。損害他人,這個罪還小;甚至于損害整個社會,乃至于損害到下一代,過失就太大。“尊”是長輩;“卑”是晚輩;“中”是家庭,或是團體之中;“外”是外人,自己家庭之外的,團體之外的。彼此互相欺騙,沒有一句真話,不能真誠相待。自古以來,古聖先賢都感歎,“人生在世能遇到一位知心的朋友,非常難”。什麼叫做“知心”的朋友?能說真心話,沒有絲毫欺诳的。當然這是多生多劫真誠相待的善緣,非是一二生、叁四五生淺緣可得的善果。現在這個社會裏,甚至于父子、兄弟、夫妻之間都存在著猜疑,成什麼社會。這個社會多可怕!

  我們講的“皈依僧,衆中尊”,“衆”就是團體,世出世間所有團體中,佛弟子的團體是最尊貴的。憑什麼尊貴?佛弟子人人修“六和敬”,六和團體就是“衆中尊”。再看看現在佛門,是不是“衆中尊”?不見得,甚至比其他社會團體還不如。原因在那裏?佛子不修六和敬,各人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都求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出家人,出家的使命、責任,就是護持僧團,使佛法能繼續不斷的傳到永遠,這就是佛門常講的“續佛慧命”。出家人的使命,不過如是而已。如果講修行、開悟、證果,出家、在家沒有兩樣。真正出家,實在就是慈悲心切,報恩心切,獻出身心,不顧性命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出家人的本分。這一段文敘述我們社會眼前的狀況。大家冷靜仔細想想,我有沒有講錯?佛有沒有說過分?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嗔恚愚癡。

  這是說叁毒煩惱,“貪、嗔、癡”。煩惱不但沒有斷,天天在繼續不斷增長,愈迷愈深,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要明了這個真相是什麼,佛經常說,人在世間,就像一個旅行的人從這裏經過,過客!不是主,是客。這個世間一樣都得不到,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眼前所見到的,甚至于所用到的,只是給我們看看而已,不可以當真。這是我所有,我要擁有得到,得不到的!所以明白真相的人,就曉得藉這個機會修福;迷惑顛倒的人,用這個機會造罪業,果報差別就很大。

  譬如,人人所貪愛的錢財是什麼?錢財給我們看看,真正能得到嗎?不可能。不要說錢財得不到,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何況身外之物。聰明人看到,立刻利用這個機會修福;愚人見到這個機會,立刻想抓住,想據爲己有。據爲己有的,就造罪業。聰明人遇有機會,把它拿來分配,利益廣大衆生,這就是修無量福報。迷、悟就在這裏分,那個人看清楚,那個人沒看清楚。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都從我們眼前溜過,就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不僅是身外之物不可以認爲是己有的,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認爲是己有的。什麼東西是自己本有的?清淨心是自己本有的,平等心是自己本有的,覺心是自己本有的。佛家常說“借假修真”,什麼是假的?除了真的之外,一切事相都是假的。我們對于一切假的現象,徹底明了,徹底放下,有智慧善巧運用它利益衆生,利用它積功累德,這就是“修真”。

  怎樣修真?譬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有智慧的人就會應用,用得恰到好處,這就是真的,用錯了就假。用得恰到好處,自己煩惱輕,智慧長。再進一層,煩惱斷了,…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