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大師叫法稱,他曾經講過,我們應該好好地運用它,等到我們達到目的,就把它丟掉,這是我們運用它的辦法。
提問:在我們的內心,我們一直認爲要運用它,可是事實上我們沒有一點運用它。表面上我們看起來已經到了某一個地步,我們已經走進去,事實上我們沒有走進去。好象我們已經修了很久,可是從另一個觀點來講,我們都沒有進去,沒有做到。
回答: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比如剛才講了,我們修了很久,但是沒有真的進入,怎麼知道呢?我倒認爲我們進入了。當然我們犯很多的錯,那是一定的。你信不信有下一生,你給他一個理由,爲什麼呢?
提問:因爲有開始有結束,因爲開始跟結束是不能切斷它的。
回答:有別的理由嗎?我認爲如果順世外道在這邊,他們會贏。
提問:如何證明會有下一世。剛才前面說過,因是空,是不是跟這個有關呢?
回答:不是。如果你討論空性的話,從開頭就沒有生命這回事,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是順世外道真實是有一個叫生命,但是這個生命是無因的。
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個見地。當我們叫空或者是空性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要談現象的實象是什麼。
所以,如果我們這樣講,一切現象的本質是中觀,當然這句話語意上並沒有錯,但是聽起來有點怪怪的。當我們說無分別的時候,主要是針對在修道, 的道上說, 的,在修, 道上面,因爲我們要除去分別,所以我們講無分別。我並不了解,比如西方的哲學,或者是古代中國的哲學,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以及他們怎麼來討論問題,但是在印度哲學的立場上,當然我們現在講的《入中論》是印度哲學的書。印度的哲學家在討論哲學命題的時候,最主要要避免落入二邊。這個並不只是佛教這樣,就算是印度教,甚至我們昨天說的順世外道,都是這樣的。當他們說自己的觀點的時候,都要非常主要的避免落入二邊的狀況。我現在講的,並不是開玩笑,在古代的時候,古代的哲學家認爲一個人如果落于二邊的話,那種狀況遠比落入地獄還糟。這種看法其實也有道理,因爲這些哲學家會認爲,即便你今天落入地獄,真正的原因是因爲你有煩惱,因爲你有煩惱,所以你會落入地獄。可是如果你今天落入二邊,情況比落入地獄還糟,因爲你有了邪見。在印度的哲學家認爲,如果你有邪見,是更壞的狀況。
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講,爲什麼對印度的哲學家來說,你要離于二邊、站在中間,中道、中觀這麼重要,因爲他們覺得如果你的見解是屬于二邊的狀況,那樣你就沒有辦法分出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沒有辦法去做善而避免惡。這種看法,我不知道各位同意不同意,因爲我受這方面的訓練很久,像被洗腦了,所以經常我會覺得各位也是這樣想,所以談到什麼問題,如果你覺得有問題的話,可以舉手發問。
比如我們舉這樣的例子,一個人裸體在街上走路,這被認爲是一件不好的事,爲什麼不好?是有他的道理,也許這個道理是非常荒誕不經,這是人類積累起來的理由來證明這是不好的。所以說,如果一個人相信裸體在街上走是不好的,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當然也有他的道理,爲什麼是這樣的。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到了加州、法國,有一些完全不穿衣服的海灘,海灘上全部的人都不穿衣服走來走去。他去了之後,他很自然覺得這個地方太不好了,這些人都不好,原因是因爲他有他好的理由。如果這個人想把自己認爲不好的理由跟那邊裸體的人溝通的話,裸體的人就沒有辦法認同他的看法,因爲那邊的人根本不在這樣的環境長大。
另外一個理由,爲什麼要避免二邊的狀況。因爲他們希望能夠發現,或者能夠證悟到真理。他們認爲如果你有落于二邊的狀況,會阻礙你去了解真理。所以說,印度所有的哲學家都是盡力要離于二邊,能夠站在中道上。所以在印度,每一種哲學的哲學家都認爲他們自己是中觀師。所以對他們而言,像月稱菩薩、月稱菩薩的跟隨者,並不說我們是中觀師,因爲這些人都是說“無”的那些人。月稱後面的人,都是屬于說“無”的學者,別的人認爲,他們自己是中觀師。所以我爲什麼講上面這一段,主要是想讓各位知道,雖然每一個人都非常努力試著避免二邊的狀況,站在中道上,但是實際上所謂二邊和中道之間的差別是非常非常細微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非常重要的要了解,當一個人說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因而生,實際上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我們並不了解這個無因生的人的道理是什麼。我們這些月稱菩薩的跟從者,很容易落入跟他們一樣的境界。月稱菩薩用同樣的方法來辯證,四大種不是真實存在的,當然無所謂大種是怎麼樣生的,當然沒有這種講法。既然沒有說大種是如何生出來的,就不可能有叫做一個生起的現象是無因而生的,因爲根本沒有生起,如果談到生起的現象是無因而生,根本沒有這種講法。我要再一次強調,爲什麼重複要講這個?這些認爲一切的現象是無因而生的人,實際上他們是經過很仔細的分析之後,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科學家,可能在某一個立場上來說,不能成爲月稱菩薩的對手。爲什麼呢?現在很多的科學家不相信以前生態,不相信未來式。但是現在的科學家沒有決定什麼事,他一直不斷在分析很多的事。如果有一天這個科學家終于決定,在究竟的真理上,現象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是無因而生的,如果決定了這一點,月稱就可以和他們辯論了。目前,如果不斷去分析各種各樣的情況的話,並沒有得到結論,月稱菩薩並不會和他們辯論。但是月稱菩薩會說你在那邊幹嗎,你分析來分析去,你要知道,在究竟的真理上,如果你一直分析下去,唯一得到的就是什麼也得不到。如果在相對上,你一分析,現象整個垮臺了,沒有東西給你看。所以實際上沒有分析的必要。
現在我們繼續講第104個記頌,是結論的部分。“由無自他共無因,故說諸法離自性”。這個時候,我們想象當中的對手,我們想象他反駁我們,你四邊看一看,這是一個房子,桌子上放的是一盆花,這是你看得到的東西,它就在這邊,你怎麼說它是空,它沒有自性呢?越程菩薩就回反駁的人,說衆生有非常多的無名,有非常多的染汙,像天上有非常厚的雲層一樣,他無法看到諸法,所以反而會這個東西,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有自性。
第105個記頌,更進一步解釋這種回答。因爲前面講了,由于衆生的無明,所以會看到這個樣子。舉一個例子,並不難了解。就像我們生活平常的世俗世界,我們也知道某些人生了病,就會看見有頭發掉下來。有的人會看到兩個月亮,有的人說是眼睛的病,有的人說這不是病,你把眼睛壓一壓,壓得夠久了,把眼睛放開了,看到的也是兩個月亮。下面這兩個例子,就是孔雀的毛和蜜蜂,這兩個比喻一直到今天,我查遍了所有能查的世論,從來沒有人解釋這個,大概大家覺得這個東西太簡單了,不必解釋也會懂。
就像一個人生了黃膽病,把一個白色的海螺看成一個黃色的海螺一樣。越程菩薩要證明,在世俗裏面,衆生看到這些,是因爲衆生了煩惱的病,所以會各種各樣的狀況。前面剛才講的,實際上是月稱菩薩來回答前面反駁的人問的問題,這個花到底是什麼呢?如果它不是自生、他生、自他生、無因生,那它是什麼呢?
下面我們想象提問題的人,又提問題了。我們自己不用提問題,別人已經問了。如果這樣講的話,業又怎麼說呢?一個人做了惡業,這輩子死了之後,下輩子到地獄受苦。如果這個業不是自生、他生、自他生、無因生,那這個業是哪兒來的?
第106個記頌,月稱菩薩信手捏來講的。“說癡起業無癡滅……智者達空即解脫”。業就是因爲無明,才會有這個業。只有那種充滿了無明的人,才會認爲你做了惡業就要下地獄,做了好事要上天堂。對于有智慧的人,會說空性才會讓你真正地解脫好與壞兩者。所以這個記頌是經常被人引用,很多人把這個寫在廟堂的牆上。
下面,問問題的這個人再次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第107記頌。這個時候,反駁我們的人就說,如果一切的現象在究竟的立場上,不是實存的,但是在相對的層次裏,它是實際存在的。如果這樣說,就像說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的兒子如何如何,就是談論這種事,根本沒有這種東西存在。我們的對手這樣講,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存在的,因爲我們看得到,你說它不存在,這個就像是說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說兒子如何如何,他不會生育根本沒有兒子,就像你說在究竟的立場,這些東西都不是實存的,但是在相對的立場我們實際上看到這個東西。原來一個不存在的突然存在了,你怎麼解釋它。
下面是月稱菩薩的回答,他的回答很有趣。第108個記頌,“……後責無明暗翳者”。我們現在回答是說,我們爭辯的雙方都同意,眼睛生了病的人所看到的從天上掉下的毛發,實際上沒有這種東西,我們雙方都同意這一點。大家臉上有很多的疑惑,談天上掉下頭發。月稱菩薩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辯駁雙方都同意,生了這種病的人看到天上有毛發掉下來,他看到了,我們雙方都同意,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毛發從天上落下來。月稱菩薩用前面一個記頌方式,我們前面對方提的問題來回答。月稱菩薩跟他說,你剛才講在相對上有東西存在,在就近上,我們說東西不實存,相對說你說的這個現象是實存的,這就像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突然有了兒子一樣。但是你的觀點,爲什麼不拿去跟眼睛生了病,會看到頭發從空中落下的人,你爲什麼不去跟他辯論有沒有,到底是實存還是不實存。如果你真的能夠贏那個人,你再去跟那個充滿了無明的衆生,無明也是一種病,因爲無明才會看到相對的在世俗存在,你再跟他辯論,讓他知道這些東西實際上不實存。
這個記頌是非常重要的,月稱菩薩在這個記頌裏表達的意思,我一直做這個工作,就是跟充滿了無名的人…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