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享盡了。處事待人刻薄,自欺欺人,都沒有善終的。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而且都很明顯。心地厚道,肯吃虧、肯忍讓之人,眼前似乎吃虧,別人輕視、瞧不起,但是有後福。常言說,年輕時運不好,中壯年勉勉強強,年老福報就來了。我們要曉得,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若年輕享福,晚年沒有福報,沒有人照顧,生活非常貧窮困苦,這是無福之人。許多作大官、發大財的,在得志時,有很多傭人伺候;到年老之時,無人照顧,病死了都沒人曉得,這是我親眼所見。原因都是得志時不知道修福、惜福。
釋迦牟尼佛是大聖,孔夫子也是中國曆史上的大聖。我們讀佛經、讀《論語》,釋迦牟尼佛和孔夫子當年在世的生活,不但勤奮、節儉、惜福,而且心地厚道仁慈,盡心盡力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衆生。孔夫子的後代迄今七十多代,無論在中國、在海外,都受到社會尊敬,此福報很大,曆代的帝王都比不上。漢、唐是中國曆史上最負盛名,漢高祖的後代沒人知道,唐太宗的後代也沒人曉得。釋迦牟尼佛雖然出家沒有後代,但至今全世界有很多人供奉釋迦牟尼佛,此福報更大!福從何來?心地厚道超過常人,所以福報幾千年都不衰。
而心地刻薄,無論眼前如何輝煌、發達,終有衰敗之一日。心地厚道仁慈,眼前雖然窮困,將來一定有大福報。看人從此地看,看一個家庭亦如是。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是很平常的家庭,甚至于相當貧困,將來一定會興旺。一個事業再大、財富再多的家庭,彼此面和心不和,此富貴不長久,一定會衰敗。再擴大到社會、國家,若此地的人民普遍都很刻薄,此地就不是福地;多數人民都很厚道,就是福地。夫子所謂“危邦不居,亂邦不入”。
在日常生活當中,心地厚道之人一定節儉,懂得惜福;心地刻薄之人恰恰相反,享受奢侈,這不是福的預兆。再看社會、國家的吉凶禍福,古人所謂“明若觀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誠合天: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獲福遠禍,先須改過。
“至誠合天”,“天”,現在的說法是指自然的道理,這是從性理上說的;原文是指上帝、天地鬼神,這是從事相上說的;性理跟事相是一不是二。
“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一個人的福報快要現前時,觀察他的善行就能明了,一定是心地善良,行事善良,這是預兆。這些年我提倡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能夠符合四好,就是福報快要現前之人。
“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一個人有災難來臨,觀察他的行爲就曉得,一定是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這是預兆。看看別人,回頭反省自己,若是善的就要增長,要繼續保持;若發現自己的惡,要立刻改過,後不再造,就能“獲福遠禍”。遠離一切禍害,最重要的是“先須改過”。
改過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過失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心是惡心,自私自利的行爲是惡行,自私自利的言語是惡言,心不善,言就不善;心惡、言惡、行惡,災禍就來臨。反之,心善、行善、言善就遠離禍害,而得福報。這是古今中外永遠不變的因果定律,也就是現代人所講的“真理”。所以,首先要發現自己的過失,絕對不能大意、疏忽。念念爲衆生,念念爲社會整體的安全著想,所作所爲都不離開此原則。要想存心、言語、行爲都善,就一定要改過。
二、改過之基—叁心圓發
改過的基礎、根本,是“叁心圓發”。“叁心”不是佛法講的叁心,是了凡居士在此篇文中講的叁種心。
第一要發恥心—知恥能生大勇;第二要發畏心—知畏則生誠敬;第叁要發勇心—知勇則能振奮
第一:“要發恥心—知恥能生大勇”,即古人所謂“知恥近乎勇”。“勇”是勇于改過,不知恥的人永遠不肯改過。“恥”就是過失,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都是恥。學佛之人善惡的標准,是以釋迦牟尼佛爲標准;中國古代讀書人善惡的標准,是以孔夫子爲標准。《論語》說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第一溫和厚道;第二善良,心地善良;第叁恭慎,對人恭敬,沒有傲慢的習氣,做事小心謹慎。第四節儉,節儉是惜福,人力、物力絕不浪費;不浪費人力是愛人,不浪費物力是愛物,所謂“仁民愛物”。第五是能忍讓。釋迦牟尼佛的大德就是十善,身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是不貪、不嗔、不癡。這是世出世間大聖人善惡的標准。我們存心、言語、行事違背十善,這是恥辱。
不知恥在佛法裏稱“一闡提”,一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之人,就是不知恥、不改過。佛的教學分五個時期: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前四時,佛對于一闡提者不教,是無法教導,他不肯回頭,所以說一闡提沒有佛性,不能作佛。可是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佛說一闡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但不是指這一生,是來生、或再來生,佛度化衆生生生世世,也許過無量劫又無量劫,他才肯回頭。但是佛很有耐心,還是不舍棄,顯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佛法以十善做爲善惡的標准,很容易明了。我們的思想、言行與十善相應是善;與十善相違背就是惡。
前年,我在休士頓講經,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兒子,他是個大學教授。他說現代人的病根是“不知恥”,此話說得很正確。另外還有兩位教授,談論如何喚醒社會大衆的覺悟,就是“要知恥”。我當時提議,他們可以組織一個團體,名稱爲“知恥學社”,來推動此運動,他們很贊同。人人都知道羞辱,都知恥,就能挽救世界災難;人人都不知恥,這是大災難來臨的預兆。我們能否自救,能否幫助社會、幫助衆生,關鍵就在“知恥”。
第二:“要發畏心—知畏則生誠敬”,“畏”是畏懼,畏懼果報。現代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回,所以不怕果報;學佛的人知道有六道輪回。《地藏菩薩本願經》裏,說明地獄的狀況,讀了信不信?過去古老的中國,每個縣城都有一個城隍廟。實在講,古代的政治是人與鬼神共同治理;一個縣,陽間有個縣長,陰間有個城隍,陰陽共治。城隍廟裏有十殿閻王、地獄變相圖。地獄變相圖像現在展覽會一樣,展示善惡果報的形相。很多人到城隍廟看過,就知道改過,不敢再作惡,作惡將來就要受果報。“畏”就是怕將來受果報。所以“知畏則生誠敬”,明了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誠敬之心油然而生,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至誠恭敬。知恥、誠敬,這是善。
第叁:“要發勇心—知勇則能振奮”,能發勇猛心,就能提起精神,真正斷惡修善;反之,不能發勇猛心,雖然知恥、誠敬,還是懈怠、懶散,因循苟且,最後還是墮落,還要受叁途果報。
了凡先生的改過之方,就是基于此叁個條件。以佛法來講,這叁條都是屬于菩提心的“深心”。“菩提心”,即《起信論》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深心就是好德好善之心,所以這叁條都是屬于好德好善,這是自利、自受用,這是世間法。若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必需具足叁心,而此叁心是以真誠心做基礎,真誠到極處。
我以二十個字,概括佛法教學的精髓,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倘若我們的心不真誠,就是虛僞;不清淨,就有煩惱、習氣;不平等,就有是非人我、有高下;迷惑顛倒,就不覺悟;自私自利,就沒有慈悲。與這二十個字相反,就是恥辱。他們已經作佛、作大菩薩,我還在六道輪回,奇恥大辱莫過于此。所以能知恥才能發憤,勇猛精進,在這一生當中要迎頭趕上,我也要作佛、作菩薩。能否做到,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一生就做到了。所以發勇心是關鍵。
大乘經講,菩薩唯一善根是“精進”。世間法的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嗔癡,這是世間善法的善根,這都是屬于菩提心的深心。深心是自利,回向發願心是利他。將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功德、福報,供養給一切衆生,自己不享受,讓大家來享福。所以佛家講的叁心,比這叁條的範圍還廣,此叁條只是菩提心之一。
有這些基礎,改過才有效果;反之,縱然想改過也很難。許多同修說,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改不掉,就是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了凡先生改過,有其一番道理和程序。這是他以自身經驗來教誨兒子,循著這些理論與程序,才能收到改過的效果。
叁、改過之法
第一、就事而改之—強製于外,病根終在
這是第一種,從事相上斷惡修善。但心裏沒有改變,其效果不大。若從事上修,其目的是希求名利,希求別人的恭敬、贊歎,是爲自己的知名度而行善,這是不善之心。行善、事善,心不善,所積的善立刻就報掉了。
第二、明理而改之—事理既明,過將自止
這是第二種。“明理”是對于吉凶禍福的大道理、事實真相,清楚明白。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得惡報,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已清楚明白,就有畏心,害怕惡的果報,不敢再做惡事,“過將自止”。不但做惡事有惡報,連動一個惡念都有惡報,千萬不要認爲,起心動念微不足道,無人曉得。其實自己還沒覺察到,佛菩薩、天龍鬼神早已覺察到了,因爲起心動念是波動的現象。
在五十年前,科學家承認有物質的存在。物質分析成分子、原子、電子,現在講的基本粒子,似乎有物質存在。近代科學更進一步,發現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此說法與大乘佛法講的非常接近,佛法講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確實是波動的現象。什麼波?思想波,起心動念就有微弱的波動。一念善、一念惡,念頭太微弱,自己尚未覺察,佛菩薩早已覺察到。因爲佛菩薩心淨,以現在的說法,就是接收的能力很強…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