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的空性,本性也是空的。
第222、223個記誦,“若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說名爲他性,實際與真如,是爲他性空,般若波羅秘,廣作如是說”。上一個記誦說的是自性或者說非做作的自性空。不管佛出世與否,一切現象的究竟本質是空性。這種空叫做他性空,這種空是沒有其他的性質在裏面。爲什麼叫他呢?這個他是表示對佛而言,佛所了解到的空是這樣的,所以說這個空只有佛所正到的。第223個記誦的前兩句,這是自己的本性,就是我們說的真如,這種本性,除了佛之外,其他的人無法正得、了解。
以上是20種空性,223個記誦後兩句,月稱菩薩講,以上的16空以及4空,是在《大般若經》裏所說的。
第224個記誦,“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叁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滅定”。六地的菩薩因爲了解到16空,他的心從一切的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看到叁界,也就是叁有,就好象看到一種水果,一種水果可以同時看到外面,也可以看到裏面,在坐上的時候,是這樣的。在座下,用一切相對真理或者是相對層次的方法,也就是名言谛,也就是剛才前面說的“護持戒”等等。這樣,就可以進入滅。
第225個記誦,“非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衆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到這裏,就進入七地菩薩。非常難得的六地的菩薩,雖然已經正得了離于二邊的智慧,但是他沒有一點的驕傲,反而對于那些沒有救護的衆生産生慈悲心。當菩薩進入七地的時候,菩薩就可以勝過聲聞緣覺,不僅是功德方面,他的智慧也超過了聲聞緣覺。
第226個記誦,“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六地菩薩就像是鵝王,他可以帶著那些鵝飛躍大海。六地菩薩,有兩個翼,一個翅膀是勝義谛,另外一個就是世俗谛,一個是究竟真理,一個是相對的真理,這兩翼非常廣闊,這個時候可以飛躍、超越過聲聞緣覺,帶領所有的鳥飛。當他在飛行的時候,如果需要風的幫助的話,就可以積聚風,實際上這些風就是善的功德,能夠幫助他飛行。這樣,就可以飛躍像海一樣廣大的諸佛的功德,無量的功德,可以飛躍過去。這大概是藏文本最後一個字,就是“去”,他已經達到了這一點。他還沒有達到,但是現在已經在飛了。到這個時候,這一地的菩薩已經超越其他所有的了。記不記得當初地菩薩的時候,只是一只小鳥,但是那個時候,其他的鳥還是很尊敬他,因爲這個小鳥雖然智慧不太夠,但是功德很大。到這個時候,他超越了其他的一切鳥,他現在帶頭在前面了。
也許有人問我們來這些幹嗎?我們來這裏,可以說來買保險,多生以來,我們有這樣的習慣、串習。有沒有人看過一個電影,《入侵腦細胞》,大家應該看這場電影。如果你去看的話,不要忘了,我要拿介紹費。在這個電影裏,一個女的大概是被放到別人的腦細胞裏面。因爲這樣,她必須要經曆很多不同的經曆,很多的經曆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把她放進的科學家,他跟這個女的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要記得這不是真的。在我們的生活裏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的問題是不記得它是真的,我們會忘掉它是真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有非常強的串習,來執著于不是真實的東西爲真實。我來臺灣超過十年了,我見過許多的人,有很多人重複來找我。我看到這些人有許許多多說不清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痛苦,來問他。我爲任何人打的卦,加起來都無數了。我身爲西藏的所謂的魔法師,我給很多人寫過多少的藥方來治這些痛苦。比如有的時候告訴別人要煙供,有的時候告訴別人要水供。同樣,有的時候告訴人家要修火供,有的時候要告訴他要認識星系。但是,無論你做什麼,只要不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實際上都是騙人,老師在騙學生,學生在騙老師。
我們不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而我們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是非常努力地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行爲,正好會反過來加強我們對這個事的執著。因爲你認爲它是真實的,你才會拼了老命也要解決。我知道,要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那是非常困難的。我知道,當痛苦真正入侵到我們的生活裏的時候,那個時候要認爲這一切不是真實的,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往往我們爲了一個小小的沒有一點害處的芝麻落在你的床上,就會覺得非常痛苦。尤其你晚上如果睡不著覺,床上要有一個小芝麻,那就要了你的命。你睡不著,突然到半夜,發現床上有一個芝麻,當你又睡不著覺,那個時候不管怎麼想,這個芝麻很小,這個芝麻其實是會變現,這個芝麻其實是一個美妙無比的空心舞,這些都是無效的,這種執著的力量非常非常大。
就像你拼命要抓一個什麼東西,這種執著,實際上就是平常說的生存的本能。我們在這邊要做什麼呢?我們在這邊學習越程菩薩這本書,至少會給我們一個很模糊的觀念,什麼叫真理的概念。這個概念雖然模糊,但是它已經夠好了。我們學這本書,只讓我們很模糊的,或者是大略了解什麼叫真理的概念。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保險。當然,如果有一個人問你單掌拍出來的聲音是什麼,或者有人問你雨滴在地上的聲音是什麼,如果你了解當然很好,但是這個需要很多的功德,我們不可能做到。但是有模糊的大略的真理的概念,對我們來說已經夠好了。所以在第六章的時候,月稱菩薩所做的就是建立起這種見地來。
我們說見,實際上用一種方便的方式來稱呼。當我們說見的時候,並不表示月稱菩薩有一個命題在那邊,不是這個意思。非常重要的一點,你要知道月稱菩薩從來沒有一個命題。這不只是月稱菩薩在究竟的立場,因爲空性,所以完全沒有這種命題,在相對的層次上,實際上月稱菩薩也沒有一個主觀的命題,因爲在相對的層次上接受不同的衆生所接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一個命題。
所以,當我們講月稱不接受任何的理論,並不表示月稱菩薩是一個斷見。因爲,斷見是你相信有一個東西,那個東西的名字叫不存在,而這個不存在是實際存在的。當月稱菩薩講接受所有衆生所接受的,這也並不是表示他是常見。我知道,在中國人裏,《心經》和《金剛經》是大家很多人讀的,而我們現在講的《入中論》是進入、了解這兩部經的鑰匙,希望大家很重視這部《入中論》。佛的教授是非常深奧,非常廣大,幾乎不是一個像我們這種平常人所能了解的,所以我們非常需要有一個人把佛所講的東西解釋給我們聽,而是一個寫的非常好、非常美、非常明白又非常簡潔、簡短的解釋。
月稱菩薩說,在勝義谛,也就是究竟谛上,任何的現象都是離于四邊,爲什麼呢?因爲這四種邊界任何一種拿出來分析,你就會發現他們都不是邊界,這個見解是究竟的見地。這個實際上是非常有意義的,當我們了解到在究竟上任何的現象都是超過,或者是離于所謂的四邊的話,我們的工作實際上就是這樣的,我們運用學習、討論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討論,建立起任何的現象都是離于四邊,這是我們對于見地做的工作。當我們具備了這樣的知識,也就是說一切的現象都是離于四邊,我們並不是停在這邊,而是繼續努力,希望我們一切的思想等等,都和我們的見地能夠結合起來,否則的話,就變成你的肚子很餓,但是燒好了一盤飯,放在你的面前,你不吃是一樣的。
現在講一個例子。我們說夢當然不是真的,惡夢,或者說做夢,我們會說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舉例來說,也許有兩個人在做夢,其中一個人醒過來了,他知道剛才在做夢。前面已經講了,在勝義谛或者在實相裏面,即便是做夢的人醒過來,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差別,因爲根本沒有夢,所以這兩個人實際上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如果我們談到現在正在做惡夢的人和夢醒的兩個人的經曆,就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這中間是有差別的。剛才講的這個人,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一個人。吉美林巴叫他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甚至不是一個出家人,值得別人尊敬的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人,他跟平常的人一樣,就是一個平常的商人或者是一個平常的漁夫。
第七地,也就是第七地的菩薩,叫做遠行地。這個菩薩在每一刹那都能夠進入滅靜地。可以隨時隨地棄住空性或者是棄住真理。就是因爲在第六章,所做的關于智慧的了解,能夠幫助在第七地的時候,每一刹那都能夠棄住真理。在坐下,大概是安全住在方便。也許我們回想一下,在講第一品的時候,進初地菩薩的時候,初地菩薩在座下最主要的修持是布施。一地一地講上來再第六地的時候,菩薩在座下主要的修持智慧,七地在座下修的是方便,這是第七地。這是印度寫作的風格,他們認爲重要的地方,就一章一頁地寫下去,當不重要的地方,就跳過去了。
第八地,叫做不動地。七地的菩薩爲了能夠更加提高自己,進入第八地——不動地。在坐下的時間,修的是祈禱。爲了表示證悟,所以八地的菩薩、諸佛會來把他叫醒。在前面我們也許會覺得,一個菩薩有的時候會在座上會留戀過久,雖然菩薩有一種傾向、可能性,但是不會做這種事。到了八地的時候,菩薩們就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八地的菩薩也會除掉一切的煩惱。因爲這樣,所以菩薩成爲叁界的導師。但是,八地菩薩跟佛比起來,還是沒有佛圓滿的功德。雖然八地菩薩輪回裏面的一切,不只是輪回的果報,甚至連輪回的因都完完全全切斷了,完全沒有了。八地菩薩會正得十種非常特殊的自在。
一個是長壽的自在,他得到壽命自在,如果他願意的話,他願意活多少就活多少。如果他想要不活下去的話,隨時可以不活下去。如果他要的話,他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另外一個自在,他有什麼樣的莊嚴就有什麼樣的,如果他想要富裕的話,就可以做世界的轉龍王。如果他要做乞丐的話,刹那之間就…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