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菩提道場 第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說法的音聲善巧,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就我們現前境界來說,法音的確是直指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法音周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尊不宣揚的。再把它擴大一點來說,就是說《無量壽經》的法音。諸佛如來時時刻刻從無間斷,爲一切衆生宣揚此一微妙法門,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所以這是最爲第一。修學淨宗決定不能離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唯獨這一部經,對西方淨土介紹得非常詳盡。我們專學《阿彌陀經》,或者專修《觀無量壽佛經》,都要以本經爲基礎。沒有這部經的基礎,《阿彌陀經》講不明白;沒有這基礎,《觀無量壽佛經》內容不夠圓滿。

  《阿彌陀經》裏,注解得最殊勝的,當然要算是蓮池大師的《疏鈔》與蕅益大師的《要解》,但是依然不能離開《無量壽經》。這樣我們才能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才能面面都看到。爲什麼要這樣學?只有一個理由,堅定信、願!如果我們信、願堅定,確實絲毫懷疑都沒有,一句名號就夠了,同樣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十方諸佛如來都贊歎的。

  若有衆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此文說明樹能給衆生真實的利益。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六根緣寶樹,都能得不退轉,都能得成佛的利益,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世間的樹沒有這個能力。即使十方世界的寶樹,也不能跟西方極樂世界的相比。“眼見”是眼根,眼見菩提樹的形色。“聞聲”是耳根,聽到寶樹說法的音聲。“嗅香”,樹有香味。西方極樂世界,一一物品都是寶香合成的,所以那個世界香光莊嚴,有無量寶香。“嘗其果味”,這是舌根。“觸其光影”是身根。“念樹功德”是意根。你看六根所對外面六境,西方淨土不是塵境,完全是性德的開顯。六根根性緣外面的性境,所以“皆得六根清徹”,清淨到極處。“無諸惱患”。“惱”是煩惱;“患”是憂患、憂慮。煩惱跟憂慮都斷盡。我們這個世界,六根對六塵完全是情識的作用,所以有煩惱、有憂慮。

  “住不退轉”。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當然不退轉,念念增長道心。我們在這世間時時刻刻退轉,進一步至少要退十步,那能成就!爲什麼會退轉?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生無明,自然會退轉。那一天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有把握。如果依舊看人不順眼,與人不能相處,則念佛往生難了。爲什麼會看人不順眼?爲什麼看不慣?應知自己心裏有妄想、執著。假如自己把妄想、執著都放下,外面境界是平等的,外面境界沒有是非善惡。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一切人事環境。人與物沒有好醜、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邪正。這一切好醜、是非、善惡、邪正從那裏來的?是從自己心裏生的。所以會修行的人,一接觸到外面境界,心一動念,他立刻回光返照,自己錯了!不是外面錯,是自己錯了。你看六祖教訓學人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見到別人過,就是自己的煩惱起現行。自己的習氣煩惱不起現行,你的心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怎麼會見到別人好醜?

  所以成佛,見一切衆生同成佛道;成菩薩,看大地衆生同成菩薩。我們今天見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換言之,是十足的凡夫,愚癡到極處。所以,學佛從那裏學起?從作人學起。如何能用平等心、清淨心跟一切人事相處,從這裏學起。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心變成清淨、平等?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你老實念。靠自己力量不夠,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你,十方如來加持你,自自然然,你在境界裏就得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自性現前,那個時候,不但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同時現前。

  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性德現前,確實有求必應,心裏動一個念頭,沒有一樣不圓滿。樣樣都放下,樣樣都圓滿,那不是修德,是性德顯露。修德是會用得盡的,所以你要不斷的去修。性德不需要修,是自然的,用不盡的。因此,真正修行人,要從心地上去用功夫,要使性德分分向外透露,受用就自在,所以能不退成佛。我們在這世間,性德能透少分,你的功夫就不退轉,往生當然沒有問題。

  複由見彼樹故。獲叁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叁者無生法忍。

  這是非常具體的說到真實利益。這“叁種忍”,六根緣寶樹,就都得到。眼見色得叁種忍,耳聽音聲也得叁種忍,乃至于憶念樹的功德,也得叁種忍。要具體說明,這真實利益太多了。略舉一例,如“無生法忍”,一般修行人真是夢寐所求的,在西方極樂世界得來全不費功夫,太容易得到。第一種是“音響忍”,一般別地(別教初地、二地、叁地)才能得到。什麼是音響忍?音聲是聞法,《金剛經》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此地聽樹說法,樹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是聽佛說法,徹底覺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是音響忍,是從音聲裏開悟。既然曉得一切是夢幻泡影,你在一切法裏絕對不會再起分別執著,你的心就得自在,煩惱就去了一大半。在我想像,百分之九十的煩惱就沒有了。世人煩惱的是什麼?把一切有爲法都當作真實,貪求無厭,不曉得是空的。大家也都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還爭什麼?就因爲還沒死!實則每天晚上上床眼睛一閉,跟死了有什麼兩樣?你想一想,躺在床上眼睛一閉,這世間,那一樣東西是你的?一樣都不是!爲什麼你心裏有這麼大的壓力,這麼大的負擔?這不是愚癡嗎!諸佛菩薩怎樣得解脫、得大自在?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所以有也好,無也好,絕對不去想這些。所以,他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快樂無比。

  有些人很愚癡,一生辛苦去賺錢,不曉得爲誰賺的。大概在叁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沒有學佛,好像是民國四十一、二年的時候,董先生(董作賓是近代中國考古學家)有一個好朋友嚴一平先生,臺大教授,也教考古學,教了幾年書,生活很清苦。後來他做生意,開過書店,藝文印書館,最初專門出版古書。因爲他是大學教授,跟故宮曆史博物館關系很深,他把裏面的古書借出來影印出版。我最初讀《十叁經》、《二十五史》,都是買他家的。以後賺了不少錢,他就買房子,置不動産。我出家之後沒多久,大概在民國五十年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他已經有五十多棟房子。再過幾年,當然就更不得了,估計至少一百棟。再過一兩年,聽說他死了。一生辛苦爲什麼?不曉得爲那一個。辛辛苦苦拚命賺錢,沒有享受到就走了,你說冤枉不冤枉。夢幻泡影,他不覺悟!

  我學佛,他告訴我,他看過《金剛經》。我說:“怎麼樣?”他說:“不好。”我說:“怎麼不好?”他說:“《金剛經》講的,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什麼也沒有。”他是大學名教授!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假如《金剛經》真像他批評的那樣,真是一文不值,在中國還能流傳這麼久,這麼多人去讀它。當時嚴先生也不過四十幾歲,我才二十幾歲。所以,佛法確實不容易,我們一定要把事實真相認識清楚。有這樣的功夫,就是別教初、二、叁地菩薩的境界。

  第二、“柔順忍”,功夫更進一步,我們常講“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功夫。果然離叁相,你心立刻就清淨。若是聽到別人罵我,我會生氣。爲什麼生氣?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叁相具足,怎麼不生煩惱?所以你的煩惱、痛苦從那兒來的?這叁相給你的。叁相在那裏?叁相了不可得!所以你受的苦,就是著相。離相就沒事,知道名字性空,言說性空,心緣更是妄想,了不可得。六祖講“本來無一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境界比前面高。前面是初入,這是深入。

  所以,與一切萬法能柔順忍,普賢十大願王所講的“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是功夫真正得力。我們看一個修行人功夫得不得力,就是看他在環境裏能不能定得下來。順境能定下來,沒有歡喜心,心清淨。逆境裏,沒有嗔恚心,心也是清淨的。逆來順受,不怨天尤人,一味用功精進,這種人道業那有不成就的。所以,柔順忍的菩薩是別教四地、五地、六地。

  第叁、“無生法忍”,這個境界更高,證實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中觀論》講的“八不”,全都證明,即是證入實相。在念佛人來講,這是理一心不亂,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的境界。通常我們修到這地位,要經曆二個阿僧祇劫,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生法忍,見寶樹就得到,所以念佛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通宗通教的大德,你跟他講,他很難相信。因爲一切經中沒有這種說法,唯獨這部經有,所以這些大德們認爲,此經大概是釋迦牟尼佛度愚人,可憐這些愚癡人沒有智慧,不能深入經藏,用念佛去安慰他們。這是他錯會了佛的意思,不知道念佛法門是一切法裏的究竟真實法。方便法說得太多,真實法就這一部經。

  大家以爲多數總是可以相信,少數總是有問題。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使得無上第一法門,往往當面錯過。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還能相信。信心雖然不堅固,還有一分、二分露水道心,比不信的要強得多。如果信心清淨,決定成就。

  佛告阿難。如是佛刹。華果樹木。與諸衆生。而作佛事。

  此句文是敘事,事實真相確實如此。佛事是什麼?“佛事”是講經說法,教化衆生。名詞沒有錯,但在現代它的內容變質了。從前佛事是教學,講經說法。現在我們一聽到佛事,往往以爲在廟裏做經忏,超度死人,意思完全不一樣。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此節文是總說,是彌陀的神力、願力變現出來的。

  “滿足願故”。彌陀的願…

《無量壽經講記 菩提道場 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