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P7

  ..续本文上一页智慧圆满,这是真。用得不妥当,没有智慧,天天增长烦恼,就错了。佛在此地说得好,“嗔恚愚痴”。因为每一句都是四个字,所以三毒说了两个,贪毒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欲自厚己。

  这是迷惑之相。愚痴就是迷惑。嗔恚里就有嫉妒,不能容忍,看到别人好,心里就难过,就不服。我不服人,谁服我?彼此都不服,必然引发斗争,演变的问题愈是严重,社会就会大乱。

  欲贪多有。

  “贪”在此句说出,贪、嗔、痴三毒具足。我们冷静观察,“多有”到底多有些什么?多有烦恼,多有忧虑,多有牵挂,多有恶业。聪明人不敢惹此事,决不会给自己找麻烦。现在这个世间,有很多人喜欢竞选公职,乐意作官。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没有如此想法。真正读书目的在“明理”,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为了超凡入圣,不为作官。明理就是佛法里所说的“认识宇宙人生,明了诸法实相”。儒、佛教育的目标相同,都是在认识宇宙人生;开智慧,破迷开悟,目的在此。为大众做事是很辛苦的事,谁愿意做?没有人愿意做。纵然有才能、有智慧也不乐意。作官是被人看上,不得已出来。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书念得好,愿不愿出来?不愿意。被刘备发现,三顾茅庐,没法子,被人礼请,不得不出来担任公职。你看看中国历史上,那有竞选!古时候,许由听说人家要请他作皇帝,赶紧跑到深山里躲起来。现在如果有人请你去作总统,那还得了,立刻就去了。有能力作,为什么不作?因为知道责任太大。做好是本分,应该做好;做得不好,即是自己的罪过,怎么对得起国家地方的百姓。所以,这种工作是不讨好的工作,智慧聪明人,躲避都来不及。

  中国古代,皇帝、地方官吏、县市长,他们代表朝廷,代表皇帝选贤与能,选这些有才能的人来照顾百姓的生活。选举的标准是汉朝立下的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到汉朝才真正上轨道,才形成一个健全的国家体制。汉朝的选举标准是“孝、廉”。第一个条件是“孝敬”。真正能孝顺父母的人,他做事一定认真负责,一定奉公守法,否则对不起父母,所以古人常讲“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在家能尽孝,在社会上就能尽忠。第二个条件是“廉洁”。廉洁是不贪污,不要钱。能尽忠职守,能不贪财,这是好官僚,他们念念真正为人民造福。退休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所以,这种差事那个人要去竞选?没有人干的,都是被人强迫拉出来的,无可奈何。

  我们看看今日世界,现代是民主时代,在这种风气之下,若作一比较,民主、君主、那一种较好。五年前,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有一天演培法师跟我聊天,他问我:“法师,你到底是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君主,我不赞成民主,我总觉得民主政治没有君主政治好。君主虽然有缺点,缺点少;民主的弊端多于君主。”诸位如果不相信,细读历史,与现在民主对照比较,就知道我说的话没错。君主时代,昏君少,贤明的君主多,原因在他们受过最圆满的教育。帝王选一位继承人,一定要好好的栽培他,确实他为全国人民著想。为自己想的,太少了,因为自己一切都得到了,还想什么?他所想的,就是将来历史上写他是个好皇帝。希望千年万世人民都称赞他,他就得多做利益人民的好事;不做好事的话,谁赞叹他?所以他对全国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历代这些典章留传下来最完整的是清朝,距离我们近。清朝历代帝王,文武百官给他的奏折、他所批的文书,你如果读了,心里会感动。他批的公文,念念都是为全国人民福利著想。大臣们若有建议,如果这个建议对人民有损害,他在文书上批驳这件事不能做,做了以后,人民会骂我。这些在《四库全书》里就存有,收集在奏议部类里。由此可见,皇帝怕老百姓骂他,怕将来历史对他批评。不像民主,在位的时间很短,负责任的心没有帝王那么重。再说孝,他对祖宗负责任,不能将国家在自己手上灭亡,否则是大罪过,真正大不孝。因此,他们必须接受非常好的教育。

  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这四句合起来讲,就是今天所谓的“竞争”。竞争不是好名词。“争”是斗争。佛在三千年前已经看透我们现代的社会,告诉我们,这个时代是“斗诤坚固”。释迦牟尼佛灭后,以五百年为一阶段,佛为我们说了五个阶段,即是五个五百年。五百年是一个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是佛灭后二千五百年以后了,

  佛说这个阶段是“斗诤坚固”的时代。现在人与人的往来,不是道义,是利害。今天有利,即是非常亲密的朋友;明天利益没有了,反目就是仇人。现代是这样的社会,与从前讲道义完全不同。以前不但人人讲道义,国家与国家也讲道义。今天没有了,国际上也是利害往来,道义在这个时代已经看不到,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我们看清楚这样的社会,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到那里去?

  “胜负”。人与人之间相比都是争胜负,现在连佛门也不能避免,许多道场,出家、在家、四众同修也都争胜负。佛法与世法一样的衰微,这是众生没有福。一个比一个强,没有肯忍让的。今天,你在社会上讲忍让,人家笑你是傻瓜,说你赶不上时代。意识形态完全瘫痪,结果就是“结忿成仇”。“忿”是小怨。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小怨就慢慢集成大的冤仇,到最后“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前后”是讲因果,“前”是前生,“后”是后世。没有想到我们死了以后到那里去,死了以后怎么办,六道、十法界,我们要往那里去。人如果能想到死后,自然就不造恶业。这个非常重要,这些地方不能不细讲,不能不深入,因为与我们切身的关系太大。

  《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是讲净土的理论,讲修学的方法、九品因果。这三桩事,《观经》讲得详细;本经讲的只是大纲。譬如品位,本经只讲三辈,《观经》讲九品就讲得详细。在三辈九品里,《观经》的经文就明白告诉我们,上辈往生的、中辈往生的都修善。他们是什么人?是凡夫,决不是圣人。一个真正修上品善的,有智慧、有慈悲、有善巧,能在一生中舍己为人,积功累德。这样的人发菩提心,一向念佛,是上三品往生。中辈往生的,虽然他修善比不上上辈,还是世间的善人。他如果不学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堕三恶道,来生必定得人天善果。下三品往生的,都是造恶业的众生;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堕地狱。所以,净宗“带业往生”,真正的意思是带恶业。我们在大经上看得很清楚,这个法门上度等觉菩萨,下度地狱众生。那些是地狱众生?就是我自己。我造作恶业,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堕地狱。当知我就是地狱众生。

  今天我们把这个事实搞清楚,搞明白,现在回头。虽然过去造作地狱的业因,地狱的种子,我现在不再造恶,有因没有缘,就不会结果。我们有缘分遇到佛法,有缘分遇到《无量寿经》,遇到阿弥陀佛,这是大善根现前,证明自己在过去生中不是没有善根。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努力修西方极乐世界的缘。你有善因,加上念佛的缘,那有不得果报的道理?果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这一生自己可以拍拍胸脯,我往生决定有把握。把握从这儿来的,不但恶事,我们不做;恶的言语,我们不说;恶的念头也不生,念念只有阿弥陀佛,心心只想西方境界,这就对了。

  我们再问,《观经》上讲作恶的众生,都是将来堕三途的众生,这是下三品的;我们现在仔细反省自己所作的恶业,必定堕三途,将来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限于下三品?这也不见得。何以不见得?我们在《观经》上看到阿阇世王造的恶业,不比我们造得轻。他杀父亲,害母亲,篡夺王位,破和合僧,灭佛法,五逆极重之罪,他全造了,他的果报当在阿鼻地狱,但是他临终时才真正忏悔。临终时,地狱相现前,这个时候害怕,恐怖,遇到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跟中国唐朝张善和的样子差不多)。地狱相现前,他才真正彻底回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佛说,是上品中生。他的品位那么高,我们听了之后的确想不通,这样的恶人,下下品往生,就很幸运,怎么能上中品往生?

  佛在经上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两种因缘,就是两种修行方法。一是平时积功累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天在修行。虽然天天修,力量不猛,心不恳切,进度很缓慢。虽然每天进步,没错,像爬楼梯一样,你从第一层爬,爬到五层楼,要很长的时间。另外一个人,虽然在你后面,你已经爬到四楼,他在一楼搭电梯,你没有上来,他早已上来了。阿阇世王临终忏悔,悔过的心真实,忏悔的力量非常恳切勇猛,于是就超生至上品中生。这就是告诉我们,对世间极恶之人不能轻视。他若像阿阇世王临终忏罪求生也可能超过,品位在我们之上,怎么可以轻慢他。佛在经上常常教诫我们不轻恶人,道理就在此。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进步很缓慢,罪业天天造,这事麻烦大;忏悔的心又发不起来。为什么发不起来?还没有死到临头,所以还不怕。可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真的死到临头,就怕迷惑颠倒。那个时候,纵有善友也没有办法提醒你。此事非常可怕!现前在国内、国外,我们就看到许多出家人,都是法师,他们走的时候神智颠倒。虽有人助念也不一定有效果,这多可怕!佛在经论中劝勉我们平常要认真念佛修福,道理即在此。

  我们平常修福,不要享福。修福不享福,福报留到什么时候享?留到临终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享。那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大福报。这样的人就能照顾到前后。只要临终神智清楚,这个人纵然不想往生,也不堕恶道。凡是堕恶道的,都是迷惑颠倒走的。六道里,自己选择,那有一个清楚的人选择三恶道,没有这个道理。选择三恶道,都是糊里糊涂撞上去的,都不是明白人。…

《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