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51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現象仍然可以這樣講,某一個人看到了藍色。所以,只是因爲在相對真理的層次上,我們才用這句話,佛證悟一切,或者是佛了解一切。下一個記誦繼續這樣解釋。

  下面還有一個很好的懷疑,怎麼樣把究竟的真理和相對真理放在一起?因爲我們還有一種概念,這個人修行到最後,證得一切的真理,我們還有這樣的概念。一個人修持在菩薩的階段,所集聚一切功德的力量,刹那之間就可以化身報身,一切的空間性的身體,一切各種各樣的形色,比如講各種大臣、皇後甚至妓女,都可以化顯出來。

  回答:一切你在修道上所有的東西,都要跟緣起相關。

  提問:第一個問題,剛才您講因爲一切法無我、人無我,所以沒有任何東西真實生起的存在。如果用這樣的心態看《心經》才能受用,否則色還是會煩惱我們。問一個問題,像剛才你講的因緣一切都空了,聽起來很能了解,可是爲什麼我們還是會有煩惱?

  回答:因爲我們有串習,習性還在那裏。

  提問:串習怎麼除掉?

  回答:同樣,要去掉串習,就是前面講的這些法,都是去掉串習的方法。

  提問:我需要試用哪一個法呢?

  回答:如果這樣的話,大概我們可以慢慢開始。聽起來,您可能有點不安全的感覺。當我們覺得有不安全感,別人可能會利用我們不安全的感覺。我一天讓你覺得全世界最美的人就是我,隔一天,我會讓你覺得全世界最醜的人就是你。

  提問:這就是我的法門嗎?

  回答:是的。也許唯一的辦法,當你覺得自己漂亮的時候,我會讓你覺得自己非常醜。

  提問:剛才您提到佛的慈悲是怎麼樣來的。《入中論》裏講的一個例子,你認爲也不是非常好,可是後來提到摩尼寶珠的概念,摩尼寶珠是什麼樣的概念,爲什麼會産生慈悲呢?佛是慈悲的本性,不是因爲串習來的,摩尼寶珠到底是什麼樣的本質,爲什麼會産生慈悲?

  回答:第一點,基本上要了解,我們現在講的是中觀應成派,應成派不接受什麼叫佛,那個佛具備慈悲,中觀並不接受這一點。月稱菩薩在介紹佛的各種功德。當然,月稱在前面講過,佛的功德是無量的,後面他會再次講到,那時候我們會再提到。即便在我們現在談到少數佛的功德,談到這些功德,但是是對我們有相對鼓舞的作用。這種功德,要真正實際了解它,確實有很大的困難。但是,如果你回想一下,像昨天談到從初地到十地,各地菩薩的功德數量的增長,你就會了解到這一點。但是佛經上說,一切十地菩薩以前所有的功德,一切從資糧道到加行道到證得見道位,從初地到十地所有菩薩的功德,甚至沒有辦法比過佛一點點的功德,比如佛的手掌是赤紅色的,這一切所有的功德加起來都不如佛這一個。但是我們談到佛的手掌的顔色,這實際上是佛的外相的一項功德,這其實沒有太多的讓我們羨慕的地方。佛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力量,在于他能夠證得,也就是他能夠了知實相的力量。佛具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圓滿地了知所有的法、所有的現象,這是佛最大的功德。

  舉例來說,對我們來說,去了解這個真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我們的語言,經語言去了解真理,或者我們可以經過思考的程序去了解。比如我們去分析、禅坐、思考,用這種方式來了解真理。但是,如果我們去了解真理,只用我們有分別的心去了解的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看到真相全部的面貌。今天談到成佛的時候,我們的心相續全部切斷,我們這邊講的心相續,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在成佛的一刹那完全切斷了。

  昨天談到實相或者說真理,不了解實相本身就是一種無明。這種不了解實相的無明,在成佛的時候完全切斷了。但是,當我們談到不了解實相的時候,其實我們談的是一種非常非常微細的無名。當佛教徒談到無名的時候,多半的人會把無名當作惡業,當作惡性的東西,多半會認爲是這樣的。當然,一般來說,身爲一個好的佛教徒,我們不要去做惡業。但是,依照月稱菩薩來說,你光這樣做還不夠。你還得要超越好的善行、善業。因爲,就算是我們說的善業、善行,比如我們說的慈悲、虔誠,這些仍然是無明,因爲這些不管是什麼,都沒有真正見到實相。之所以教導我們修持這些,主要是來訓練我們的心,修心。因爲當我們成佛的時候,我們的心相續完完全全切斷、終止,所以在那個時候,你所知道、了悟的實相,和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下面因爲講的是有關佛的實例。

  “處非處智辦”。同時有這種力量或者說智力,去了解業和業果,就是業報,能夠了解發星,同時能夠了解各種的界的智力,能夠有智慧知道什麼樣的根,什麼樣是低劣的,同時知道各種解脫、各種行持、各種定,有宿命的智力,有可以知道生死的智力,有這種力量,讓我們知道一切的煩惱都清靜時的情況怎麼樣。實力,聽起來很簡單,“處非處”,什麼地方是處,什麼地方不是處,聽起來是這樣的,但是完全不像想象我們的。

  像第一個所講的智力,比如佛知道什麼樣的惡因,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惡果,而什麼樣的因不會生起什麼樣特定的果。當然我們只能用想象的,所以這裏我舉一個例子。現在談的這些東西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亞洲人。因爲亞洲人可能會把所謂佛教講的東西歸類于行爲,認爲業當然是有善業、惡業,什麼樣的行爲該做,什麼樣的行爲不該做,這樣會定義很多的規律。現在,實際上我們可以用兩個層次的方法來解釋。其中一個層次,如果你殺了一個人,這是惡業。另外一種人,接受了一些大師的教授,思想變得比較精巧一點,他們開始談動機的問題,你爲了一百萬個人的好處,去殺一個人,這個可能不算是惡業,這個大概算是比較高級的。這就是前面講的,我們把佛教的教聖局限在我們所說的業,也就是行爲准則,佛教所教的就是行爲准則的範疇裏,但是這個不壞,我們可以這樣做。但是,業不只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兩個階層,它其實比這個多得多。

  舉例來說,看起來最糟的業可以是最好的。但是,誰知道什麼樣的業看起來是最壞的,實際上是最好的,這只有佛的智慧知道。這也就是DL亞娜爲什麼問佛14個種類的問題的時候,佛都拒絕回答,這是其中的一個。佛之所以不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爲他對這個問題沒有答案,而是因爲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功德,能夠了解佛的答案。

  第叁種力,勝解力。目前我們能夠對這方面判斷,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判斷。比如我們怎麼樣判斷好和壞,如果你的動機,你的行爲會在別人身上産生一定的痛苦,這個就認爲是不好的。如果我們稍微高一點的層次,比較精巧一點,可以說任何一個動機如果有自私自利在裏面,這就是惡的動機。任何的動機,或者任何的行爲,假如是出自菩提心,我們就說它是善的。這等于是用一般的方式來了解的,這實際上很多次被人引用。

  衆生有不同的動機,每一刹那都有不同的動機,所以衆生的動機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了解的。如果一個人有虔誠心的話,樹葉落下來的聲音,他就會聽到講的是無常、空等等的聲音。因爲他感覺樹葉掉下來的聲音,所談的是無常、空,因爲這樣,才能夠證得成佛。

  下一個記誦談佛的法身,講的很好。當一切我們的業力像是燒的柴,被智慧的火完全燒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證到最極的結果,也就是佛的法身。因爲,一切的分別都被除盡了,所以說沒有所謂的生,也沒有所謂的滅。那個時候,我們的心,一直執著在外境的心就完全地消滅了。我們自己非常非常喜愛的心,到那個時候就會完全地終止。我們的心存在的時間長度,實際上是非常非常長的,那個應該上吉尼斯記錄。我們存在了很久的心,只有到這個記誦講的時候,才會完全地終止。什麼東西來替代我們的心呢?法身。另外一個問題,法身替代了你的心,你怎麼樣利益衆生呢?這個時候,像是如意樹或者是摩尼寶珠一樣,一直到衆生數量完全除盡之後,佛的化身永遠不會終止。這個時候,佛的一個色界身,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用化身,因爲化身是非常《金剛乘》的語言。在任何一個色界的世界裏,佛的出生、成道、轉法等等的事業都清楚地顯示出來,就像是一個鏡子,雖然很小,可是如果放在一個很合適的地方,裏面所有的叁股,樹、房都會很清楚地表現在裏面是一樣的。

  在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佛化現,諸佛有不同的身上的顔色,不同的長相,不同的事業,不同的行爲,不同的力量,他們有什麼樣地址,有的佛只有聲聞,有的有聲聞和緣覺,有的是各種的地址都有。他們是由什麼樣的菩薩圍繞,他們是給什麼樣的教授,有的是給一聖的法,有的是叁聖等等。哪一類的弟子是聽到這樣的教法,有些弟子坐在那邊,沒有聽到教法的,都有。這些聽到教法的弟子,哪一些弟子有能力去解釋、诠釋所聽到的佛法?跟這個情況相關的,佛就會化現各種各樣的情況,去幫助這樣的情形,這種行爲有的是讓很散漫的弟子專心,如果想睡覺,就把他們叫醒。

  同時,他能夠了解一切的衆生,尤其是修行的人,無論在任何一刻,很短暫的刹那所能做的布施等等的善行,都能知道。還不只是這樣的,這個佛在以往是菩薩的時候,所做的一切的事業,都可以在一生顯現出來。還不只是這樣,他可以從自己的毛孔裏,把不只是他自己所做的,把過去、現在、未來所謂諸法所做的各種事業,從一個毛孔中化現、顯現出來。

  同時,月稱也講,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其他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不只是諸佛說的法,而是諸佛說法時聲音的清晰,以及聲音裏面所具有的各種品質,都全部可以照樣顯現。同時,不只顯現佛的功德,菩薩、聲聞緣覺的功德,雖然比佛低,但是佛也同樣能夠顯現。這樣講,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妙處在哪裏?佛當然是圓滿的,但是菩薩、聲聞緣覺並不是那麼圓滿,但是就是這樣的,佛也能顯現對他來說並不是那麼圓滿的功德。還不只是這樣,甚至當出發心還是凡夫的時候,那時候的行…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