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极其微弱的电波都能接收到。我们收不到佛菩萨的波动现象,是因为我们粗心大意,我们的念头,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大波大浪。而我们的波动,无论是大波浪,还是极其微细的波动,念头一动,刹那之间遍虚空法界,速度之快不可思议。所以与天地鬼神、佛菩萨感应道交,非常快速。
物质的波动速度缓慢,虽缓慢也达到虚空法界,只是时间长。心念的波动,速度非常快,刹那之间遍虚空法界。如果用比喻来说,物质的波动,就像水的波动一样,在池塘里丢一块石头,水就起了波浪,慢慢的会遍满整个池塘。思想的波动,就像无线电波,没有障碍,所以速度快。
《无量寿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能力都恢复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波动的现象,他都能接收到。而我们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耻辱。过去无量劫来,我们天天做这些错事、傻事,是没有听闻到佛法,不知道事实真相。而这一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还不回头吗?只要回头,决定不再做错事。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十善业道,这就是从事上修。不违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明理而改之。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与这十句相应,就是真觉悟,真正回头;与这十句相违背,就是迷而不觉,这一生当中,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成就都有限,不可能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决定在三途。与十善业道相应,才能得人身,所以自己好好反省,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若与十善业道不相应,决定堕三恶道。
第三、从心而改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是第三种,“从心而改”是最高级的,从心改决定出十法界。真正觉悟之人,就是从心而改之,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对于世出世间法,不再执著、分别。“不取于相”就是不著相;“如如不动”是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再说明白一点,“外不著相”就是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眼见色,耳闻声,起心动念被境界所转,这是凡夫,是迷不是觉。无论顺境、逆境,心境相遇,心地坦然,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如如不动,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圣人;有能力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
前天有位同修谈到中国的风水,是左青龙、右白虎。他说,我们道场的停车场,是在白虎的位置上,而青龙的位置是寮房,这个位置不太好。依我看很好,青龙上面住的是出家人、念佛人,怎么会不好?真正有修养、有道德,自然转境界,不必理会这些。凡是算命、看相、看风水,都是心被境转。风水好不好没有一定的,要与人的心、情绪相配合。自己居住的环境,觉得很舒服、很快乐,这个风水对你就好。住在此地,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很别扭,烦恼很多,风水就不好。不要去问人,自己有非常明显的感触。凡夫会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当要选择好的居住环境。
中国人居住的房舍是正方的,人住在里面很舒畅;若房子是五角形、六角形的,住了就很别扭。我们道场隔壁有一个房子要卖,我去看了之后,它的风水不好。它有四个房间,主卧室是夫妇住的,是长方形;另外三个房间是他的三个女儿住的,都是五角形。我就问他:“你的女儿住在里面,思想是不是很奇怪?”他说:“我的三个女儿都胡思乱想,无法管教。”依风水来讲:住五角形的房子,住满一百天就会胡思乱想。这就是凡夫没有定功,没有智慧,会受环境的影响。外国人造房子,都是奇奇怪怪的,不像中国人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外国人的居处,往往住不长久,常常搬家。中国人建的房子,一住就是几百年,传很多代,算是老家。
所以,最高级的改过,是从心地上改,心地真正改了,就能不受环境影响。五角、六角、八角形的房子,真正修道人在那里入定,丝毫不受影响。有道德之人从心上改,这是菩萨的修学。菩萨勇猛精进,天天改过,菩萨尚且如此,何况凡夫!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改过才能往上提升。等觉菩萨都还有过失,什么过失?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还要改过自新,将最后一品无明破除,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称作“妙觉位”。现在人强调“改进”,就是改过进步。过失不改掉,怎么会有进步?
一心为善,正念现前
这是结论。“正念”就是一心为善。“一心”的意思很深,就是没有第二个念头。所以,真正学佛的人,每天修福、修慧,这是菩萨行。修福从断恶修善上修;修慧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修,这是福慧双修。
无论什么人指责我们的过失,都要诚恳的接受,不要去辩白,仔细去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圣贤人真实的功夫。若别人说错了就要辩白,这是拒绝别人说你的过失,自绝于善道,近祸就不远了。《贞观政要》上,记载唐太宗接受别人的劝告,欢迎别人说他的过失。他说要是我不肯接纳,以后就没有人敢说我的过失了。有此度量,所以他成为历史上的明君,有其一番道理。
◎ 积善之方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三篇。分“总示”和“别明”两段。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出世间圣哲,无有不深达因果之理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易经》,这与前文所说吉凶之兆完全相应。“积善之家”,凡是在社会上有声望、地位,受到大众尊敬的大家族,都是很多代的行善,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得非常之多。一个人积善,能消灾免难,佛法讲消除业障;不能行善、积善,业障就无法消除。一个人行善必然影响一家,带动家族,人人知道行善、积善,此家族纵然这一代不能兴旺,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必定兴旺。所以眼光要往深处看、远处看,不能看自己这一世。
禅宗是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他初来之时,没有人理会,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五代单传,到第六代惠能,禅宗才发扬光大。而惠能的承传,是前面五代修善积功累德,到他这一代才发达,影响了中国佛教一千多年。禅宗过去的这些祖师,很少人知道,到了六祖发达,大家才认识这些祖师。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于国家,若不懂得修善、积善,如何会发达?《易经》的这两句话,是圣人所说,言词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有余庆。
一部二十五史即是因果报应记录
中国世间圣人,从黄帝、尧、舜、禹、汤,至孔子集大成。出世间圣人诸佛菩萨,对于这些因果道理与事实真相,无一不通达。而我们迷惑颠倒,不了解这些事实,读了古圣先贤的书籍,还以为他们是用这些方式劝人行善而已,未必真实。我们有怀疑不相信,所以不肯去做。不能行善,必定造恶,到果报现前,后悔就来不及。
居士举往事十人以征信
了凡居士举了十个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真实不虚。
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尽事修之功。
这是总结。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对于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未能透彻明了,信心不足。果真明了事实真相,自然就会改过,不需人督促。经上说,阿罗汉有智慧、有能力,知道自己过去五百世的状况。想到自己曾经堕入阿鼻地狱的情形,还心有余悸,流血汗!而我们过去也曾堕过地狱,但是忘记了,若我们也有阿罗汉的功夫,能知道过去生生世世堕落受苦的情形,一定会发愤图强,毛病习气怎么会改不了!其实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圣人与凡夫之别在此,圣人肯改,凡夫不肯改。凡夫何时才肯改?罪受到了极处,才肯回头,但这个罪就有得受了。所以,倘若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头确实很难。
我劝导初学之人,先将《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就是让他深明因果。念一遍、十遍都不管用,薰习的力量太薄弱。三百遍要限定时间完成,不间断的薰习,就会相信因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有高度警觉,动这个念头、做这件事情,与因果道理是否相符。要是没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对人事还是随顺烦恼习气。我自己修学的基础,也是得力于此书。我刚接触佛法时,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了凡四训》,我读了深受感动。
下面是“别明”,详细解释。
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满半、大小、难易
行善、积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有许多人对于善恶没有辨别的能力,把善当作恶,恶当作善,这种颠倒的成见,不但学佛难,连做人都难。在古代,小孩从小有人教导,在家父母教,上学老师教,从小薰习,纵然做坏事,还会受良心责备,也就是他还知耻。现在人做坏事,不但不会受良心责备,还认为做坏事是应该的,说起来还谈笑风生,不以为耻。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不但道业不能成功,做人到后来都失败,那就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何谓“真善”、“假善”,了凡先生也有一个标准,此标准与佛相同:有益于人的是善,有益于自己的是恶。现在人的观念,则是相反,都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经地义,是正当的道理,这观念是见解上的错误。自私自利,决定损人利己。好事自己独揽,恶事推给别人,在现前社会里,这种现象太多了。处处存有侥幸的心理,占别人的便宜。
为何说自利是恶?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就是自私自利变现出来的。自利的心淡薄,超越轮回就容易;没有自利的心,就超越轮回。换句话说,超越六道轮回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是恶。这件事,相信的人更少了,许多人根本不承认有六道轮回,认为六道轮回是神话,不是真的,这是世间人自作聪明。我们之所以相信,因为有相信的道理,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从何处来的?从心想生。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嗔恚是地狱。你心里有嫉妒、嗔恚,就会变现地狱。我们有贪嗔痴的心,贪嗔痴是业因…
《了凡四训大意 —改造命运的秘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