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了凡四训大意 —改造命运的秘诀▪P4

  ..续本文上一页总比别人高一点,时时处处有高下的念头,这是烦恼,是严重的分别执著。所以佛家讲要断烦恼,儒家是世间法,虽然没有讲断,但是也教人要控制。《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贪嗔痴慢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薰习成种,不需要学习,贪嗔痴慢就现前,傲慢的习气随时就表现出来。

  有傲慢,只能生欲界,色界没有分。傲慢、嗔恚断掉了,禅定修成功,才能生色界天。所以这是大烦恼,严重的烦恼,能够断掉,心就平等,这才能与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门相应。不二法就是平等法。真正明了,法法第一,法法平等,有什么好傲慢的?怎么能在别人之上。《华严经》讲,法法第一,没有第二。第一就是不二,智慧才能显露出来。有定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改变命运。

  义理再生之身—乘愿再来

  没有断恶修善、广积阴功、认真改过,就决定被命运所转,一生脱离不了业报;要认真努力修学,命运才会转变。义理再造之身超过数量,看相算命就不准了。这就说明命确实能改,有改的道理,有改的方法,有改的效果。真正改过来了,就与诸佛菩萨应化一样,是“乘愿再来”。以上是云谷禅师开示的大意。

  要晓得,十法界里的菩萨、佛都还有过失,我们怎么会没有过失?必须是一真法界里的佛才没有过失。我们天天造作无量无边的过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麻木不仁,这还有救吗?现在众生确实是如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听经、读经、研教,希望用这种方法提醒自己。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从未中断。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天天讲、天天劝,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产生效果。三天不听经,面目全非,这都是事实。由此可知,我们的烦恼、业障、习气是多么深重,还自以为是,有什么值得傲慢?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劝勉、教导我们。

  自己若能反省,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有些同修告诉我,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怎么办?我说,你回过头来就看到了。如何回头?别人是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想想自己有没有,就能发现了。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修道人是指转凡成圣之人,凡夫决定见到世间过失。过失从哪里来的?过失在于自己,世间并没有过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才看到过失,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但是世间人不知道照看自己,不晓得是自己的过失,总以为是别人错。真正觉悟之人,会修行之人,见到世间过,立刻反省自己。能发现自己过失,这是觉悟;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转凡成圣。

  过失无量无边,其根本就是自私自利。好事归自己,恶事推给别人,这是过失的根本。大、小乘佛法都讲究从根本修,效果非常显著、快速。妄想分别执著也是根本,六根对六尘起分别、执著,执著就是烦恼障,分别就是所知障。执著里最严重的是身见、我见,以为这个身是我,于是就产生自私自利,产生我痴、我爱、我慢,这是唯识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真正觉悟了,所谓是“义理再生之身”,这是明白身不是我。谁是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

  晓得为一切众生是真正为自己,那是正知正见。念念为自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纵然行善也不是真善。何以故?不能脱离六道。行善在三善道受果报,出不了轮回,那就是恶业。所以一定要做一个大转变,没有学佛之前,念念为自己;明白之后,念念为众生,活在世间是为众生服务的,为佛法服务的。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方法;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佛法。我们到世间来,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一切众生里,当然也包括自己,自己不在一切众生之外,心量就扩大了。时时刻刻想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念头就转过来了。

  疑为罪根,信为福母。

  对于道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照做,每天的生活还是造业,此罪根就是怀疑。能够断疑生信,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母”是比喻能生之义,是讲“信能生福”。有好老师也要有好学生,好学生是对老师的教诲不怀疑,决定相信,并能懂得教诲的意义,又肯依教奉行。这样的学生是老师心目当中的传人,决定有成就。

  实行功德:

  “功”是功夫,功夫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下面列了五条:

  一、体悟凡圣实学,改号了凡。

  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觉悟了。圣贤人所教导的是真实的学问,不是空谈,确实能够改变人生,改造命运,这种学问才是真实的。他改号为“了凡”;了是明了,明了过去凡夫的这些习气。名是表法,别人见到他称“了凡”,是提醒自己,我是否真的明了,是否真的觉悟。名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否名实相符。古人起名号意思很深,父母给子女起的名号,一生不能改变,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愿望有没有做到,名实相符才是大孝。

  二、解行相资,誓行善事三千,定数不验。

  他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断恶修善、广积阴功。解是解其理,解帮助行持;行持又帮助深入理解,这称作“解行相资”。他虽然发愿要行三千件善事,但是不够积极,时间拖得很长,十年才做圆满,所以感应就没有那么快速。可是命运改变了,孔先生算的渐渐不准了。他作官升级,俸禄也增多,与命运不相符,有此效果,他信心更具足。

  三、二次誓行善事三千,求子生天启。

  因为他命里没有儿子,所以此次行善事为“求儿子”。他后来得到两个儿子,是命里没有的,是求来的。这三千件善事不到三年就圆满,可见得他做得有信心,也非常积极,而且是全家人都做,果然求子得子。

  四、三次誓行万善事,求进士丙戍登第。

  进士是功名,这是他命里没有的。从前的学位是考试得来的,县考秀才,省考举人,进士是皇帝考的,也称殿试,是国家颁发的最高学位。那时他做宝坻知县,看到农民生活困苦,所以实行减税。此政策全县几万人都得好处,所以做一桩善事,一万件善事就圆满了。梦中有境界告诉他,他的善行已圆满,他半信半疑,请教高僧大德,确实无误。所以公门好修善,有机会、有权力做这种好事,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全县人都能得到利益。一个好政策是万善,一个错误的政策是万恶,道理一定要懂。

  他求功名果然得功名。他命里无子,求子得子;他没有求寿命,但是寿命延长了,命里是五十三岁,最后活了七十多岁,因为他积功累德,寿命不求自然就延长。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要懂得。他以一生的经验,一生的实学,教导儿子。

  五、训子闲邪存诚,知非改过,齐家报国。

  《了凡四训》这四篇文章是教训他的儿子,内容是“闲邪存诚”。“闲”是防止,“邪”是错误的思想、行为,要知道预防。“存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福报就大了。要晓得,心地虚伪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根本。处事待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决定堕地狱。我们用真诚心待人,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不必介意。人生短暂,以真诚心待人,来生有好去处,至少生天享天福。他用欺罔心对待我,他造罪业,堕三恶道。各人有各人的去处,各人有各人的因果。“知非改过,齐家报国”,心量逐渐扩大,不为自己,能够为社会、为众生,福报就大了。

  云师教诲,精邃真理,熟玩勉行。

  这是结论。云谷禅师的教诲是非常精深的真理,要细心研读、玩味,勉励自己努力奉行,决定改造命运。自己命运能改,家运、国运也能改。今天世界上有这么多灾难,只要我们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一切为众生、为社会,求佛菩萨加持,就能消灾免难。为自己是自私自利,为众生是功德无有穷尽,念头一转,这是真修,真正的实学。

  ◎ 改过之法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二篇。分成四小段:第一、“改过之因”;第二、“改过之基”;第三、“改过之法”;第四、“改过效验”,就是成绩、绩效。

  一、改过之因

  吉凶之兆: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兆”是预兆,无论是吉利或是凶灾,未来临之前都有预兆。古代读书人对于这些征兆,都能看得很清楚;现代人即使是非常明显的预兆,都不能觉察。这跟读书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读的是圣贤书,目的是志在圣贤。“圣贤”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事理通达明了;完全通达明了称作圣人,不能圆满的通达明了,也认真努力的学习,就称作贤人。在佛法里,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而今天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为了名闻利养,人没有智慧,所以吉凶预兆在面前也看不出来。志在圣贤,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清净心、定心能生智慧,即使是很不明显的预兆,都能够觉察。此书举的例子很多,要细心去体会、观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有能力趋吉避凶。

  此地讲了一个大原则:“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一个人心地厚道,不欺骗人,就常得福报;心地非常刻薄之人,容易得到灾祸。可是现代人的观念,反而认为厚道被人欺负,刻薄厉害能显示自己有能力,这是颠倒是非,不知因果报应之理。心地厚道之人眼光远大,心地刻薄之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这两种人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古代如是,现在依然。刻薄之人即使能兴家,聚集亿万财产,但死了之后,儿子不争气,三年五载就挥霍殆尽,随之而来的就是殃祸。这是前生修的福报大,这一生衰相尚未现前;若过去生中福薄,今生就会衰败。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事,不难发现,有人发财,三年五载就破产衰败了;有人能够支持十年、二十年,依旧是昙花一现,晚年生活贫穷潦倒。

  有人告诉我,香港半山区都是很好的别墅,过去住的都是电影明星,现在都换了主人。那些人享受富贵的日子,没有超过十年。在有钱、有地位、有势力之时,不知道修福,还尽情的挥霍、享受,福报就…

《了凡四训大意 —改造命运的秘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