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來。所以,沒有一尊佛不介紹一切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個世界,你的道業才能在一生中圓滿成就,比你自己在他方世界修學要穩當得多,要快速得多。道理在此。
這一部經、念佛法門,乃是十方一切諸佛普遍爲一切衆生宣揚的經典,普遍勸勉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法門。我們果然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不僅是世尊第一弟子(這是本經上所講的),也是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的第一弟子。這個事實真相,正是夏蓮老所說的“萬億人中一二知”。幾個人曉得?你今天知道,明白了,你才曉得自己是多麼幸運!萬億人中一二知,我居然就是那一二之數,所以要珍惜,決定不能自暴自棄,要把握這一生最好的機緣,決定成就圓滿菩提。決定成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一生中,我什麼都不要,就要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不求,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怎樣修?就是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一句佛號,貫徹始終,這就成功了。印光大師是我們淨宗最近一代的祖師,傳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仔細想想他一生的行持,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親自寫了一幅《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經文,常常看看,常常念念。這一章經文,就是淨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宗的心經,我也曾經說過,它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心經,也就是《大藏經》的心經,真正不可思議。《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不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淨宗的心經,等于是《大藏經》的心經,也可以說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的心經。印祖親筆所寫的《圓通章》的原本,也在我們道場。這因緣非常的希有,希望同修們多多讀誦,依教奉行。
我作佛時。所居佛刹。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前面從第十八願到第二十七願,都是說他方衆生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所得到的種種利益。此處說明見到西方世界依報的莊嚴,道心自然而生,比前面說的更殊勝。所以,四十八願確實是後後勝于前前。前一句說明阿彌陀佛國土的廣大。廣大到什麼程度,諸位看了前面的叁十九願就明了。叁十九願裏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形色、光相、名數,極樂的菩薩都不能完全明了,也沒有辦法宣說,只說極樂世界的一部分。此地是講全體。部分已經不可思議,何況全體!所以我們能想像得到,它確實不可思議。
“廣”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潔淨。廣大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美好”。那個環境裏,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出來,是盡善盡美。在我們這個世界,盡善盡美是我們向往的,它是理想中的,其實沒有辦法做到。不但我們地球上沒有,就是佛經講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缺陷很多,莊嚴當然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
潔淨是指沒有染汙。染汙不僅僅是環境,更重要的是心理。我們今天講的是精神。精神的染汙,思想的染汙,見解的染汙,一般人常常疏忽了。我們被嚴重染汙,但是自己不能覺察。環境上的染汙很容易覺察,心地染汙不容易覺察。正如同我們臉上肮髒,照照鏡子馬上曉得,把它洗得幹幹淨淨。心理的肮髒,不知道去洗它,是同樣的道理。
染汙之深,染汙之廣,染汙之嚴重,佛要不說出,我們確實想不到。讀了佛經,才知道我們染汙的嚴重。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心理上,在環境上,決定沒有染汙。我們能相信嗎?佛說的這些話是真的嗎?我們沒有去過極樂世界,只聽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當然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這就是今天所講的“人格保證”。佛法裏講,我們信“聖言量”。釋迦牟尼佛是聖人,不是凡夫,他教我們不妄語,他自己決定不會欺騙人。我們的信心是從這裏建立的。這樣的信心夠不夠?實在講,不夠!所以我們聽到其他的說法會動心,就證明我們的信心是不夠的。如果你在一個很單純的環境裏,行!因爲沒有聽到異端,你一直信下去。如果聽到別人有另外一個講法,講得也很有道理,你的信心就動搖,就改變主意,舍棄念佛法門。這樣的事自古以來就很多,所謂退心,改修他法。 怎樣才能真正建立信心?特別是我們初學,必須要有理論作基礎,這比單單信佛要殊勝一些。這也很難講,有些人對于聖人非常尊敬,一點不懷疑,善根福德深厚。一般凡夫對聖人都打問號。今天有很多出家人,甚至于老法師,都不承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稱佛“萬德萬能”,不過是稱贊之詞而已,未必是真的,這就是依凡夫心測度聖人境界。現在這一種心態被認爲是符合科學的精神,所以很難講。如果有理論支持,就比較容易讓人相信。理論是什麼?大經上常講“心淨則土淨”,這是它最基本,最值得我們相信的。 淨土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的清淨心?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從這一部經仔細觀察、體會。阿彌陀佛在因地修清淨心,果地上成就清淨國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淨的衆生。這個原則,他決定不能變更。因此我們曉得,極樂世界的衆生無論依報、正報都是清淨的,沒有染濁的,我們才能信得過。修淨土的人,什麼條件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無論賢愚、無論老少、無論凡聖,只要你心清淨,就能往生。一念清淨,就一念生;念念清淨,就念念生。經上說得很清楚,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 那一念是怎麼個念法?“清淨念”,這一念裏什麼妄念都沒有,就符合這個標准,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裏沒有染緣,想染也染不起來。汙染的緣斷了,人心是清淨的,環境是清淨的。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此。讀淨宗的書要沒有把事實搞清楚,就很可惜。因此,修淨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清淨心,正是《華嚴經》所說的“曆事煉心”。 一部《華嚴經》,清涼大師把它分爲四科,就是四大段。這四大段他用四個字,信、解、行、證來判定。前十一卷半所講的,是毗盧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莊嚴。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美好的狀況,如果想多知道一點,就念《華嚴經》前十一卷半。毗盧遮那佛的果地依正莊嚴,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可以說是極樂世界莊嚴的具體說明。說很多,說得詳細,是讓我們相信這樣的依正莊嚴,是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的。 第二大段是“解分”,就是前面第一分的詳細說明。你完全理解,明白了,這個時候的信才是“真信”。斷疑生信,疑慮沒有了,你才會發願真正的學習,那就是行。“行”是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這一點諸位特別要記住。用什麼方法修?《華嚴經》上開了兩千多個法門,方法、手段盡可以不同,目標、方向一定是相同的,都修清淨心。一般講,都修禅定。無量無邊的法門,也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中國人講門道。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門道,修的都是“定”。 尤其在淨宗,經題上就是清淨心,就修這個。心到真正清淨,就生智慧。智慧不是外面來的,是你本有的。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才藝,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是你自性裏本來具足的。從什麼地方顯現?從清淨心顯現,所以才曉得清淨心重要。《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智慧、德能。般若智慧,萬德萬能。只要循著這一個原則去修行,這是真正的佛法。離開這個原理原則,離開這個方向目標,就不是佛法;無論你用什麼功夫,都不是佛法。所以,一進佛門,就把修學的綱領“叁皈依”傳授給你。叁皈依是傳授你修學的綱領“覺、正、淨”。這是一體的叁面,一而叁,叁而一。你得到一個,另外兩個必定同時得到。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抉擇法門一定要知道修學的綱領。 在中國,禅宗是走“覺門”,覺而不迷。他真正覺悟了,自然正知正見,自然六根清淨,所以正跟淨都得到。教下一般是走“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所說純正的思想、純正的見解,對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確,教下一般走這個路。一旦大開圓解,他覺而不迷,他心也清淨,淨而不染。可見一個得到,另兩個也得到。淨宗跟密宗是修“淨門”,完全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像淨宗講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覺、正都得到了,所以是一而叁,叁而一。你要能把修學的綱領掌握住,你的修行就不會走錯路。 一生認定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或是修“覺”,或是修“正”,或是修“淨”。叁個都學,難!因爲用心不專。叁個當中選一個,你決定成功。譬如,一個講堂有叁個門進來,你同時想從叁個門進來,是進不來的。兩個門也進不來,你才曉得一門深入,一門進來之後,另外兩個門同時就得到。這個淺顯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裏,選擇適合自己根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法門。因爲喜歡修,容易成就;不喜歡修,就比較困難。爲什麼?不喜歡就會排斥,不能接受。喜歡就樂于接受,修學起來就方便多了。 由此可知,你入佛門,叁皈依就把修學的原則、方向、目標、綱領都告訴你,佛法就是修這個。至于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就任憑選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門深入”。因爲一門才容易得定,二門就差一點,叁門、四門得定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 《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