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作佛,具體實踐佛的心行。在一切修行法門中是最極玄妙,只在平常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不要中斷,自然就相應。如同古德所說的“暗合道妙”,就是相應的意思,自然相應。“道”就是“是心是佛”;“妙”就是“是心作佛”。我們這樣做就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自然就是“是心是佛”。《觀經》上講的這兩句是非常重要的經句。我們做到了,功夫念得好的,念得純熟的,念念離念,功夫成片,就是古人所講“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在其他法門、其他宗派裏,這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大師講的。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爲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介紹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因爲衆生業障太重,跟他講念佛作佛他不相信,所以才講他能相信的法門,才說出無量無邊法門,那是對不能相信念佛法門的衆生所說的。能相信這個法門的,是第一善根。就像經上講,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能相信。
四十八願從第十二願到第十八願,是整個大願裏最重要的部分,我們要特別留意。如果沒有十念必生,就不能普度法界一切衆生。
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有個念頭,找不到答案。經上常常贊歎佛是萬德萬能。既然萬德萬能,我就想,如果這個人必墮阿鼻地獄,佛能不能使他立刻成佛?如果他能使地獄衆生立刻成佛,佛即是萬德萬能,我們可以相信。若說地獄衆生這樣重的罪,不可能叫他立刻成佛,要他慢慢修,修上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這有什麼希奇!我曾爲此事請教過很多法師;法師們都說不可能,修行要經叁大阿僧祇劫,不可能立刻成佛。所以,我對于佛的敬仰,打了很大的折扣,認爲經上贊歎佛,是誇張的,不是真的。以後念《無量壽經》,念到這一段經文,才恍然大悟,佛的德能是真的。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不退成佛,這不就是立刻成佛嗎!這才回想到古人講的話,一點都沒有誇張,句句都是實在的,叫人不能不佩服。佛法確實不同于世間法,正像《金剛經》上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祖師大德跟佛都做到了,言語句句真實,我們不能不佩服,事實確實是如此。
衆生所以不能立刻成佛,不是佛沒有方法,而是衆生不肯接受,那有什麼法子?你要肯接受,真的不難。《阿彌陀經》跟本經所講的,都是若一日到七日。你需要修多久?少的一天,多的七天就成佛。這不假,曆史上確實有這樣的人物。我們今天修了這麼多年,還沒成佛,爲什麼不成佛?沒有認真修。修是修了,展開經典看一看、比對一下,不合標准,毛病就出在這裏。對于這個世間還留戀,還舍不得,怎麼能去得了。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裏看到,宋朝的瑩珂法師,念佛叁天往生,證明了經上講的一日到七日沒錯。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清規,破戒造作罪業。但他有一個好處,深信因果報應,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爲,必墮地獄,就生大恐怖,請教同參道友,有沒有救。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痛哭流涕,有很深的感動。《往生傳》看完之後,他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他把寮房關起來,不睡覺、不吃飯、不喝水,一句佛號念到底。他拼命念了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好好的修行,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瑩珂法師很難得,他就向阿彌陀佛要求說,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這十年,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受誘惑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恐怕將來往生靠不住,十年壽命我不要了,現在我就跟您走。阿彌陀佛聽了他的話,也就點頭同意說,“好!那我叁天以後來接你好不好?”瑩珂就答應了。
他把寮房門打開,興高采烈向全寺大衆宣布,叁天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寺裏的人都認爲他發神經,這樣一個惡人,怎麼可能叁天往生?好在叁天的時間不長,大家等著瞧!到第叁天,他洗了澡,換了新衣服,早課的時候,要求大衆不照平常的早課,念《阿彌陀經》、念佛,送他往生。他沒有生病,跟大衆一起課誦,經念完了,佛號再念了十幾聲,他就告訴大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現在要跟他去了。說完,他就走了。沒有病,叁天!是曆史上記載宋朝的事。我們看了、聽了也許不相信,恐怕是古人編造的。
前年(一九八八)在美國首都華府,有位周廣大先生,也是在臨終前叁天念佛往生的。他得的病是血癌,醫生放棄治療,這時他的家人慌了。他家裏沒有一個是信仰宗教的,一家人在華府開一間面包店。此時家人才到處求神求佛,希望有奇迹出現。也算他運氣好,因緣殊勝,遇到華府佛教會的一位龔振華居士。龔居士是念佛最虔誠的人,他專修淨土,講話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周先生碰到這麼一個人。龔居士一看,他的病不可能好,所以直截了當勸他不要求病好。他說,人在世間太苦,你好了之後還不是一樣更苦,有什麼意義?不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裏去作佛、作菩薩,回來再度你的家親眷屬,這多好!周廣大一聽很有道理,立刻就相信,就接受,要求他的太太兒女都幫助他念佛,求往生淨土,不求病好。這一個決心下得正確!
佛教會的同修也有幾位前去幫他助念,叁天叁夜佛號沒有停止。念到第二天,見到地藏菩薩來了,他說出菩薩的樣子,大家聽他講的樣子,是地藏菩薩。龔居士很難得,立刻提醒他,不管什麼樣的佛菩薩、什麼人,你見到了都不能跟他去,一句彌陀念到底,不見到阿彌陀佛決定不可以去。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他回過來專心念“阿彌陀佛”,念了沒多久,地藏菩薩不見了。念到第叁天,他說西方叁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從雲端下來接引他往生。這是現代人,還是在美國,真正是希有的因緣。周先生一生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臨終才遇到龔居士,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真的往生,絕對不是假的。
念佛法門是實在希有殊勝,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決定不能看作勸善的善書,那你就錯過了此一希有機緣。
西方世界第一殊勝是壽命無量,這是極樂的根本,就在第十五願。如果沒有“諸佛稱歎”(十七願)這一願,我們那裏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所以十方諸佛都在周遍法界弘傳,這種恩德實在是太大了。因爲他們到處宣揚,我們才有機會聽到、接觸到。
善導大師在《注解》裏說,“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歎”與“十念必生”,這五願是真實慧。經上講“住真實慧”,大師這樣一說,用現代話講,真正落實住真實慧!所以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精華,是四十八願的精要。可見“光明無量”一願是彌陀弘誓的心髓。我在前面跟大家說過,經典所在之處、佛號音聲所揚之處、經典宣說討論之處,就是彌陀佛光注照之處。彌陀的心願,希望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快快成佛,爲了這一個願望,才有十念必生的殊勝大願。衆生念佛往生,沒有一個不是當生成佛的。第十八、第十九願合起來,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古德較量諸經,認爲這是真實中的真實。這個比較法,我們也曾經說過,隋唐時候的大德都公認,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最圓滿的是《華嚴經》,所以大家公認《華嚴》是經中之王,一切經是《華嚴》眷屬,稱它爲根本法錀。這個比較,把第一找到了。《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無量壽經》又是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古德說得很好,《華嚴》、《法華》不過是此經之導引而已。大經是引導我們入這部經的。那兩部經好比是大門;這部經是殿堂,登堂入室。門外雖很壯觀,這部經才是登堂入室。我們才曉得這是如來正說第一經。
這一部經一共有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當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那一願第一?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四十八願雖好,去不了極樂世界,一點用也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甚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講經說法就是講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經卷。無量無邊經卷濃縮,就是第十八願。一句都講完了,講盡了。這樣一比較,你才曉得此經經文真正是尖峰,佛法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殊妙。希望我們在此處留意,要特別用心去體會。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
這是第十九“聞名發心願”。“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經論上常常把佛法修學的宗旨目標,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叁”翻作“正”,菩提是覺,“叁菩提”翻作“正覺”,真正覺悟!覺悟就不迷惑,迷惑就不覺悟。發菩提心就是從今而後覺而不迷,真正覺悟。什麼才是覺悟?覺悟的標准在那裏?你搞六道輪回就是迷,就是不覺。你出六道輪回,就覺悟了。所以,阿羅漢稱爲正覺,他們超越六道輪回。阿羅漢以上才稱爲正覺,阿羅漢以下都是迷。覺則稱爲聖人,有四聖法界。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雖然是正覺,大乘佛法說,他還沒有發菩提心,可見菩提心比阿羅漢的正覺還要高,阿羅漢、辟支佛都還沒有。所以,不但不再搞六道,“發決定成佛之心”才稱爲菩提心。阿羅漢沒有成佛的意願,他比我們覺,但是比菩薩還迷,因爲沒有發成佛的心。
菩提心不但是覺,是究竟圓滿的覺。換句話說,一定要發作佛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一切發心作佛的人,我們都稱他爲菩薩,因爲他發了菩提心,他發心作佛。我這樣講,大家容易懂。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跟我們講,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話對不對?對!因爲求生淨土就是一生成佛。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發願一生成佛,那怎麼不是菩提心?不但是菩提心,一生成佛是無上菩提心…
《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