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P4

  ..續本文上一頁總比別人高一點,時時處處有高下的念頭,這是煩惱,是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佛家講要斷煩惱,儒家是世間法,雖然沒有講斷,但是也教人要控製。《禮記·曲禮》一開始就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貪嗔癡慢是一切衆生與生俱來的煩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薰習成種,不需要學習,貪嗔癡慢就現前,傲慢的習氣隨時就表現出來。

  有傲慢,只能生欲界,色界沒有分。傲慢、嗔恚斷掉了,禅定修成功,才能生色界天。所以這是大煩惱,嚴重的煩惱,能夠斷掉,心就平等,這才能與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門相應。不二法就是平等法。真正明了,法法第一,法法平等,有什麼好傲慢的?怎麼能在別人之上。《華嚴經》講,法法第一,沒有第二。第一就是不二,智慧才能顯露出來。有定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改變命運。

  義理再生之身—乘願再來

  沒有斷惡修善、廣積陰功、認真改過,就決定被命運所轉,一生脫離不了業報;要認真努力修學,命運才會轉變。義理再造之身超過數量,看相算命就不准了。這就說明命確實能改,有改的道理,有改的方法,有改的效果。真正改過來了,就與諸佛菩薩應化一樣,是“乘願再來”。以上是雲谷禅師開示的大意。

  要曉得,十法界裏的菩薩、佛都還有過失,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必須是一真法界裏的佛才沒有過失。我們天天造作無量無邊的過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麻木不仁,這還有救嗎?現在衆生確實是如此,唯一的辦法就是聽經、讀經、研教,希望用這種方法提醒自己。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未中斷。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天天講、天天勸,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産生效果。叁天不聽經,面目全非,這都是事實。由此可知,我們的煩惱、業障、習氣是多麼深重,還自以爲是,有什麼值得傲慢?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勸勉、教導我們。

  自己若能反省,就能發現自己的過失。有些同修告訴我,我們看到別人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怎麼辦?我說,你回過頭來就看到了。如何回頭?別人是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過失,想想自己有沒有,就能發現了。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修道人是指轉凡成聖之人,凡夫決定見到世間過失。過失從哪裏來的?過失在于自己,世間並沒有過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起現行,才看到過失,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但是世間人不知道照看自己,不曉得是自己的過失,總以爲是別人錯。真正覺悟之人,會修行之人,見到世間過,立刻反省自己。能發現自己過失,這是覺悟;改正自己的過失,才能轉凡成聖。

  過失無量無邊,其根本就是自私自利。好事歸自己,惡事推給別人,這是過失的根本。大、小乘佛法都講究從根本修,效果非常顯著、快速。妄想分別執著也是根本,六根對六塵起分別、執著,執著就是煩惱障,分別就是所知障。執著裏最嚴重的是身見、我見,以爲這個身是我,于是就産生自私自利,産生我癡、我愛、我慢,這是唯識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真正覺悟了,所謂是“義理再生之身”,這是明白身不是我。誰是我?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是我。

  曉得爲一切衆生是真正爲自己,那是正知正見。念念爲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縱然行善也不是真善。何以故?不能脫離六道。行善在叁善道受果報,出不了輪回,那就是惡業。所以一定要做一個大轉變,沒有學佛之前,念念爲自己;明白之後,念念爲衆生,活在世間是爲衆生服務的,爲佛法服務的。佛法是覺悟一切衆生的方法;換句話說,幫助一切衆生覺悟,幫助一切衆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佛法。我們到世間來,就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不是爲自己。一切衆生裏,當然也包括自己,自己不在一切衆生之外,心量就擴大了。時時刻刻想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念頭就轉過來了。

  疑爲罪根,信爲福母。

  對于道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照做,每天的生活還是造業,此罪根就是懷疑。能夠斷疑生信,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母”是比喻能生之義,是講“信能生福”。有好老師也要有好學生,好學生是對老師的教誨不懷疑,決定相信,並能懂得教誨的意義,又肯依教奉行。這樣的學生是老師心目當中的傳人,決定有成就。

  實行功德:

  “功”是功夫,功夫是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下面列了五條:

  一、體悟凡聖實學,改號了凡。

  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禅師的教誨,覺悟了。聖賢人所教導的是真實的學問,不是空談,確實能夠改變人生,改造命運,這種學問才是真實的。他改號爲“了凡”;了是明了,明了過去凡夫的這些習氣。名是表法,別人見到他稱“了凡”,是提醒自己,我是否真的明了,是否真的覺悟。名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否名實相符。古人起名號意思很深,父母給子女起的名號,一生不能改變,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父母對自己的願望有沒有做到,名實相符才是大孝。

  二、解行相資,誓行善事叁千,定數不驗。

  他接受雲谷禅師的教誨,斷惡修善、廣積陰功。解是解其理,解幫助行持;行持又幫助深入理解,這稱作“解行相資”。他雖然發願要行叁千件善事,但是不夠積極,時間拖得很長,十年才做圓滿,所以感應就沒有那麼快速。可是命運改變了,孔先生算的漸漸不准了。他作官升級,俸祿也增多,與命運不相符,有此效果,他信心更具足。

  叁、二次誓行善事叁千,求子生天啓。

  因爲他命裏沒有兒子,所以此次行善事爲“求兒子”。他後來得到兩個兒子,是命裏沒有的,是求來的。這叁千件善事不到叁年就圓滿,可見得他做得有信心,也非常積極,而且是全家人都做,果然求子得子。

  四、叁次誓行萬善事,求進士丙戍登第。

  進士是功名,這是他命裏沒有的。從前的學位是考試得來的,縣考秀才,省考舉人,進士是皇帝考的,也稱殿試,是國家頒發的最高學位。那時他做寶坻知縣,看到農民生活困苦,所以實行減稅。此政策全縣幾萬人都得好處,所以做一樁善事,一萬件善事就圓滿了。夢中有境界告訴他,他的善行已圓滿,他半信半疑,請教高僧大德,確實無誤。所以公門好修善,有機會、有權力做這種好事,減輕農民的負擔,讓全縣人都能得到利益。一個好政策是萬善,一個錯誤的政策是萬惡,道理一定要懂。

  他求功名果然得功名。他命裏無子,求子得子;他沒有求壽命,但是壽命延長了,命裏是五十叁歲,最後活了七十多歲,因爲他積功累德,壽命不求自然就延長。因緣果報的道理,我們要懂得。他以一生的經驗,一生的實學,教導兒子。

  五、訓子閑邪存誠,知非改過,齊家報國。

  《了凡四訓》這四篇文章是教訓他的兒子,內容是“閑邪存誠”。“閑”是防止,“邪”是錯誤的思想、行爲,要知道預防。“存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福報就大了。要曉得,心地虛僞是造作一切罪業的根本。處事待人沒有一點誠意,這種人決定墮地獄。我們用真誠心待人,別人欺騙我們無所謂,不必介意。人生短暫,以真誠心待人,來生有好去處,至少生天享天福。他用欺罔心對待我,他造罪業,墮叁惡道。各人有各人的去處,各人有各人的因果。“知非改過,齊家報國”,心量逐漸擴大,不爲自己,能夠爲社會、爲衆生,福報就大了。

  雲師教誨,精邃真理,熟玩勉行。

  這是結論。雲谷禅師的教誨是非常精深的真理,要細心研讀、玩味,勉勵自己努力奉行,決定改造命運。自己命運能改,家運、國運也能改。今天世界上有這麼多災難,只要我們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一切爲衆生、爲社會,求佛菩薩加持,就能消災免難。爲自己是自私自利,爲衆生是功德無有窮盡,念頭一轉,這是真修,真正的實學。

  ◎ 改過之法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二篇。分成四小段:第一、“改過之因”;第二、“改過之基”;第叁、“改過之法”;第四、“改過效驗”,就是成績、績效。

  一、改過之因

  吉凶之兆: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

  “兆”是預兆,無論是吉利或是凶災,未來臨之前都有預兆。古代讀書人對于這些征兆,都能看得很清楚;現代人即使是非常明顯的預兆,都不能覺察。這跟讀書有很大的關系,古人讀的是聖賢書,目的是志在聖賢。“聖賢”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事理通達明了;完全通達明了稱作聖人,不能圓滿的通達明了,也認真努力的學習,就稱作賢人。在佛法裏,聖就是佛,賢就是菩薩。而今天讀書的目的,都是爲了賺錢,爲了名聞利養,人沒有智慧,所以吉凶預兆在面前也看不出來。志在聖賢,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清淨心、定心能生智慧,即使是很不明顯的預兆,都能夠覺察。此書舉的例子很多,要細心去體會、觀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有能力趨吉避凶。

  此地講了一個大原則:“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一個人心地厚道,不欺騙人,就常得福報;心地非常刻薄之人,容易得到災禍。可是現代人的觀念,反而認爲厚道被人欺負,刻薄厲害能顯示自己有能力,這是顛倒是非,不知因果報應之理。心地厚道之人眼光遠大,心地刻薄之人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這兩種人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古代如是,現在依然。刻薄之人即使能興家,聚集億萬財産,但死了之後,兒子不爭氣,叁年五載就揮霍殆盡,隨之而來的就是殃禍。這是前生修的福報大,這一生衰相尚未現前;若過去生中福薄,今生就會衰敗。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人事,不難發現,有人發財,叁年五載就破産衰敗了;有人能夠支持十年、二十年,依舊是昙花一現,晚年生活貧窮潦倒。

  有人告訴我,香港半山區都是很好的別墅,過去住的都是電影明星,現在都換了主人。那些人享受富貴的日子,沒有超過十年。在有錢、有地位、有勢力之時,不知道修福,還盡情的揮霍、享受,福報就…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