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P8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中國講,“好死”是五福之一。五福中,這一福報是最真實的,關系著來生的禍福,所以不要把福報在這一生中享盡,否則臨終時可不得了。這樣念佛也不一定能往生,因爲無福即有障礙。

  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富”是有財富,多財寶。財是命中所有的,命裏沒有,不可能發財。如果命裏沒有財,而你有方法發財,釋迦牟尼佛也會拜你爲老師。因爲他沒有辦法做到,你卻能做到,你就超越因果,把因果定律推勫、打破。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這事我們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這一生多財,是因爲過去多修財布施。這一生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多修法布施。這些是這一生得的果報。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做了些什麼,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報即是;想知道來世果報怎樣,今生作了些什麼就是來生果報之因。

  既然知道財富是命中所有,求它幹什麼!所以我常常勸初學同修讀《了凡四訓》,要認真的念叁百遍。念了有什麼好處?知道因果報應,然後才能安分守己。否則,用種種不正當的心思手段得來的財富,佛法稱之爲“不淨之財”,還是命裏有的,則一切造作是錯用了心,冤枉不冤枉。用清淨心,它自然也還會來,何必起那些惡念,造那些惡業。起惡念、造惡業,把別人的財騙到手,其實還是自己命裏有的,冤枉造了罪業。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他曉得自己一年有多少收入,求功名,得第幾名都是命裏注定的。他的心定了,再也不妄求了,到時候自然會來,才真正心安理得。

  富有的人,錢財很多,禍福機會在你面前溜過,要把它抓住,再造善因,不要吝惜,不要保有;要施舍,愈施愈多,要學範蠡。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夫範蠡。中國古代供奉範蠡爲財神,供他作財神很有道理,大富之人應以他爲榜樣,要向他學習。他發了大財之後就散財,以他的財富救濟貧苦的人。財散掉之後,再從小生意、小買賣做起,做了幾年又發大財。他命裏有財,丟也丟不掉,真的散掉,財又來了,而且來的必定比前面還多。因爲又種了善因,再加上利息,決定比以前來得多。範蠡很聰明,財來了,再散!曆史上記載他“叁聚叁散”。這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

  諸位要曉得,得財富是福報,用財是智慧。真正有智慧,財富用得非常恰當,成就無量功德,使財富生生世世都保持,不會享一世就完了,甚至于還有很多享不到一世。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年輕的時候發達,老年的時候衰了,錢財散失,貧病困苦。要知道布施,不要不肯施。要以清淨心,以平等心,修廣大的布施。布施有高度的智慧,錢財使用得非常恰當,即是福利一切衆生。當知此時錢財輪到我們分配,而不是自己可以擁有的,只在眼前溜過,現在有權支配它,就看自己怎麼分配。分配得恰當,有無量的功德。

  現代社會,工商業普遍發達,物質缺乏的地方固然有。在已開發的國家、正在開發的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都過得去。這些地區,我們真想做一點好事,修行布施,就布施佛法,以佛法爲主,幫助他們清醒過來,破迷開悟,這個功德大。在曆史上,孔夫子一生修的是法布施,孔夫子沒有錢也沒有權勢。他在官場上雖然有認識的人,沒有什麼往來;官場這些人也不太理會他,不願意跟他打交道。他辦教育,修法布施。他的恩德,一直到今天,提起來,就是外國人都仰慕、都尊敬。中國人頭腦稍微清醒一點的,對夫子沒有不仰慕的。

  印度釋迦牟尼佛一生跟孔夫子一樣,也是修法布施。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地位,他舍棄了,財富也舍棄了,每天托缽,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這兩位都從事于教育工作,修法布施的好榜樣。我們看到這兩人的例子,想到《華嚴經》上“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就很清楚。我們看到釋迦、孔子爲我們作證明。沒有開發的地區,落後的地區,財、法兩種布施都要具足。財布施幫助他維持最低的生活,以免饑寒之苦;法布施幫助他覺悟,能改善他的生活環境。所以,布施是有高度智慧的。沒有智慧,修的布施,好像種植物一樣,找不到肥沃的土地,把它種在砂石裏,幾天就枯死。所以,要知道那是真實利益,對衆生有利益;那是相似的利益,好像對衆生有利,實際上將來是有害的。我們要把它看清楚,要認識清楚,要善于選擇。世間只有愚人,才吝啬不肯布施。

  “愛保貪重”。“愛”是愛惜;“保”是保護。保護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結果是“心勞身苦”。心裏牽挂很多,憂慮很多,得失心很重,操心啊!想盡方法保持財富,唯恐財富失掉。殊不知,縱然心勞身苦到極處,也未必能保得住。“如是至竟,無一隨者”。“至竟”就是一直心勞身苦到老死,還是一樣帶不去,真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造許多的罪業,罪業帶去了,除罪業之外,一樣也帶不走。“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所得的結果就是這樣。修善,帶走善業;造惡,帶走惡業。惡,將來感果就是禍害;善,將來結果就是福德。由此可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禍福在那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加給我們的,自作自受。“或在樂處”。“樂處”指人天善道。“或入苦毒”。“苦毒”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

  經文講到此,都是敘述人世間的真相。我們讀了之後,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如佛在此處所說的人,這才重要。如果自己是佛所講的這一類人,就從今天起痛改前非,把自己這些毛病習氣努力斷除。佛說,要放下!爲什麼放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我們對于事實真相沒有看破,不了解現在的生活狀況,不知道來生六道輪回的實況。眼前明了,將來也明了,路應該怎麼走,應該怎麼做,自然就明白,心裏就有分寸。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複取。

  前面說出許多因素,就是很複雜的不正常的心思,影響身口的造業。當然善惡的範圍無量無邊,要是細說,說之不盡。這兒舉一個例子,“見善憎謗”。“善”包括善人、善事。見到別人,無論是德行上比自己好的,或者學術上比自己好的,地位比自己高的,財富比自己多的,都放不下,起了憎恨之心,及誹謗的行爲。“憎謗”,一是心憎,一是誹謗,這就造業。“不思慕及”,不知道對別人的善好生起仰慕之心,效法之心。別人有好處,我們應當贊歎、學習。如果別人的善行、善心能利益社會,我們更應當盡心盡力幫助,成人之美,造福一方。別人的善行有多大,我們也跟著沾光,功德也一樣大。這是正確的,可是有些人這種善念生不起來,反而嫉妒、憎恨,因此造成大惡。

  “常懷盜心”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的利益據爲己有,這就是盜心,就是盜行。手段、方式說之不盡。“盜”不一定指偷盜,那是許多盜的方法之一而已。用任何的方式逼迫人,使人不得不對他效忠,不能不向他貢獻,全是盜取。雖然人家恭恭敬敬的,但不是心甘情願,是逼不得已的。我們現在社會所講的“賄賂”,送禮的人是甘心情願的嗎?不是,是逼不得已的,要求他幫助,不能不這樣做。這在佛法裏就是盜心、盜行,犯盜戒。不能說,我沒有要,是他自己送來的。他爲何不送給別人!

  凡是在世間以不正當手段,占人家一點點小便宜都是盜;占國家一點小便宜,也是盜。若是犯罪就更麻煩,結罪更重大。盜一個人的,將來還債只還一個人。欠錢的一定要還錢。明了叁世因果,才曉得世界上沒有能占人便宜的,也沒有吃虧的事。冤冤相報!生生世世互相酬償,報來報去,六道的真相就是如此。這是多麼淒慘,多麼悲痛的事。明了這是果報相續的幻象,這一生縱然吃虧上當,肯作還債想,積欠還清了;別人欠我的,我布施舍掉,也不要了。我們的心清淨,清淨心開智慧,這樣修行必定能證果。凡是修行還不能開悟,不能證果,都是有障礙,總名稱“業障”。

  何謂業障?過去、現前所造的業,障礙清淨心,障礙智慧。障礙智慧,不能開悟;障礙清淨心,不能證果。因此,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甯可自己吃虧,不要占人便宜,萬萬不可!說明世間因果,確實存在。世間貪而無厭的人,把別人的利益占據爲己有,自己來享受;享受完了,再取,再用方法謀取別人的。他是不是真的把別人的利益拿來自己享用?如果是真的,釋迦牟尼佛也要拜他爲師。因爲佛沒辦法,佛做不到,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若能把別人的利益據爲己有,“因果律”不就推勫了嗎?要曉得,強奪別人的,還是自己命裏有的,這才是真冤枉。不奪別人的,自己也有那麼多。被人家損害的那個人,是他命裏沒有的,不被別人拿去,也會消耗掉,這才符合因果定律。事實真是如此,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爲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就是作小偷偷來的,還是命裏所有的;命裏沒有,偷也偷不到。不知道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用巧詐的方法謀取,皆是命裏有的。冤枉造業!

  明了事實真相之後,我們才知道以什麼樣的心態處世,自求多福。不了解事實真相,往往胡作妄爲,造下深重的罪業。

  神明克識。

  “識”是破音字,念“志”。“識”就是記錄。“神明”是鬼神。凡人造作的罪業,天上、人間與幽冥界都有鬼神,把我們的起心動念、造作行爲都已登記。“克”是一定的意思。必定把它記載,列入檔案,這是一個講法。另外一個講法,神明就是“神識”,阿賴耶識裏落下種子。這個講法非常真實。世間有沒有這些神明?有天神、有鬼神。天神、鬼神不是人的主宰,他們主宰不了我們。正如這個世間,你犯了法,被審判過,這個案子就列入檔案;你不犯過,他不敢侵犯你,沒有權侵犯你。天…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