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报不会现前。但业因存在,早晚遇著缘,果报就现前,所以佛门常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我们过去生,必然是善恶业都造,这一生很难记得。从小到现在,我们起心动念造了些什么业,自己心里都有数,都明了。
读经知道事实真相后,就要真正忏悔。忏悔有理忏、有事忏。“事忏”是断缘,不能断根,就是从今以后再不作恶,在这一生中的恶缘断了。纵然有恶因,没有恶缘,这一生不受恶的果报。有恶的因,这一生还继续不断的造恶,缘就有了。因缘具足,这一生恶报就现前,非常快速。我们有善根,这一生断恶修善,恶的缘断了,善的缘天天增长,天天修积,善报就可以提前。最善的报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生世世的恶业都转过来。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欠他命的也好,欠他债的也好,都不在乎。要不要还?当然要还。怎么还法?作菩萨去度他,去教化他。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切皆是性德流露,还钱很容易。自性中有无量的财宝,可以加很多倍还他,令他生欢喜心。到西方极乐世界才有这个本事;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行,没有智慧,也没有能力。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这段经文是讲“盗戒”。盗的范围非常广大,与贪欲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贪心,没有欲望,决不会犯这种过失。所以,经文一开端就说“不顺法度”。“法度”含有佛的教诫以及世间法律规章、风俗习惯,乃至道德观念,都包括在这两个字中。简单的说,“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的意思。也就是常讲的“分寸”,不超过,也不能不及,要有一定的度数,这就如理如法。如果“不顺法度”,就产生两种现象:一是超过,超过的现象就如我们世间所讲的谄媚巴结;一是不及,不及就显得傲慢。举例来说,现在国家规定的礼节,最敬礼是三鞠躬,这就是“度数”。若我要表示特别恭敬,行四鞠躬,这就超过,显得谄媚巴结。或者,以为我的诚心到了即好,何必要三鞠躬,两鞠躬就可以,这就显得傲慢。所以,超过与不及都是“不顺法度”。
由此可知,“顺法度”即是“持戒”、“守法”、“守礼”。在佛门里,还保留著一些古礼,世间已经没有了。佛门古礼中最普遍的是五体投地的礼拜,这是世间看不到的。我讲经的时候,也曾多次讲过,佛教若不能现代化、本土化,对于佛法弘扬推展一定有障碍。世人看佛教徒见到法师要行跪拜礼,于是他就不学了。这是古礼,把现代人学佛的意愿打消了,这是过失。我们是要人家来接受佛陀的教育,而不执著这些形式。这是古代的形式,我们是现代人,所以见佛像,拜佛可以;见到法师,无论是什么地位的老法师,名气再大的法师,问讯就好;而且一问讯就好,不必三问讯。这是现代的礼节,合掌还保留一点古风,古今合璧,不必跪拜。
还有一点,即使是跪拜,要看在什么场合。有些场合中我们是在演戏,演给没有学佛的人看,让他们看了觉得佛法这样隆重,诱导他来发问,这是制造机会教育,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一种手段。所以,拜佛三拜;拜人只有一拜。我们可以说“礼拜法师三拜”,法师必说“一拜”,就行一拜;不说也是一拜。这是佛门一般的礼节,我受戒时,戒和尚道源老法师告诉我们的,拜师都是一拜,没有三拜的。
“法度”是法律、风俗习惯,都要遵守。我们到一个地区,要遵守某个地区的法令规章、风俗习惯,才有利于佛教在那个地区弘扬,在那个地区顺利的发展。“不顺法度”,当然在心理上就不正常。不顺法度的事太多,说之不尽。譬如,“奢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奢侈。“淫”字不一定指男女,譬如雨下得太多,称为“淫雨”。凡是事情做得太过分,都叫做“淫”。无论是那一方面,这种风气在社会上是非常不好的。近几年,几乎经上所讲的这一段,就是我们台湾社会的现状。读了之后,确实要认真反省。“骄纵”。“骄”是骄慢;“纵”是放纵。丝毫的约束,都不愿意遵守,这是目前社会动乱的现象。
“任心自恣”。现前的台湾社会,外国人常常批评我们,台湾实在是太自由、太民主。民主自由过了头,就变成社会不安,社会动乱,变成无政府的状态,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我问他们,为什么到外国来?外国生活很苦,生活相当艰难,赚钱不容易。差不多十个中就有六、七个告诉我,对台湾社会不安感到恐惧。这是他们移民到外国的理由,实在很值得我们深深的反省。“任心自恣”就是过分。台湾过分的自由民主,是我们在全世界任何国家见不到的。
居上不明。
这是说在社会上作领导的人,无论团体大小。佛门的寺院道场,住持就是“居上”的。“明”是智慧,洞明事理因果之谓。领导人没有智慧,没有深远的见识,眼光短浅,后来一定有严重的问题发生。无论是世间或者出世间法,这也是我们普遍能见到的。
在位不正。
这是指领导人所任用的干部,前句是说长官,此句是指部属。中国俗话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领导的人没有智慧、没有眼光,他手下的部属就很难做到奉公守法、负责尽职。做不到还不要紧,恐怕还有更不好的事情发生,如古时宋高宗和秦桧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陷人冤枉。损害忠良。
宋高宗居上不明,秦桧在位不正,为一人之名位利益,不顾国家人民的利益,陷害岳飞之事,人人皆知。这些事从那里发生的?前面讲的贪嗔痴、嫉妒障碍。见到贤能的人,不但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效法,反而设法把他除掉。这些事,古今中外皆有,但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的社会现象,几乎全世界每个地区都能见到,所谓贪污分子、特权阶级皆是这一类。今天世人都知道,台湾是全球最富有的地区,可是富而不乐,我们有许多忧虑、困苦不能解决。当然,归根究底是“教育”的问题。所以,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是要整体往上提升,不能偏在一边。经济提升,道德下坠,其结果就是“富而不乐”;不如道德提升,经济衰退一些无大妨害。古人讲“贫而乐”,现在我们生活是“富而不乐”,这很冤枉。所以,教育确实是要全面调整,全面求进步,决定不能偏在一边。历史上,无论中国、外国,国家强盛的时候,无不是文化经济普遍的提升,人人明理守法,遵从伦理道德,人民才真正得到安和乐利,真正享福。今天教育失去平衡,造成社会混乱的现象。
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心里想的,与口里说的是两样,说得很好,心里不是这回事,心口不相应。这就是造口业:妄语、两舌、绮语。“机伪多端”,存心不善,不择手段,只做一些利己损人之事。损害他人,这个罪还小;甚至于损害整个社会,乃至于损害到下一代,过失就太大。“尊”是长辈;“卑”是晚辈;“中”是家庭,或是团体之中;“外”是外人,自己家庭之外的,团体之外的。彼此互相欺骗,没有一句真话,不能真诚相待。自古以来,古圣先贤都感叹,“人生在世能遇到一位知心的朋友,非常难”。什么叫做“知心”的朋友?能说真心话,没有丝毫欺诳的。当然这是多生多劫真诚相待的善缘,非是一二生、三四五生浅缘可得的善果。现在这个社会里,甚至于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存在著猜疑,成什么社会。这个社会多可怕!
我们讲的“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世出世间所有团体中,佛弟子的团体是最尊贵的。凭什么尊贵?佛弟子人人修“六和敬”,六和团体就是“众中尊”。再看看现在佛门,是不是“众中尊”?不见得,甚至比其他社会团体还不如。原因在那里?佛子不修六和敬,各人搞自己的名闻利养,都求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出家人,出家的使命、责任,就是护持僧团,使佛法能继续不断的传到永远,这就是佛门常讲的“续佛慧命”。出家人的使命,不过如是而已。如果讲修行、开悟、证果,出家、在家没有两样。真正出家,实在就是慈悲心切,报恩心切,献出身心,不顾性命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出家人的本分。这一段文叙述我们社会眼前的状况。大家冷静仔细想想,我有没有讲错?佛有没有说过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嗔恚愚痴。
这是说三毒烦恼,“贪、嗔、痴”。烦恼不但没有断,天天在继续不断增长,愈迷愈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要明了这个真相是什么,佛经常说,人在世间,就像一个旅行的人从这里经过,过客!不是主,是客。这个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正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眼前所见到的,甚至于所用到的,只是给我们看看而已,不可以当真。这是我所有,我要拥有得到,得不到的!所以明白真相的人,就晓得藉这个机会修福;迷惑颠倒的人,用这个机会造罪业,果报差别就很大。
譬如,人人所贪爱的钱财是什么?钱财给我们看看,真正能得到吗?不可能。不要说钱财得不到,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况身外之物。聪明人看到,立刻利用这个机会修福;愚人见到这个机会,立刻想抓住,想据为己有。据为己有的,就造罪业。聪明人遇有机会,把它拿来分配,利益广大众生,这就是修无量福报。迷、悟就在这里分,那个人看清楚,那个人没看清楚。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都从我们眼前溜过,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心。不仅是身外之物不可以认为是己有的,连自己的身体也不认为是己有的。什么东西是自己本有的?清净心是自己本有的,平等心是自己本有的,觉心是自己本有的。佛家常说“借假修真”,什么是假的?除了真的之外,一切事相都是假的。我们对于一切假的现象,彻底明了,彻底放下,有智慧善巧运用它利益众生,利用它积功累德,这就是“修真”。
怎样修真?譬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有智慧的人就会应用,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真的,用错了就假。用得恰到好处,自己烦恼轻,智慧长。再进一层,烦恼断了,…
《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