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中国讲,“好死”是五福之一。五福中,这一福报是最真实的,关系著来生的祸福,所以不要把福报在这一生中享尽,否则临终时可不得了。这样念佛也不一定能往生,因为无福即有障碍。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富”是有财富,多财宝。财是命中所有的,命里没有,不可能发财。如果命里没有财,而你有方法发财,释迦牟尼佛也会拜你为老师。因为他没有办法做到,你却能做到,你就超越因果,把因果定律推勫、打破。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定律,这事我们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定的。这一生多财,是因为过去多修财布施。这一生聪明智慧,是过去生中多修法布施。这些是这一生得的果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做了些什么,这一生所享受的果报即是;想知道来世果报怎样,今生作了些什么就是来生果报之因。
既然知道财富是命中所有,求它干什么!所以我常常劝初学同修读《了凡四训》,要认真的念三百遍。念了有什么好处?知道因果报应,然后才能安分守己。否则,用种种不正当的心思手段得来的财富,佛法称之为“不净之财”,还是命里有的,则一切造作是错用了心,冤枉不冤枉。用清净心,它自然也还会来,何必起那些恶念,造那些恶业。起恶念、造恶业,把别人的财骗到手,其实还是自己命里有的,冤枉造了罪业。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晓得自己一年有多少收入,求功名,得第几名都是命里注定的。他的心定了,再也不妄求了,到时候自然会来,才真正心安理得。
富有的人,钱财很多,祸福机会在你面前溜过,要把它抓住,再造善因,不要吝惜,不要保有;要施舍,愈施愈多,要学范蠡。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中国古代供奉范蠡为财神,供他作财神很有道理,大富之人应以他为榜样,要向他学习。他发了大财之后就散财,以他的财富救济贫苦的人。财散掉之后,再从小生意、小买卖做起,做了几年又发大财。他命里有财,丢也丢不掉,真的散掉,财又来了,而且来的必定比前面还多。因为又种了善因,再加上利息,决定比以前来得多。范蠡很聪明,财来了,再散!历史上记载他“三聚三散”。这是真正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
诸位要晓得,得财富是福报,用财是智慧。真正有智慧,财富用得非常恰当,成就无量功德,使财富生生世世都保持,不会享一世就完了,甚至于还有很多享不到一世。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很多,年轻的时候发达,老年的时候衰了,钱财散失,贫病困苦。要知道布施,不要不肯施。要以清净心,以平等心,修广大的布施。布施有高度的智慧,钱财使用得非常恰当,即是福利一切众生。当知此时钱财轮到我们分配,而不是自己可以拥有的,只在眼前溜过,现在有权支配它,就看自己怎么分配。分配得恰当,有无量的功德。
现代社会,工商业普遍发达,物质缺乏的地方固然有。在已开发的国家、正在开发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都过得去。这些地区,我们真想做一点好事,修行布施,就布施佛法,以佛法为主,帮助他们清醒过来,破迷开悟,这个功德大。在历史上,孔夫子一生修的是法布施,孔夫子没有钱也没有权势。他在官场上虽然有认识的人,没有什么往来;官场这些人也不太理会他,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他办教育,修法布施。他的恩德,一直到今天,提起来,就是外国人都仰慕、都尊敬。中国人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对夫子没有不仰慕的。
印度释迦牟尼佛一生跟孔夫子一样,也是修法布施。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地位,他舍弃了,财富也舍弃了,每天托钵,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两位都从事于教育工作,修法布施的好榜样。我们看到这两人的例子,想到《华严经》上“广修供养”,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就很清楚。我们看到释迦、孔子为我们作证明。没有开发的地区,落后的地区,财、法两种布施都要具足。财布施帮助他维持最低的生活,以免饥寒之苦;法布施帮助他觉悟,能改善他的生活环境。所以,布施是有高度智慧的。没有智慧,修的布施,好像种植物一样,找不到肥沃的土地,把它种在砂石里,几天就枯死。所以,要知道那是真实利益,对众生有利益;那是相似的利益,好像对众生有利,实际上将来是有害的。我们要把它看清楚,要认识清楚,要善于选择。世间只有愚人,才吝啬不肯布施。
“爱保贪重”。“爱”是爱惜;“保”是保护。保护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结果是“心劳身苦”。心里牵挂很多,忧虑很多,得失心很重,操心啊!想尽方法保持财富,唯恐财富失掉。殊不知,纵然心劳身苦到极处,也未必能保得住。“如是至竟,无一随者”。“至竟”就是一直心劳身苦到老死,还是一样带不去,真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生造许多的罪业,罪业带去了,除罪业之外,一样也带不走。“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所得的结果就是这样。修善,带走善业;造恶,带走恶业。恶,将来感果就是祸害;善,将来结果就是福德。由此可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祸福在那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自作自受。“或在乐处”。“乐处”指人天善道。“或入苦毒”。“苦毒”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经文讲到此,都是叙述人世间的真相。我们读了之后,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如佛在此处所说的人,这才重要。如果自己是佛所讲的这一类人,就从今天起痛改前非,把自己这些毛病习气努力断除。佛说,要放下!为什么放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我们对于事实真相没有看破,不了解现在的生活状况,不知道来生六道轮回的实况。眼前明了,将来也明了,路应该怎么走,应该怎么做,自然就明白,心里就有分寸。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前面说出许多因素,就是很复杂的不正常的心思,影响身口的造业。当然善恶的范围无量无边,要是细说,说之不尽。这儿举一个例子,“见善憎谤”。“善”包括善人、善事。见到别人,无论是德行上比自己好的,或者学术上比自己好的,地位比自己高的,财富比自己多的,都放不下,起了憎恨之心,及诽谤的行为。“憎谤”,一是心憎,一是诽谤,这就造业。“不思慕及”,不知道对别人的善好生起仰慕之心,效法之心。别人有好处,我们应当赞叹、学习。如果别人的善行、善心能利益社会,我们更应当尽心尽力帮助,成人之美,造福一方。别人的善行有多大,我们也跟著沾光,功德也一样大。这是正确的,可是有些人这种善念生不起来,反而嫉妒、憎恨,因此造成大恶。
“常怀盗心”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这就是盗心,就是盗行。手段、方式说之不尽。“盗”不一定指偷盗,那是许多盗的方法之一而已。用任何的方式逼迫人,使人不得不对他效忠,不能不向他贡献,全是盜取。虽然人家恭恭敬敬的,但不是心甘情愿,是逼不得已的。我们现在社会所讲的“贿赂”,送礼的人是甘心情愿的吗?不是,是逼不得已的,要求他帮助,不能不这样做。这在佛法里就是盗心、盗行,犯盗戒。不能说,我没有要,是他自己送来的。他为何不送给别人!
凡是在世间以不正当手段,占人家一点点小便宜都是盗;占国家一点小便宜,也是盗。若是犯罪就更麻烦,结罪更重大。盗一个人的,将来还债只还一个人。欠钱的一定要还钱。明了三世因果,才晓得世界上没有能占人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事。冤冤相报!生生世世互相酬偿,报来报去,六道的真相就是如此。这是多么凄惨,多么悲痛的事。明了这是果报相续的幻象,这一生纵然吃亏上当,肯作还债想,积欠还清了;别人欠我的,我布施舍掉,也不要了。我们的心清净,清净心开智慧,这样修行必定能证果。凡是修行还不能开悟,不能证果,都是有障碍,总名称“业障”。
何谓业障?过去、现前所造的业,障碍清净心,障碍智慧。障碍智慧,不能开悟;障碍清净心,不能证果。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宁可自己吃亏,不要占人便宜,万万不可!说明世间因果,确实存在。世间贪而无厌的人,把别人的利益占据为己有,自己来享受;享受完了,再取,再用方法谋取别人的。他是不是真的把别人的利益拿来自己享用?如果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也要拜他为师。因为佛没办法,佛做不到,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若能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因果律”不就推勫了吗?要晓得,强夺别人的,还是自己命里有的,这才是真冤枉。不夺别人的,自己也有那么多。被人家损害的那个人,是他命里没有的,不被别人拿去,也会消耗掉,这才符合因果定律。事实真是如此,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就是作小偷偷来的,还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偷也偷不到。不知道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用巧诈的方法谋取,皆是命里有的。冤枉造业!
明了事实真相之后,我们才知道以什么样的心态处世,自求多福。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胡作妄为,造下深重的罪业。
神明克识。
“识”是破音字,念“志”。“识”就是记录。“神明”是鬼神。凡人造作的罪业,天上、人间与幽冥界都有鬼神,把我们的起心动念、造作行为都已登记。“克”是一定的意思。必定把它记载,列入档案,这是一个讲法。另外一个讲法,神明就是“神识”,阿赖耶识里落下种子。这个讲法非常真实。世间有没有这些神明?有天神、有鬼神。天神、鬼神不是人的主宰,他们主宰不了我们。正如这个世间,你犯了法,被审判过,这个案子就列入档案;你不犯过,他不敢侵犯你,没有权侵犯你。天…
《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