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圓滿,這是真。用得不妥當,沒有智慧,天天增長煩惱,就錯了。佛在此地說得好,“嗔恚愚癡”。因爲每一句都是四個字,所以叁毒說了兩個,貪毒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欲自厚己。
這是迷惑之相。愚癡就是迷惑。嗔恚裏就有嫉妒,不能容忍,看到別人好,心裏就難過,就不服。我不服人,誰服我?彼此都不服,必然引發鬥爭,演變的問題愈是嚴重,社會就會大亂。
欲貪多有。
“貪”在此句說出,貪、嗔、癡叁毒具足。我們冷靜觀察,“多有”到底多有些什麼?多有煩惱,多有憂慮,多有牽挂,多有惡業。聰明人不敢惹此事,決不會給自己找麻煩。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人喜歡競選公職,樂意作官。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沒有如此想法。真正讀書目的在“明理”,古人讀書志在“聖賢”,爲了超凡入聖,不爲作官。明理就是佛法裏所說的“認識宇宙人生,明了諸法實相”。儒、佛教育的目標相同,都是在認識宇宙人生;開智慧,破迷開悟,目的在此。爲大衆做事是很辛苦的事,誰願意做?沒有人願意做。縱然有才能、有智慧也不樂意。作官是被人看上,不得已出來。
叁國時代的諸葛亮,書念得好,願不願出來?不願意。被劉備發現,叁顧茅廬,沒法子,被人禮請,不得不出來擔任公職。你看看中國曆史上,那有競選!古時候,許由聽說人家要請他作皇帝,趕緊跑到深山裏躲起來。現在如果有人請你去作總統,那還得了,立刻就去了。有能力作,爲什麼不作?因爲知道責任太大。做好是本分,應該做好;做得不好,即是自己的罪過,怎麼對得起國家地方的百姓。所以,這種工作是不討好的工作,智慧聰明人,躲避都來不及。
中國古代,皇帝、地方官吏、縣市長,他們代表朝廷,代表皇帝選賢與能,選這些有才能的人來照顧百姓的生活。選舉的標准是漢朝立下的製度。中國政治製度到漢朝才真正上軌道,才形成一個健全的國家體製。漢朝的選舉標准是“孝、廉”。第一個條件是“孝敬”。真正能孝順父母的人,他做事一定認真負責,一定奉公守法,否則對不起父母,所以古人常講“忠臣出于孝子之門”。在家能盡孝,在社會上就能盡忠。第二個條件是“廉潔”。廉潔是不貪汙,不要錢。能盡忠職守,能不貪財,這是好官僚,他們念念真正爲人民造福。退休時,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所以,這種差事那個人要去競選?沒有人幹的,都是被人強迫拉出來的,無可奈何。
我們看看今日世界,現代是民主時代,在這種風氣之下,若作一比較,民主、君主、那一種較好。五年前,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有一天演培法師跟我聊天,他問我:“法師,你到底是贊成君主,還是贊成民主?”我說:“我贊成君主,我不贊成民主,我總覺得民主政治沒有君主政治好。君主雖然有缺點,缺點少;民主的弊端多于君主。”諸位如果不相信,細讀曆史,與現在民主對照比較,就知道我說的話沒錯。君主時代,昏君少,賢明的君主多,原因在他們受過最圓滿的教育。帝王選一位繼承人,一定要好好的栽培他,確實他爲全國人民著想。爲自己想的,太少了,因爲自己一切都得到了,還想什麼?他所想的,就是將來曆史上寫他是個好皇帝。希望千年萬世人民都稱贊他,他就得多做利益人民的好事;不做好事的話,誰贊歎他?所以他對全國人民負責,對曆史負責。
曆代這些典章留傳下來最完整的是清朝,距離我們近。清朝曆代帝王,文武百官給他的奏折、他所批的文書,你如果讀了,心裏會感動。他批的公文,念念都是爲全國人民福利著想。大臣們若有建議,如果這個建議對人民有損害,他在文書上批駁這件事不能做,做了以後,人民會罵我。這些在《四庫全書》裏就存有,收集在奏議部類裏。由此可見,皇帝怕老百姓罵他,怕將來曆史對他批評。不像民主,在位的時間很短,負責任的心沒有帝王那麼重。再說孝,他對祖宗負責任,不能將國家在自己手上滅亡,否則是大罪過,真正大不孝。因此,他們必須接受非常好的教育。
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這四句合起來講,就是今天所謂的“競爭”。競爭不是好名詞。“爭”是鬥爭。佛在叁千年前已經看透我們現代的社會,告訴我們,這個時代是“鬥诤堅固”。釋迦牟尼佛滅後,以五百年爲一階段,佛爲我們說了五個階段,即是五個五百年。五百年是一個大的變化。我們現在是佛滅後二千五百年以後了,
佛說這個階段是“鬥诤堅固”的時代。現在人與人的往來,不是道義,是利害。今天有利,即是非常親密的朋友;明天利益沒有了,反目就是仇人。現代是這樣的社會,與從前講道義完全不同。以前不但人人講道義,國家與國家也講道義。今天沒有了,國際上也是利害往來,道義在這個時代已經看不到,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我們看清楚這樣的社會,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那裏去?
“勝負”。人與人之間相比都是爭勝負,現在連佛門也不能避免,許多道場,出家、在家、四衆同修也都爭勝負。佛法與世法一樣的衰微,這是衆生沒有福。一個比一個強,沒有肯忍讓的。今天,你在社會上講忍讓,人家笑你是傻瓜,說你趕不上時代。意識形態完全癱瘓,結果就是“結忿成仇”。“忿”是小怨。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小怨就慢慢集成大的冤仇,到最後“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前後”是講因果,“前”是前生,“後”是後世。沒有想到我們死了以後到那裏去,死了以後怎麼辦,六道、十法界,我們要往那裏去。人如果能想到死後,自然就不造惡業。這個非常重要,這些地方不能不細講,不能不深入,因爲與我們切身的關系太大。
《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是講淨土的理論,講修學的方法、九品因果。這叁樁事,《觀經》講得詳細;本經講的只是大綱。譬如品位,本經只講叁輩,《觀經》講九品就講得詳細。在叁輩九品裏,《觀經》的經文就明白告訴我們,上輩往生的、中輩往生的都修善。他們是什麼人?是凡夫,決不是聖人。一個真正修上品善的,有智慧、有慈悲、有善巧,能在一生中舍己爲人,積功累德。這樣的人發菩提心,一向念佛,是上叁品往生。中輩往生的,雖然他修善比不上上輩,還是世間的善人。他如果不學佛,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墮叁惡道,來生必定得人天善果。下叁品往生的,都是造惡業的衆生;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墮地獄。所以,淨宗“帶業往生”,真正的意思是帶惡業。我們在大經上看得很清楚,這個法門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衆生。那些是地獄衆生?就是我自己。我造作惡業,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墮地獄。當知我就是地獄衆生。
今天我們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搞明白,現在回頭。雖然過去造作地獄的業因,地獄的種子,我現在不再造惡,有因沒有緣,就不會結果。我們有緣分遇到佛法,有緣分遇到《無量壽經》,遇到阿彌陀佛,這是大善根現前,證明自己在過去生中不是沒有善根。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努力修西方極樂世界的緣。你有善因,加上念佛的緣,那有不得果報的道理?果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這一生自己可以拍拍胸脯,我往生決定有把握。把握從這兒來的,不但惡事,我們不做;惡的言語,我們不說;惡的念頭也不生,念念只有阿彌陀佛,心心只想西方境界,這就對了。
我們再問,《觀經》上講作惡的衆生,都是將來墮叁途的衆生,這是下叁品的;我們現在仔細反省自己所作的惡業,必定墮叁途,將來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限于下叁品?這也不見得。何以不見得?我們在《觀經》上看到阿阇世王造的惡業,不比我們造得輕。他殺父親,害母親,篡奪王位,破和合僧,滅佛法,五逆極重之罪,他全造了,他的果報當在阿鼻地獄,但是他臨終時才真正忏悔。臨終時,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害怕,恐怖,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中國唐朝張善和的樣子差不多)。地獄相現前,他才真正徹底回頭,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佛說,是上品中生。他的品位那麼高,我們聽了之後的確想不通,這樣的惡人,下下品往生,就很幸運,怎麼能上中品往生?
佛在經上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兩種因緣,就是兩種修行方法。一是平時積功累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天天在修行。雖然天天修,力量不猛,心不懇切,進度很緩慢。雖然每天進步,沒錯,像爬樓梯一樣,你從第一層爬,爬到五層樓,要很長的時間。另外一個人,雖然在你後面,你已經爬到四樓,他在一樓搭電梯,你沒有上來,他早已上來了。阿阇世王臨終忏悔,悔過的心真實,忏悔的力量非常懇切勇猛,于是就超生至上品中生。這就是告訴我們,對世間極惡之人不能輕視。他若像阿阇世王臨終忏罪求生也可能超過,品位在我們之上,怎麼可以輕慢他。佛在經上常常教誡我們不輕惡人,道理就在此。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進步很緩慢,罪業天天造,這事麻煩大;忏悔的心又發不起來。爲什麼發不起來?還沒有死到臨頭,所以還不怕。可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真的死到臨頭,就怕迷惑顛倒。那個時候,縱有善友也沒有辦法提醒你。此事非常可怕!現前在國內、國外,我們就看到許多出家人,都是法師,他們走的時候神智顛倒。雖有人助念也不一定有效果,這多可怕!佛在經論中勸勉我們平常要認真念佛修福,道理即在此。
我們平常修福,不要享福。修福不享福,福報留到什麼時候享?留到臨終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享。那個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大福報。這樣的人就能照顧到前後。只要臨終神智清楚,這個人縱然不想往生,也不墮惡道。凡是墮惡道的,都是迷惑顛倒走的。六道裏,自己選擇,那有一個清楚的人選擇叁惡道,沒有這個道理。選擇叁惡道,都是糊裏糊塗撞上去的,都不是明白人。…
《無量壽經講記 濁世惡苦 第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