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P6

  ..續本文上一頁,極其微弱的電波都能接收到。我們收不到佛菩薩的波動現象,是因爲我們粗心大意,我們的念頭,像大海的波浪一樣,大波大浪。而我們的波動,無論是大波浪,還是極其微細的波動,念頭一動,刹那之間遍虛空法界,速度之快不可思議。所以與天地鬼神、佛菩薩感應道交,非常快速。

  物質的波動速度緩慢,雖緩慢也達到虛空法界,只是時間長。心念的波動,速度非常快,刹那之間遍虛空法界。如果用比喻來說,物質的波動,就像水的波動一樣,在池塘裏丟一塊石頭,水就起了波浪,慢慢的會遍滿整個池塘。思想的波動,就像無線電波,沒有障礙,所以速度快。

  《無量壽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能力都恢複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起心動念,波動的現象,他都能接收到。而我們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恥辱。過去無量劫來,我們天天做這些錯事、傻事,是沒有聽聞到佛法,不知道事實真相。而這一生有幸得人身、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還不回頭嗎?只要回頭,決定不再做錯事。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十善業道,這就是從事上修。不違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明理而改之。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與這十句相應,就是真覺悟,真正回頭;與這十句相違背,就是迷而不覺,這一生當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成就都有限,不可能脫離六道輪回。不能脫離六道輪回,決定在叁途。與十善業道相應,才能得人身,所以自己好好反省,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若與十善業道不相應,決定墮叁惡道。

  第叁、從心而改之—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這是第叁種,“從心而改”是最高級的,從心改決定出十法界。真正覺悟之人,就是從心而改之,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相應。對于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分別。“不取于相”就是不著相;“如如不動”是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再說明白一點,“外不著相”就是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眼見色,耳聞聲,起心動念被境界所轉,這是凡夫,是迷不是覺。無論順境、逆境,心境相遇,心地坦然,幹幹淨淨,一念不生,如如不動,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聖人;有能力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

  前天有位同修談到中國的風水,是左青龍、右白虎。他說,我們道場的停車場,是在白虎的位置上,而青龍的位置是寮房,這個位置不太好。依我看很好,青龍上面住的是出家人、念佛人,怎麼會不好?真正有修養、有道德,自然轉境界,不必理會這些。凡是算命、看相、看風水,都是心被境轉。風水好不好沒有一定的,要與人的心、情緒相配合。自己居住的環境,覺得很舒服、很快樂,這個風水對你就好。住在此地,心裏總覺得不舒服、很別扭,煩惱很多,風水就不好。不要去問人,自己有非常明顯的感觸。凡夫會受環境的影響,因此應當要選擇好的居住環境。

  中國人居住的房舍是正方的,人住在裏面很舒暢;若房子是五角形、六角形的,住了就很別扭。我們道場隔壁有一個房子要賣,我去看了之後,它的風水不好。它有四個房間,主臥室是夫婦住的,是長方形;另外叁個房間是他的叁個女兒住的,都是五角形。我就問他:“你的女兒住在裏面,思想是不是很奇怪?”他說:“我的叁個女兒都胡思亂想,無法管教。”依風水來講:住五角形的房子,住滿一百天就會胡思亂想。這就是凡夫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會受環境的影響。外國人造房子,都是奇奇怪怪的,不像中國人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外國人的居處,往往住不長久,常常搬家。中國人建的房子,一住就是幾百年,傳很多代,算是老家。

  所以,最高級的改過,是從心地上改,心地真正改了,就能不受環境影響。五角、六角、八角形的房子,真正修道人在那裏入定,絲毫不受影響。有道德之人從心上改,這是菩薩的修學。菩薩勇猛精進,天天改過,菩薩尚且如此,何況凡夫!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改過才能往上提升。等覺菩薩都還有過失,什麼過失?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還要改過自新,將最後一品無明破除,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稱作“妙覺位”。現在人強調“改進”,就是改過進步。過失不改掉,怎麼會有進步?

  一心爲善,正念現前

  這是結論。“正念”就是一心爲善。“一心”的意思很深,就是沒有第二個念頭。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每天修福、修慧,這是菩薩行。修福從斷惡修善上修;修慧從“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上修,這是福慧雙修。

  無論什麼人指責我們的過失,都要誠懇的接受,不要去辯白,仔細去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聖賢人真實的功夫。若別人說錯了就要辯白,這是拒絕別人說你的過失,自絕于善道,近禍就不遠了。《貞觀政要》上,記載唐太宗接受別人的勸告,歡迎別人說他的過失。他說要是我不肯接納,以後就沒有人敢說我的過失了。有此度量,所以他成爲曆史上的明君,有其一番道理。

  ◎ 積善之方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叁篇。分“總示”和“別明”兩段。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世出世間聖哲,無有不深達因果之理者。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出自《易經》,這與前文所說吉凶之兆完全相應。“積善之家”,凡是在社會上有聲望、地位,受到大衆尊敬的大家族,都是很多代的行善,在中國曆史上,記載得非常之多。一個人積善,能消災免難,佛法講消除業障;不能行善、積善,業障就無法消除。一個人行善必然影響一家,帶動家族,人人知道行善、積善,此家族縱然這一代不能興旺,第二代、第叁代或第四代必定興旺。所以眼光要往深處看、遠處看,不能看自己這一世。

  禅宗是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他初來之時,沒有人理會,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五代單傳,到第六代惠能,禅宗才發揚光大。而惠能的承傳,是前面五代修善積功累德,到他這一代才發達,影響了中國佛教一千多年。禅宗過去的這些祖師,很少人知道,到了六祖發達,大家才認識這些祖師。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于國家,若不懂得修善、積善,如何會發達?《易經》的這兩句話,是聖人所說,言詞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定有余慶。

  一部二十五史即是因果報應記錄

  中國世間聖人,從黃帝、堯、舜、禹、湯,至孔子集大成。出世間聖人諸佛菩薩,對于這些因果道理與事實真相,無一不通達。而我們迷惑顛倒,不了解這些事實,讀了古聖先賢的書籍,還以爲他們是用這些方式勸人行善而已,未必真實。我們有懷疑不相信,所以不肯去做。不能行善,必定造惡,到果報現前,後悔就來不及。

  居士舉往事十人以征信

  了凡居士舉了十個人,證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真實不虛。

  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盡事修之功。

  這是總結。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對于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未能透徹明了,信心不足。果真明了事實真相,自然就會改過,不需人督促。經上說,阿羅漢有智慧、有能力,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的狀況。想到自己曾經墮入阿鼻地獄的情形,還心有余悸,流血汗!而我們過去也曾墮過地獄,但是忘記了,若我們也有阿羅漢的功夫,能知道過去生生世世墮落受苦的情形,一定會發憤圖強,毛病習氣怎麼會改不了!其實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聖人與凡夫之別在此,聖人肯改,凡夫不肯改。凡夫何時才肯改?罪受到了極處,才肯回頭,但這個罪就有得受了。所以,倘若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頭確實很難。

  我勸導初學之人,先將《了凡四訓》念叁百遍,就是讓他深明因果。念一遍、十遍都不管用,薰習的力量太薄弱。叁百遍要限定時間完成,不間斷的薰習,就會相信因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會有高度警覺,動這個念頭、做這件事情,與因果道理是否相符。要是沒有叁百遍的功力,面對人事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我自己修學的基礎,也是得力于此書。我剛接觸佛法時,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了凡四訓》,我讀了深受感動。

  下面是“別明”,詳細解釋。

  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正偏、滿半、大小、難易

  行善、積善,首先要懂得什麼是“善”。有許多人對于善惡沒有辨別的能力,把善當作惡,惡當作善,這種顛倒的成見,不但學佛難,連做人都難。在古代,小孩從小有人教導,在家父母教,上學老師教,從小薰習,縱然做壞事,還會受良心責備,也就是他還知恥。現在人做壞事,不但不會受良心責備,還認爲做壞事是應該的,說起來還談笑風生,不以爲恥。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不但道業不能成功,做人到後來都失敗,那就是“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何謂“真善”、“假善”,了凡先生也有一個標准,此標准與佛相同:有益于人的是善,有益于自己的是惡。現在人的觀念,則是相反,都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經地義,是正當的道理,這觀念是見解上的錯誤。自私自利,決定損人利己。好事自己獨攬,惡事推給別人,在現前社會裏,這種現象太多了。處處存有僥幸的心理,占別人的便宜。

  爲何說自利是惡?佛告訴我們,六道輪回就是自私自利變現出來的。自利的心淡薄,超越輪回就容易;沒有自利的心,就超越輪回。換句話說,超越六道輪回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輪回是惡。這件事,相信的人更少了,許多人根本不承認有六道輪回,認爲六道輪回是神話,不是真的,這是世間人自作聰明。我們之所以相信,因爲有相信的道理,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何處來的?從心想生。貪心是餓鬼,愚癡是畜生,嗔恚是地獄。你心裏有嫉妒、嗔恚,就會變現地獄。我們有貪嗔癡的心,貪嗔癡是業因…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