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不是福地?不見得。什麼地方最安全?修福積德最安全。災難來了,共業我們不能抵禦,但我們有好地方去,移民到極樂世界。何況真正覺悟之人,沒有生死的觀念,沒有時間的觀念,生命決定是永恒的。我們將來的生活,會愈轉變愈殊勝,愈轉變愈好,境隨心轉。所以,歸根結柢,修心重要。
中國古老的祖先,充滿了真實的智慧;以現代眼光來看,許多諸佛菩薩示現在中國。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此地講的“禍福”二字很相似,教我們禍福要認清楚。世間許多人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遠離福而去親近禍害。這些文字符號,能令你開智慧。
“積善斷惡,災消福來。”我們今天移民要找好地方,到哪裏找?在心地上找。外面境界是找不到的,若在外面境界上真的找到了,就可以消災免難,那因果定律也推翻了,命運的說法也推翻了,哪有這個道理?因果道理連諸佛如來都不能推翻,都無法改變,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轉變完全要靠自己覺悟,覺悟的人才積善、斷惡。災從何處來?從惡的念頭、思想見解、行爲,招來災禍。
戰爭是人爲的最大災禍,這是與一切衆生結惡緣而産生的。我們在佛典中,常讀到一句話,“假設要世間沒有戰爭,除非不食衆生肉”。倘若世間人吃衆生肉,戰爭就決定不能避免。《楞嚴經》雲:“人死爲羊,羊死爲人”,人吃羊肉,羊死了來生變人,人死了來生變羊,吃來吃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複不會報得恰好,每次報複都過頭,就會造成大的毀滅。
澳洲政府推動多元文化,這是智慧的作法。其目的是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夠消除種族宗教的歧視,消除一切誤會、隔閡,使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共同生活,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實際上,最初推動多元文化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的第一部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記載有一百七十多種不同的族群,比我們現在社會還多。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種種不相同,他們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踏進華藏世界。佛爲我們展示一個榜樣,不同的族群能夠和睦相處。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應當和睦相處。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和合各種不同文化族群的教材,正是解決現代世界上無法解決的問題。
今天我參加破土典禮,聽到每個宗教領袖爲破土祝福,祝詞都很好,但是若不能落實,還是于事無補。最後輪到我講話,我提醒大家,我今天的祝福,是希望所有宗教領導人的祝福都能落實。要怎樣才能落實?心量要大。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大心量,要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控製與占有,這些祝福就落實了。若還有不平之心,我比別人高一等,人家都不如我,永遠不會落實。所以,《華嚴經》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萬法平等,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道理。
佛在經中說,虛空法界一切衆生,與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此生命共同體即是法身。一切諸佛如來有法身,我們也有法身,我們的法身與佛的法身是一個身,不是兩個身。證得法身,就成佛了。譬如一個人身,身體是多元文化,眼睛是一個族群,耳朵也是一個族群,每個器官都是一個族群,所有族群共同一個生命。每個族群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沒有第二,有第二就打架了。這些族群一打架,人就生病了。佛了解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法身,所以個個第一,沒有第二。《華嚴經》中,一百七十多個族群,個個第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個個第一。個個都第一就平等了,這才能和睦。有高下、有第一第二,就不能平等,就有爭執、鬥爭,問題就産生了。
學佛就是學清淨平等,知道一切人事物統統是平等的,我們與諸佛菩薩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平等真法界”,平等就是一真法界。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差錯都是從不平之心産生的,不平就是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在世法裏,一個學生犯過失,可以把他開除;在佛法裏,不能開除。我們不能說眼有問題,就把眼睛挖掉不要了,這是病態,不是健康。什麼是健康的?要幫助它,使它恢複正常。所以佛法裏沒有開除人的,佛法的教學,是要把惡人變成善人,教化他,教導他、改變他。化即變化,惡變成善,壞變成好,迷變成悟,凡變成聖,這是佛法教學的成就。
經上說得很好,“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一個人都不放棄。把人開除,那是迷,是不負責任。教不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是自己不好,沒有辦法感化他。自己覺悟才會有進步,決定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真正佛菩薩,將衆生的過失擔在自己肩上,好事推給別人,這是別人的功德,過失都在自己,這是一個好老師,是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決定不能把過失、罪業推給別人,此罪業極重,比自己造作任何罪業都重。
佛法的教育,是一種深度感化的教育。將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讓他知道善惡是有報應的,若他還要造惡,將來受報他不會怪你。不但要講清楚、講明白,更要發大慈悲心,做榜樣給學生看。佛爲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佛的弟子們、菩薩、羅漢,曆代的祖師大德,也都爲我們做出好榜樣,這些都是我們的典型、模範。我們要能夠觀察、體會得到,才明了應如何去學習。
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非常謙虛,不以老師的身分來教我,而是以同學的身分自居。他是印光法師的學生,所以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其實他的行持與印光法師沒有兩樣。他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一天吃一餐,生活非常節儉。他的衣服都是穿了叁、四十年,內衣、襪子都是有補釘的。他能不能過好一點的生活?能,他也有錢,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階級很高,待遇也很豐厚。還兼了兩個學校的教授,都有收入。但他把所有的收入,除了生活費用之外,全都做慈善公益事業。他的一生,念念爲利益衆生,念念想幫助社會。他教學非常認真,在臺中講經叁十八年,從未休息過,不辭辛勞。要上班、教學,還要看病,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生活過得那麼艱苦,一絲毫不敢浪費。
這些大善知識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效法、學習,一切爲大衆。建立道場也是爲了這個地方,不爲自己。我對于道場沒有一絲毫留戀之心,臺灣道場舍棄了,美國的道場也舍棄了,一點念頭都沒有。我過得很自在,這是積善修福。爲大衆做是積善修福,爲自己做是造罪業。這些衆生供養的錢都是因果錢,“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說還債之前還要墮地獄、變餓鬼來受罪,罪受滿了,再變畜生來還債。這些錢現在用得很自在,將來還起來就不自在了。印光法師對于信徒供養的錢,全部都印經書布施,這是法布施。我一生學印光法師,所有信徒對我的供養,我全部都拿去印書。
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我教他怎麼做,他很認真、努力,所以感應不可思議。道場非常興旺,天天在進步。怎麼進步?改過。李木源居士心胸廣大,任何人對他的批評,無論是善意、惡意,統統接受。只要提出來,他會認真思考,是過失就馬上改進,天天在改過,所以這個道場日新又新。對一切人常存感恩之心,不論是善意、惡意,都以感恩之心來對待,這是佛菩薩,這是學佛。所以這個道場從上到下一千多人,滿面笑容,沒有意見、沒有沖突,真正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那個地方就是福地,人肯修福、肯造福。我們今天要消災免難,不修福、不斷惡,災就消不了。一定要把心轉變過來,要改心。
命自我造,數不能拘。
這是結論,命運決定是自己造的,自己也決定可以改造命運。懂得道理、方法,就可以改造。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很多人給我算命,都說我活不過四十五歲。我非常相信,但不是迷信,因爲我家裏好幾代長輩,都沒有超過四十六歲的。還算出我沒有福報。幸虧我還有一點小智慧,遇到佛法還能夠理解,還能好學,這就轉變了我的命運。
有一年,臺北舉辦“仁王法會”,我講《仁王經》共二十天。法會期間,遇到甘珠活佛,他跟我是老友。甘珠活佛看到我很歡喜,他說:“從前我們都講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但是這麼多年來,你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命運轉變了,不但長壽,福報還很大。”所以一定要真修,才能改造命運,這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壽命可以求長壽,沒有福報可以求福報,沒有求不到的。尤其不爲自己,是爲衆生求的,決定有求必應。
改造命運:
經訓—必具善根、福德、因緣
必須具足這叁個條件。善根、福德都是宿世修成的。何謂善根?明理是善根,信解是善根,接觸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教誨能信、能解,這是善根。能行是福德,相信了肯做,這是福德。人有善根、福德,佛菩薩會爲你促成因緣,這就是感應。善根、福德是能感,因緣就有應,佛菩薩會爲我們做增上緣。
開示—須知道理、方法、境界
真正能懂、能透徹,改造命運就不難了。人在世間,最難得的是壽命,壽命能夠延長,身體能夠健康,不容易!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都是小事。尤其遇到念佛法門,此因緣是無比殊勝。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最難的,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事情,豈有不能成就的!所以一定要曉得,不能成就,就如章嘉大師所講的,自己有業障,一定要反省,要改過自新。真正改過自新,與諸佛菩薩立刻感應道交。念念爲社會,念念爲衆生,不爲自己。爲社會、爲衆生,就是真正爲自己。爲自己決定保不住自己,因爲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罪業太重了,這一生縱使爲自己而努力修學,功德都非常有限,敵不過業力。念頭一轉,爲衆生、爲佛法,就能轉變自己的業力,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 立命之學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一篇。全文分兩段:第一段講“休咎有數”;第二段是主題,“立命之學”。
休咎有數…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