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我們說身爲一個修行佛法的人,你實際不必研究有關黃色的海螺是什麼樣,爲什麼呢?你如果在那邊研究很久,爲什麼這個海螺是黃色,爲什麼的他不是黃色,你研究很久的時候,最大不了你的結果,你最後正得,你了解到那個海螺是白色的,而這個完全不是我們的目標,對不對?月稱菩薩在這邊講的,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研究一個黃色的海螺,研究到最後,最了不得你得到的成就,你能知道這個海螺他是白色的,這個意思是什麼呢?等于月稱菩薩告訴這些所謂研究,各種各樣的專家,你研究各種各樣的東西,到最後最了不得,你做一個正常的人,這是你最了不得得到的成就了。
所以,唯識宗當然是一個非常高的宗派,他們相信叁界爲宗,萬法爲心,那一切最究竟的就是心。對于月稱菩薩來說,一個唯識宗他們的主題,他們主要的見解說叁界唯心,心是究竟的,這一個主題,實際上他並不比一個人看到黃色的海螺高級多少,就是他是屬于倒世俗,他是無效的世俗。對于月稱來說,他甯願希望來找他的人,一個人相信說,我是哪兒來的呢?我是從爸爸媽媽那邊來的,他不希望找他的人,說我怎麼來的?我是上帝創造,他不希望有這種人來。月稱菩薩這邊的意思是什麼?他是說,我們已經有足夠夠多的無明債了,你何必花很大的力氣,學了很多東西,把原來有的無明丟掉,你造了更多更大的無明,你抓住他,何必呢。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點。
如果剛才講的有關月稱菩薩的觀點,如果您了解的話,在後面有一句月稱菩薩更膽大的話,那樣您才能了解,月稱菩薩怎麼樣?任何一個人離開了中觀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切唯識,一切的論師,他都沒有成佛的辦法,就是他沒有辦法解脫。而唯識宗,他們並不是一群好象傻蛋一樣的,他們是非常聰明的一些人,都是一些很好、非常聰明的人。
下面一個記誦,所以,在很多的佛教論著裏面,大家都會看到這樣子一句話,就是什麼呢?只有依靠著世俗谛,只有依靠相對的真理,你才能夠證得勝義谛,究竟的真理。這邊所講的世俗谛,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正世俗,不是倒世俗。這邊你可以說,只要是世俗谛,他不一定是實存的。但是,他只要是正世俗,那你可以說他是存在的。這個是這段的結論。
下面幾個記誦是很容易了解的。他主要是想破斥我們前面對手講的,因爲一般世俗的人都相信他生,所以中觀論師也應該接受他,他是想破斥這點。
下面這幾個記誦等于回答這個問題的。這邊想指出來,就算一個聖人,已經脫離輪回的聖人,在他們的觀點裏邊,對于這些人,對于一個眼睛有病的人,一個眼睛有病的人所見到的東西,也不能拿這個做理由來反駁一個眼睛正常的人所看到的東西。這個就是我們下面的記誦。所以,下面一個就是說,有分別的這種心靈,一個有分別,被分別所障蔽的心靈,他沒有辦法了解無分別的心靈所了解的事情。
所以,在建立這種究竟的立場上,雖然一般的,凡庸的人會見到所謂他生,但是他這個觀念,並不能影響到中觀論師所建立起來的看法。爲什麼呢?因爲其他的人是這種,他是不具有智慧的。
我們要生火的時候,就是說用光木頭並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生火的時候,生火是我們的目的。但是在你生火的過程裏,你把木頭用光了,月稱菩薩他的目的並不是想建立勝義谛,但是在這個過程裏面,他把其它人的這些,等于邪見都燒光了。所以,你可以說,在相對上對,這個的確還是它的目標。
對,在道上的時候,你可以說對道上說,他相信究竟的真理,就是勝義谛,他也相信世俗谛。爲什麼呢?因爲當我們說道的時候,道是屬于世俗谛。所以,前面他問,相對上月稱菩薩,他相信究竟的真理。但是究竟上來說,他並不這樣子。這個也有,怎麼講?要注意的地方。因爲在相對上,他唯一想說的就是說,你不要去分析。下一個記誦可能對您這個問題有一點幫助。這邊月稱菩薩講,這個記誦他只是想針對佛教其它的派別,有的派別相信他生的這種派別。他對其它的這些佛教的派別講,你們都必須要接受,就是說一個解脫,一個成佛的心靈,他是比一般人的心靈更高的。他這邊就講,擁有這種解脫心靈的人,他從來沒有看到,有什麼東西可以創造。
剛剛我講,對于一個像我們這樣沒有具備解脫心靈的人,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究竟的因可以創造這一切東西的。我們這邊講的,說世俗谛的精華,或者世俗谛的根本。這邊要提醒大家一下,就是說世俗谛就是一個有無明的心靈,一個心靈他會見到,或者他會障蓋住那種真理。有沒有幫助啊?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爲什麼正世俗谛存在,倒世俗谛不存在,能不能舉一個例子,這是什麼意思?
A:這個就好象我們說的白的海螺和黃的海螺。
提問:這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A: 或者說,這樣講,像一個夢,現在說另外一個例子,一個正在做夢的人,和我們現在經曆的東西,這邊我們可以說有叁種東西,我們說有究竟的真理,爲了要了解這個究竟真理,我們有一個相對的真理,這個相對真理,我們可以說我們真的生活就是這樣子。在這個相對的真理裏面,一切的見地、修道都在這邊。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說,我們說倒世俗,無效的世俗,但是這個,比如我們說幻象,黃色的海螺歸在這一類。這一切是什麼?科學家,這些有部的,或者唯識都屬于這一類。剛才那位小姐講的是對的,我們的確可以用這種倒世俗做我們的參考點,但是你用倒世俗做參考點,最了不起,你能夠真了解世俗,就是正世俗。所以,這就是爲什麼月稱菩薩,甯願找一個放牛的,爲什麼?因爲放牛的,他全部有的就是這個,就是正世俗,他沒有倒世俗的這種概念在。
月稱菩薩是這樣講,譬如你運用唯識宗的很多東西,你在那邊研究了很久很久,到最後你了不得變成一個平常的人,何必這麼努力,我們已經是平常人,何必要做那個東西,然後再把我們變成一個平常的人。
提問:我記得下午講,如果比較多數的人同意就是正世俗,比較少數人同意就是倒世俗。如果,現在只有一個人沒有患黃疸,其它人都是黃疸,他把海螺都看成黃色的,突然他們的病都好了,是不是那個時候正世俗變成倒世俗,他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變來變去?
A:下午那樣講的,這種是我們這個世界人的這種看法,不是說這個是中觀師的開發,不是這樣。我們這邊大家都覺得,鑽石是很珍貴的東西,如果說從開始大家都覺得石頭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如果這樣子的話,大家現在把山都挖光了,每個人都帶一大塊石頭。
下一個記誦,一個人眼睛有病,他看到他面前有很多頭發、毛發掉下來,我們說的飛蚊症狀況。這個人他的看法當然是錯的。對于一個眼睛沒有病的人,他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他面前並沒有這些毛發掉下來。月稱菩薩這邊是說,這個眼睛健康的人,他在這邊並沒有否定任何東西。因爲,這個地方根本從來沒有毛發,沒有頭發,如果這邊的確是有毛發,而這個眼睛健康的人說,這邊沒有毛發,當然表示他在否定一個東西,但是這邊從來沒有毛發過。
這邊月稱菩薩跟他的對手講,這個是你要了解的,當我說沒有他生的時候,我也是這個意思。我並不是否定說他生這回事。這邊他當是玩一個很好的軌迹,假如現在這邊講,這邊沒有鹦鹉,這並不表示人們就要破斥鹦鹉,沒有這個意思。如果這邊有一只鹦鹉,但是仁波切說這邊沒有鹦鹉,那是什麼?那是在否定這只鹦鹉。這邊月稱菩薩講,這些哲學家或者這些方法論的人,他們就像眼睛有病,看見毛發從天上掉下來一樣。那些眼睛健康的人,比如誰呢?像龍樹菩薩,他們才能看到真正這種生的本質是什麼。眼睛沒有病的人,他什麼東西都沒有看到。
他下面這個記誦就講,如果這種世間的人,我們認爲他也見到了真實的話,我們爲什麼要相信,就是說聖人所說的呢?我們又何必要去修道呢?他在這邊講,在我們建立勝義谛的過程裏面,一個凡夫的見地,應該不能和我們建立的勝義谛有沖突,就是有矛盾的地方。
從這個記誦我們也看得出來,所謂勝義谛還是世俗谛,這二谛的分法,實際是從一個凡夫的角度分出來的。究竟的真理還有相對的真理,這兩個的本性是不是一樣?本身是不是一樣?是嗎?“是”。實際,上面一個記誦還有這個記誦,他講的是“不是”。
我們說有飛蚊症的人,他看到很多的毛發從天上掉下來,他現在手上拿了一個容器或者一個碗,他看到這些毛發掉在碗裏。所以他看到的確有這種毛發。沒有病的人,他就看不到毛發。所以,就沒有毛發。有毛發和沒有毛發,他們能夠有相同的本質嗎?究竟和相對的真理,沒有相同的本質。
你能夠看到這個能力,這個是一樣的。但是仁波切回答說,你看這個能力不是真理,不是谛,我們講的是谛。你看到的不是真理,你看的這種能力不是真理。
兩方面都相信他們自己的真理,但是,這兩種真理,不應該說有一個同樣的一種本質。如果說從開始就沒有毛發,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怎麼能說沒有毛發和有毛發這兩件事情是同樣本質,你如何能這樣說。把下面這記誦講完,大家可以繼續問問題。
下一個記誦是說,世間的一切,世間的一切非正量,這個是我們打算要建立勝義谛,我剛剛那句應該是“愚人爲量亦非理”。現在我們對手反問了,你月稱菩薩一直試著不違背凡夫他們的這種感官或者他們的量,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怎麼樣不去違背世間人他們現在的這種感受呢?現在月稱菩薩這樣回答,這個時候,他給的答案是,我們怎麼樣等于說違背一般世間人所現實的這種感受,或者很現實的這種量。我們就說,如果有一個人,他掉了一個盆,一個瓶子,他就在各處去找這個瓶子,另外一個人問他,你在幹嗎?第一個人說,我的瓶子不見了,我在找瓶子。第二個人就講,這個這個瓶子原來就不是實存的,他說這個瓶子原來就在你的心裏面,他說這個是你心…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