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而是本身是空的。這個無始無終,本身也是空性的。在大論,也就是說中論裏講過。
第196、197個記誦,“故謂有可放,及有可舍棄,無散無放,都無可舍棄,既彼無散法,由無散性法,由本性爾故,說名無散空”。很簡單。也許像這些,當然真的要了解是不容易的,不過字面上看好象不難。這種空性叫做無可舍棄空,就是沒有什麼東西要去舍棄掉的。當我們談到舍棄什麼東西的時候,表示你要丟掉一個你不要的東西,你要把它舍棄掉,這是空性裏面最偉大的空性。這實際上和我們前面舉的例子,就是稻草人和人,和人認爲是人的故事非常配合,在這個故事裏,沒有所謂真正的人要去舍棄掉。所謂的自我,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你沒有什麼可以舍棄的。所以,當你經過做了十萬個大禮拜,修了十萬遍的金剛薩多以後,終于成佛了,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你沒有做什麼。你立刻的反映,你就會講,我們爲什麼要幹這個事,既然沒什麼東西可以舍棄,我們修這些做什麼,這兩個記誦就是答案。這個空不是叫做舍棄空,或是叫無可舍棄空。這就表示,你有什麼東西要舍棄嗎?當然不是。
第198、199個記誦,“有爲等法性,都非諸聲聞,獨覺與菩薩,如來之所作。故有爲等性,說名爲本性,彼由彼性空,是爲本性空”。這是另外一個非常重大的教授。一切的現象,一切的法,無論是有爲法、無爲法等等,這一切的現象都事實上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所製造出來的。但是,一切這些現象的本性,比如有爲法,就是前面講的,我們製造出來的有爲法的本性是空的,所以這個叫做本性空。
第200、201個記誦,“十八界六觸,彼所生六受,若有色無色,有爲無爲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離空,變礙等無性,是爲自相空”。這是一切現象、一切法空。一般所教授的空性,實際上是這個空性。第200記誦和和201個記誦前兩句,講的是一種空。講一切一切的現象,一切的十八界,十八種元素,六種感官,六種受,一切組合的、非組合的各種現象,沒有一個留下,一切都是空。這就是我們稱爲的一切法空或者是一切現象空。
201個記誦最後兩句,是另外一種空。或者應該這樣說,201個記誦後兩句,實際上可以說是解釋另外一種空性的開始。這個空,實際上像昨天那位外國朋友講的,我們有的時候會說這個東西也許是空的,但是它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有效的東西在。比如我們說畫一個圓,非常完美的圓形,我們可能現在用任何的器具或者是電腦,都畫不出一個完美的圓,但是背後一定有一個有效的,我們認爲實際上有一個完美的圓形存在于它的背後,我們才能有圓的概念,所以這個在背後的有效的東西,有點像我們說這個人表面看起來脾氣不太好,其實他的心腸很好。外面表現,但是背後有一個真正的狀況。這種空性多半是對于理論師說的。這個空,下面解釋了很多,我們就往下講。所謂的空性是怎麼講?像前面講的,這個現象顯現出來什麼,背後有一個真正的本性,這個東西是什麼呢?真正在背後的東西是空性。下面的14個記誦,就是解釋這兩句話,但都是講它的性質。
第202個記誦,“色相謂變礙,受是領徹性,想謂能取像,行即能造作”。可以說這些性質都是有部的論師建立起來的,我也同意。什麼叫做色?色就是說,能夠組合成一個什麼樣的形式的,會有阻礙性,阻礙東西的,這種叫做色。什麼叫做受呢?受就是一種體驗,能夠體驗到快樂、痛苦,或者是不苦不樂的體驗,或者是體驗到快樂、不快樂或者中間的體驗,叫做受。對于我們說標識和標識的對象,就是標識所依的對象的執著,是我們說的相。可以說去照做一個什麼,做一種行爲,去形成一種行爲,是我們說的行。識表示去分別,知道每一樣東西的差別、差異,這個叫做識。可以去分別,能夠知道,同時知道各個的不同,這個叫做視。
現我們剛才講的,實際上可以說是各蘊,就是五蘊背後到底什麼東西是真正的,討論這個東西的本性。當然每一個記誦都是非常精簡,一個記誦甚至是一句,裏面有很多的意思。如果您是想每一句都要知道真正仔細講起來的意思,就去看阿毗達摩。但是因爲我們目前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中觀的道理,所以對每一個都沒有深入講。
第203個記誦,實際上等于是把一本很大的東西,只引一句,只講五蘊的自性就是苦,18界的本性就是毒蛇。
第204個記誦,佛所說的12觸,實際上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或者說痛苦所生的地方。12緣起法是什麼呢?就是一切因果相交,一切合合的,就叫做緣起法。給別人舍棄東西,是布施;沒有痛苦,是戒;沒有嗔恨,是表示安忍;不去做非功德的行,這個叫精進。這只是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定義界定這些。把心向內收,這個叫靜慮,就是叁摩地。什麼叫做智慧,什麼叫般若?沒有執著叫做般若,這些是波羅秘多。四種叁摩地。四種,等于是沒有形象的叁摩地,比如我們說的四無量心。另外是色界的最後四種加行。這四種不同的叁摩地、靜慮,是佛講出來的認爲這些叁摩地是不受影響或者是不會搖動的。
37菩提份的本性是什麼?讓你可以從輪回中解脫出去。在座很多大乘的學生,記不記得菩薩的菩提份是什麼?四念處、四清淨心、四如意族、五根、五立,七菩提份。這37菩提份的本性,可以帶領一個人或者衆生從輪回裏解脫出去,用專有名詞講就是“處理”。空性的本性是什麼呢?沒有執著,或者可以講,在主客之間沒有什麼行爲。解脫的叁門:沒有標識。這個東西的基礎是無相,或者是沒有標識;道是修的道,道是無怨。很抱歉,今天記不得第叁個了。不管怎麼樣,這叁個東西可以除去障礙。但是除去的障礙是非常特別的,就是當你入定之間有障礙,他們可以除去這種障礙。
佛有實力,這個實力的本性,就是能夠建立勝義谛的見地。四種無畏的本性,是堅定,佛的功德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所以就會無味。如果一個東西慢慢減少,可能會害它,佛四種無味的本性是堅定。佛的四種無分別製的本性,是不終止,就是無結,沒有終結。立意衆生的本性是大慈。比如保護其他的衆生不受痛苦,這叫做悲。有一個句話非常間斷,像下面的這一句,“喜”的本性或者是喜的像,就是喜。“舍”,也就是平等,平等的本性是無分別,沒有什麼東西混雜,無分別。佛有18部共法,本性也許可以解釋,你找不到跟它一樣,這個東西是那個東西的樣本,找不出那種東西。你沒有辦法把它變成一個別的東西也具有同樣的,這叫不公。
第214個記誦,佛的智慧,本性是現見、現觀,當下就可以知道。也就是佛如果要了解一件東西,不必經過邏輯,不經過比量,全部的了解都是經過現觀。其他除了佛之外的聖者,無論是阿羅漢還是實地菩薩,他們都是少份,沒有佛那麼大、那麼圓滿。
第215個記誦,講最後的結論。一切組合的現象,以及非組合的現象,用比較術語講,就是一切的有爲和無爲法的本性都是空的,是自像空,用比較普通的話說一個現象真正背後的本質是空性的。這種空性在修道的時候,主要是教授這種空性。這種空在修持當中經常談到,比如在修持當中用分析的方法,我們知道很多的現象都是空性,這一切都是幻想。但是在這些的背後,我們知道後面其實有一個什麼什麼的本性。比如有不的論師得到,一切東西的背後就是無方,沒有方向的例子。唯是師得到是,一切的東西本性,然後下一個定義,就是怎麼怎麼樣的。
第216、217個記誦。現在這一刻不會留下來的,過去、未來根本不存在。不管怎麼說,時間根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不存在,本身是空性的。這個可以叫做不存在空,或者是不可得空。
第218個記誦,“……合合由彼空”。一切的諸法、現象,當因緣具足的時候生起,但是在究竟的立場上,並沒有什麼聚在一起或者是合合。我們所說的聚在一起或者是合合,只是給這種情形的標識而已。這種聚合或者合合的現象,實際上是空性的,有點像一個森林是很多的聚合,我們所謂的聚合,實際上只是一種標識,這是我們說的空。
以上如果我們用很詳細的方法講空性,16空。
第219個記誦,“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一切存在的現象,我們可以把它分爲五類,就是五蘊。我們說五蘊,自性空,叫做有性空或者是實質空。講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爲我們是在介紹不共,或者是很特別的大乘的見地。前面我講過,就算是聲聞緣覺也了解人空和法空的道理。有幾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爲不同的學者講的不一樣,龍樹和彌勒,對于這一點的觀點不同。龍樹和彌勒的觀點不同,主要是在定義什麼叫做法空,也就是現象空上。月稱菩薩等于是龍樹菩薩的跟從者,所以我們就會說,緣覺也了解法空,但是彌勒不是這樣說的。龍樹菩薩的觀點是這樣,爲了能夠證得人空,當然要知道五蘊是空。因爲不管怎麼樣,五蘊是人或者說我間接的目標,所以你至少要知道五蘊空。所以聲聞緣覺一樣了解法空。而彌勒不把五蘊當作人以外的現象,他把五蘊當作人,所以成爲人空的一部分。他們兩個這樣講都是有道理的。因爲龍樹菩薩在寫論的時候,支持他的是從經上得來的。而在《般若經》裏面,佛講過,就算要證得聲聞,也要了解波羅,要證得緣覺,也要了解波羅,這個波羅當然包括了人空和法空。所以龍樹菩薩用佛經上講的,來支持他所寫的論。
第220個記誦,講非組合的現象,也就是我們說的無爲法,也是一種現象。但是這種現象不是實質的現象,所以本性也是空。就像天空,之所以稱之爲天空,因爲沒有什麼東西在那裏,所以叫天空,這一類叫做無性空。
第221個記誦,“自性無有性,說明自性空,此性非所作,故說名自性”。我們所說的自性、本性,無做作,是本性的定義。空性不是一種做作。而這個不做…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