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P7

  ..續本文上一頁,就會變現叁惡道。所以能將貪嗔癡的心斷除,叁惡道就沒有了。這是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利益別人的,稱之爲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是私,私就是假。第叁種說法,從真心裏去幫助別人,利益社會,這是真的;看到別人做,我們不得不跟著去做,那是假的。第一個發心的人,是從真心裏發的,這是真的。第二個發心的人,可能是爲名、爲利,心就不真了。雖然發心利益別人,其實終極目的是自利,希望獲得別人贊歎、恭敬,這還是私,是假的。第四種說法,“無爲而爲”是真的,“有爲而爲”是假的。了凡先生說了四個標准,是教導我們如何去辨別。行善積善要知道善有真假,積善要積真善。

  “端曲”,第一種說法,純粹是濟世之心,這是端;有絲毫媚世之心,就是曲。“媚”是谄媚巴結,心不正,也就是現在人講的討好。爲了討好社會、討好別人,去做善事,就是曲;沒有條件,真心幫助別人,這是端。第二種說法,純是愛人之心,這是端;不是真正愛人,而是假藉這種行持,得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曲。第叁種說法,真正敬人之心,這是端,“端”是端正、端莊;有絲毫玩世之心,就是曲。就是把行善當作一種消遣,此善是曲。

  “陰陽”,行善不欲人知,這是陰;陽是顯露,別人都曉得你行善。了凡先生說:“陰德天報之”,天地鬼神都報答你;“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做一點好事,享受別人的恭敬、贊歎,恭敬、贊歎也是福,那種福立刻就享盡了。尤其是現在,積善非常不容易,做一點好事,報紙一刊登,電視一宣揚,就報光了。而現在人造惡,用種種方法隱瞞,不讓人知道;惡積厚了,天罰之,老天爺懲罰。行善,善積不住;造惡,惡全累積,這多可怕!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得。可是今天作善確實會有記者來采訪,會有新聞媒體來報導,但我們的心確實無此念頭,善還能保存一點;若爲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聲望,福報就享盡了。

  “名者,造物所忌。”盛名不但人嫉妒,天地鬼神都嫉妒。“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世間知名度高的人,若沒有真實的德行,往往有災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會人嫉妒、毀謗,這些人往往自己這一生不發達,但他的兒孫一定發達。他的善是真正累積下來,他的罪業現世已經報盡了。所以古人常教人積陰功、積陰德,爲善不宣揚,這是很深的道理。

  “是非”,了凡先生也舉了古代的例證,歸結到最後,他講:做一樁善事,特別要重視其流弊。所以善不在一時而在久遠,不在一生而在其影響。若他現在做的是一樁好事,但是這樁好事並非有好的影響,此影響反而會害人,那就不是真善,這種善似是而非。譬如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以原子彈轟炸日本,使日本人投降。原子彈是愛因斯坦發明的,當時對我們來講,這是好事。但現在想想,愛因斯坦的發明是不善,原子彈發展的流弊,將來會毀滅整個世界。事實上,日本人投降是遲早的事,因爲當時日本的國力已經消耗盡了,無法再拖下去。所以,凡是似是而非的善,都不是真善。

  反之,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響久遠,確實有許多衆生得到利益,這是真善。譬如中國佛教提倡素食,初學素食之人,面黃肌瘦,營養不良,這看起來不善。但慢慢習慣之後,對于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因爲以前肉食吃慣了,現在要調整需要一段適應期,這是生理上的轉變,約一年至叁年,依個人體質而定。要能忍耐過去,飲食就適應了,晚年的身體健康,是一般肉食者不能相比的,這是真正得好處。

  所以古人常講,聰明人有前後眼。往前看,記取曆史的教訓;往後看,自己怎樣能夠獲得福報,這就叫有前後眼,一般講的有眼光。年輕人誰不喜歡歡樂場所、誰不愛玩,年輕真是大好時光,若是浪費在遊樂之中,不知進取,晚年就困難了。年輕人過著幸福歡樂的生活,往往都是家境不錯;家庭生計非常困難的,哪有機會去玩,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所以家庭生活艱難,子孫往往好學能發達,這當中都有因果關系。

  我是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家中一無所有。父親若一天不工作,家裏一天就不能生活。知道此困境,年輕時不敢去玩,懂得要讀書、要好學。同事、同學、朋友都說我是書呆子,他們問我爲何不去玩,我說我也很想玩,但是時間換一換,你們年輕玩,我在年輕時多攢一點資本,到晚年再玩。現在我的那些老同學、老朋友,看到我都說:“你對了。”這就是我比他們聰明之處。老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年輕的福報不算福報。年輕受苦無所謂,有體力、有精神;老年沒有福報,就很可憐,沒有人照顧,生活很淒慘。所以年輕要修福,要積德行善;老年時,無論在何處,都會有人照顧。所以,“是非”我們要有能力辨別。

  “偏正”,善心、善行是正;惡念、惡行是偏。但我們看到有以善心造惡事的,此即所謂“正中偏”;也有以惡心卻造了善事,這是“偏中正”。這些事實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惡事,這當中的善惡因果、事相非常複雜。譬如,早年我在臺北參加大專佛學講座,主持者是道安法師,他請我去教學,所以我有機會親近他。道安法師非常慈悲,所以有信徒常常去騙錢,但老和尚都給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進去時,正好有一個人出來,那個人我也認識。老和尚說:“剛才那個人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給他了嗎?”他說:“給了。”那個人不知道老和尚已知道了,以爲今天又騙到手。道安法師往生時,負債八百多萬,都是被人騙去的。但他並不是不知道,他知道還讓你騙。老和尚沒有錢,跟信徒借錢來給他,這是“正中偏”。也有以惡心做了好事,他實在是想害你、想整你,沒想到這個因緣,讓你得了大利,這些事情往往有之,那是“偏中正”。所以善惡很難辨別,要很細心去觀察,守住佛講的大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能看清楚、看明白。

  “半滿”,滿是圓滿,半是不圓滿。行善而不著善,這是圓滿。行善之後,還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對哪些人有恩惠,此善是半,不是圓滿的。譬如以財物幫助人,內不要常想到自己做了一樁好事;外也不要去記挂哪些人受你的恩惠,也不要想到你的那些財物,心地清淨,這是“叁輪體空”。這個福報是圓滿的,無論布施多少都是圓滿的。

  若著相布施,不忘記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記那個人受我恩惠,你布施得再多,都是半。半就是所得的福報是很有限的;滿才是無限的。所以經上講,以恭敬心布施供養辟支佛一缽飯,能得九十億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一缽飯就能種無量的福報。爲何福報那麼大?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報就是圓滿的。所以一分錢的供養,能消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是以真誠、清淨心修布施。若是著相布施,捐黃金萬兩,福報還是非常有限。

  所以修福真的是很公平的,不是說有錢、有地位,才能修福;貧窮下賤,沒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沒有這種道理,那是世間人的俗見,不是佛菩薩的智慧。我們在經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薩,遇到阿羅漢,想到自己這一生貧窮下賤,是過去生中沒修福,今天遇到聖賢人,想修一點福。但實在沒有什麼能供養的,自己在外面討了一點飯,可能已經吃了一半,還剩下一點。阿羅漢不嫌棄,接受你的供養,你來生享天福。所以一缽半碗飯的福報,能換得來生享天福,這是真誠、恭敬心修福。大富大貴之人布施百萬、千萬,未必能生天。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自己應如何修學。修福是人人都有機會,是人人平等的,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明不明白這些事實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學,每個人都能夠得圓滿的福報。

  “難易”,行善、積善有難有易。凡是有機會去做就容易;有機會而不肯做,這就難了。尤其是貧窮之人,生活在極度困難當中之人,要是能發心修布施供養,真正難能可貴。所以難易不在事,在心。真正覺悟明白,會抓住機會就容易了。但是世間確實有很多有財富、有地位之人,不曉得修善、積善,抓不到機會,這對他就難了。

  有一位同修告訴我,澳大利亞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死了,財産不給兒子,也不給女兒,給他養的狗,這只狗變成了富狗。他這麼喜歡狗,來生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這是愚癡到了極處!他有這些財富,不知道做社會福利事業,不知道幫助世間困難之人,許多機會在他面前錯過了。當然這只狗跟他也是有緣分,過去生中沒有緣就不可能。這是他愚癡,不懂得修福。

  爲善必窮理,否則行無益。

  這是結論,這是真話,要深明當中之理。我們要做真正的好事、善事。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第一等好事,就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所以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爲了這樁事情,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果報就是離苦得樂。衆生的苦難從哪裏來?迷惑顛倒造成種種苦難。覺悟之後,就能消災免難。所以覺悟之後,自然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自然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福報無有窮盡。

  了凡先生在此地,又講了積善的十個綱領,教我們要認真去做。

  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一、“與人爲善”,這是講存心,要存一個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衆生。

  二、“愛敬存心”,以真誠心愛一切衆生,愛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謹慎、細心,對人、對事、對物,愛敬存心。

  叁、“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我們要幫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壞。此人是惡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們也要幫助他。不能對人要對事,此事對社會有好處,對大衆有好處,就應當幫助。人雖然不善,我們要常常輔導他,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勸人爲善”,特…

《了凡四訓大意 —改造命運的秘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