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享尽了。处事待人刻薄,自欺欺人,都没有善终的。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而且都很明显。心地厚道,肯吃亏、肯忍让之人,眼前似乎吃亏,别人轻视、瞧不起,但是有后福。常言说,年轻时运不好,中壮年勉勉强强,年老福报就来了。我们要晓得,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若年轻享福,晚年没有福报,没有人照顾,生活非常贫穷困苦,这是无福之人。许多作大官、发大财的,在得志时,有很多佣人伺候;到年老之时,无人照顾,病死了都没人晓得,这是我亲眼所见。原因都是得志时不知道修福、惜福。
释迦牟尼佛是大圣,孔夫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我们读佛经、读《论语》,释迦牟尼佛和孔夫子当年在世的生活,不但勤奋、节俭、惜福,而且心地厚道仁慈,尽心尽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孔夫子的后代迄今七十多代,无论在中国、在海外,都受到社会尊敬,此福报很大,历代的帝王都比不上。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汉高祖的后代没人知道,唐太宗的后代也没人晓得。释迦牟尼佛虽然出家没有后代,但至今全世界有很多人供奉释迦牟尼佛,此福报更大!福从何来?心地厚道超过常人,所以福报几千年都不衰。
而心地刻薄,无论眼前如何辉煌、发达,终有衰败之一日。心地厚道仁慈,眼前虽然穷困,将来一定有大福报。看人从此地看,看一个家庭亦如是。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是很平常的家庭,甚至于相当贫困,将来一定会兴旺。一个事业再大、财富再多的家庭,彼此面和心不和,此富贵不长久,一定会衰败。再扩大到社会、国家,若此地的人民普遍都很刻薄,此地就不是福地;多数人民都很厚道,就是福地。夫子所谓“危邦不居,乱邦不入”。
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地厚道之人一定节俭,懂得惜福;心地刻薄之人恰恰相反,享受奢侈,这不是福的预兆。再看社会、国家的吉凶祸福,古人所谓“明若观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诚合天: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获福远祸,先须改过。
“至诚合天”,“天”,现在的说法是指自然的道理,这是从性理上说的;原文是指上帝、天地鬼神,这是从事相上说的;性理跟事相是一不是二。
“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一个人的福报快要现前时,观察他的善行就能明了,一定是心地善良,行事善良,这是预兆。这些年我提倡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能够符合四好,就是福报快要现前之人。
“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一个人有灾难来临,观察他的行为就晓得,一定是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这是预兆。看看别人,回头反省自己,若是善的就要增长,要继续保持;若发现自己的恶,要立刻改过,后不再造,就能“获福远祸”。远离一切祸害,最重要的是“先须改过”。
改过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过失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心是恶心,自私自利的行为是恶行,自私自利的言语是恶言,心不善,言就不善;心恶、言恶、行恶,灾祸就来临。反之,心善、行善、言善就远离祸害,而得福报。这是古今中外永远不变的因果定律,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真理”。所以,首先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绝对不能大意、疏忽。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整体的安全著想,所作所为都不离开此原则。要想存心、言语、行为都善,就一定要改过。
二、改过之基—三心圆发
改过的基础、根本,是“三心圆发”。“三心”不是佛法讲的三心,是了凡居士在此篇文中讲的三种心。
第一要发耻心—知耻能生大勇;第二要发畏心—知畏则生诚敬;第三要发勇心—知勇则能振奋
第一:“要发耻心—知耻能生大勇”,即古人所谓“知耻近乎勇”。“勇”是勇于改过,不知耻的人永远不肯改过。“耻”就是过失,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都是耻。学佛之人善恶的标准,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标准;中国古代读书人善恶的标准,是以孔夫子为标准。《论语》说夫子有五德:“温、良、恭、俭、让”。第一温和厚道;第二善良,心地善良;第三恭慎,对人恭敬,没有傲慢的习气,做事小心谨慎。第四节俭,节俭是惜福,人力、物力绝不浪费;不浪费人力是爱人,不浪费物力是爱物,所谓“仁民爱物”。第五是能忍让。释迦牟尼佛的大德就是十善,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是不贪、不嗔、不痴。这是世出世间大圣人善恶的标准。我们存心、言语、行事违背十善,这是耻辱。
不知耻在佛法里称“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之人,就是不知耻、不改过。佛的教学分五个时期: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前四时,佛对于一阐提者不教,是无法教导,他不肯回头,所以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不能作佛。可是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说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但不是指这一生,是来生、或再来生,佛度化众生生生世世,也许过无量劫又无量劫,他才肯回头。但是佛很有耐心,还是不舍弃,显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佛法以十善做为善恶的标准,很容易明了。我们的思想、言行与十善相应是善;与十善相违背就是恶。
前年,我在休士顿讲经,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儿子,他是个大学教授。他说现代人的病根是“不知耻”,此话说得很正确。另外还有两位教授,谈论如何唤醒社会大众的觉悟,就是“要知耻”。我当时提议,他们可以组织一个团体,名称为“知耻学社”,来推动此运动,他们很赞同。人人都知道羞辱,都知耻,就能挽救世界灾难;人人都不知耻,这是大灾难来临的预兆。我们能否自救,能否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关键就在“知耻”。
第二:“要发畏心—知畏则生诚敬”,“畏”是畏惧,畏惧果报。现代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所以不怕果报;学佛的人知道有六道轮回。《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明地狱的状况,读了信不信?过去古老的中国,每个县城都有一个城隍庙。实在讲,古代的政治是人与鬼神共同治理;一个县,阳间有个县长,阴间有个城隍,阴阳共治。城隍庙里有十殿阎王、地狱变相图。地狱变相图像现在展览会一样,展示善恶果报的形相。很多人到城隍庙看过,就知道改过,不敢再作恶,作恶将来就要受果报。“畏”就是怕将来受果报。所以“知畏则生诚敬”,明了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诚敬之心油然而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至诚恭敬。知耻、诚敬,这是善。
第三:“要发勇心—知勇则能振奋”,能发勇猛心,就能提起精神,真正断恶修善;反之,不能发勇猛心,虽然知耻、诚敬,还是懈怠、懒散,因循苟且,最后还是堕落,还要受三途果报。
了凡先生的改过之方,就是基于此三个条件。以佛法来讲,这三条都是属于菩提心的“深心”。“菩提心”,即《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就是好德好善之心,所以这三条都是属于好德好善,这是自利、自受用,这是世间法。若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必需具足三心,而此三心是以真诚心做基础,真诚到极处。
我以二十个字,概括佛法教学的精髓,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倘若我们的心不真诚,就是虚伪;不清净,就有烦恼、习气;不平等,就有是非人我、有高下;迷惑颠倒,就不觉悟;自私自利,就没有慈悲。与这二十个字相反,就是耻辱。他们已经作佛、作大菩萨,我还在六道轮回,奇耻大辱莫过于此。所以能知耻才能发愤,勇猛精进,在这一生当中要迎头赶上,我也要作佛、作菩萨。能否做到,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悟,一生就做到了。所以发勇心是关键。
大乘经讲,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世间法的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嗔痴,这是世间善法的善根,这都是属于菩提心的深心。深心是自利,回向发愿心是利他。将自己所修积的一切功德、福报,供养给一切众生,自己不享受,让大家来享福。所以佛家讲的三心,比这三条的范围还广,此三条只是菩提心之一。
有这些基础,改过才有效果;反之,纵然想改过也很难。许多同修说,知道自己有过失,但是改不掉,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了凡先生改过,有其一番道理和程序。这是他以自身经验来教诲儿子,循著这些理论与程序,才能收到改过的效果。
三、改过之法
第一、就事而改之—强制于外,病根终在
这是第一种,从事相上断恶修善。但心里没有改变,其效果不大。若从事上修,其目的是希求名利,希求别人的恭敬、赞叹,是为自己的知名度而行善,这是不善之心。行善、事善,心不善,所积的善立刻就报掉了。
第二、明理而改之—事理既明,过将自止
这是第二种。“明理”是对于吉凶祸福的大道理、事实真相,清楚明白。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必定得恶报,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已清楚明白,就有畏心,害怕恶的果报,不敢再做恶事,“过将自止”。不但做恶事有恶报,连动一个恶念都有恶报,千万不要认为,起心动念微不足道,无人晓得。其实自己还没觉察到,佛菩萨、天龙鬼神早已觉察到了,因为起心动念是波动的现象。
在五十年前,科学家承认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分析成分子、原子、电子,现在讲的基本粒子,似乎有物质存在。近代科学更进一步,发现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是波动的现象。此说法与大乘佛法讲的非常接近,佛法讲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确实是波动的现象。什么波?思想波,起心动念就有微弱的波动。一念善、一念恶,念头太微弱,自己尚未觉察,佛菩萨早已觉察到。因为佛菩萨心净,以现在的说法,就是接收的能力很强…
《了凡四训大意 —改造命运的秘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