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都蒙諸天神將守護。這是確實有證據的

  第二“常得觀音”就是觀世音菩薩,“等二十五位大菩薩保佑”。我們求佛菩薩保佑,不見得能求得到,爲什麼呢?佛菩薩畢竟不是感情用事,必須自己有真正的德行,佛菩薩自然來保佑你。

  第叁“諸佛護念”,就跟此地經文所講的一樣了,“阿彌陀佛,光明攝受此人”這是在一切經論裏面,佛常常給我們開示的。

  第四說,“一切惡鬼夜叉,不能害,”他不但不敢害你,他也來保護你。“毒蛇毒藥不能中。”如果有人想謀害你的話,用這個毒藥你吃了也沒有關系,也不至于中毒。

  第五,這是講不受一些災害,像這個大水、大火、怨賊、刀兵、橫死,不會受這些。

  第六“先作罪業,悉皆消滅。”這個都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爲什麼過去造的這個罪業都能夠消滅呢?這一歸依叁寶,念阿彌陀佛的人,爲什麼它能夠消滅呢?能夠滅罪呢?諸位必須要曉得,前面曾經跟大家講過因、緣、果。罪業的業因,雖然存在,但是緣斷掉了,因爲從今以後,你是歸依覺、正、淨,不是罪業的增上緣,那麼換一句話說,縱然有罪業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面,它因爲沒有緣,它不會結果,所以這個地方講消滅呢?是講罪業的果報,它不會再有罪業果報出現,這個是滅罪的意思在此地。那麼罪業的業因有沒有方法消滅呢?給諸位說,有。因爲業因的種子啊!含藏在阿賴耶識之中,到你的功夫成就了,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的時候,轉八識成四智,這個罪業的種子就沒有了。這個沒有也不是完全消滅了。諸位要曉得,爲什麼?它變了。這個罪業種子變成了什麼呢?變成智慧了。所以你在經上有的時候看到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是罪業種子,轉八識成四智,也就是轉八識裏面的罪業種子都變成了四智菩提。所以這個罪業種子,我們可以說它消滅了,因爲它以後所起的作用是菩提,是這個後得智,是無量的智慧,不會再作業因,也不會再造業緣,當然更不會有罪業的果報。這個是講轉業,它的確有它理論的依據,不是隨便說的。

  第七“夜夢吉祥,或見彌陀金身。”這是講作的吉祥之夢,決定不會作惡夢。夢雖然是虛妄的,如果天天作惡夢,那決定不是一個好的預兆,天天有吉祥之夢,這夢好!

  第八這是講的法喜充滿,“心常喜悅”,“常”是常常地不間斷,心裏面非常地歡喜,“色澤力充,”這個色澤是你的顔色,俗語講,紅光滿面,氣色非常之好;力充,是講精神飽滿。“所作吉祥。”起心動念,一切作爲,無不吉祥。那麼諸位想一想,一個真正歸依叁寶念佛的人佛,他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自然都是吉祥的;假如起心動念,所作所爲,不是吉祥的,他就沒有歸依叁寶了;他又歸依迷而不覺了,又歸依邪而不正了,又歸依那個染而不淨了,那顛倒了,那是生死凡夫。

  第九“常爲一切人民禮敬,猶如諸佛。”不但是爲一切人所禮敬,一切衆生都禮敬你。鬼神禮敬你,你自己看不到,鬼神的確有許多地方比我們人要來得敏感一些,一個善人,他的光彩跟普通人不一樣,鬼神能夠看出他的放光,就是身光,前面也跟諸位講過,他見到這個光明殊勝的時候,他必定禮敬,猶如諸佛,像禮敬諸佛一樣的禮敬你。

  第十“臨終正念,”這個正念諸位要記住,正念就是阿彌陀佛。你臨命終時,這一句阿彌陀佛沒忘掉,念念在懷,求願往生;“金臺接引,往生淨土。”這是經裏面給我們講,一個真正歸依叁寶,念阿彌陀佛的人,他得這十種殊勝的利益。

  末後這一句,我提醒諸位同修,“學貴圓解,行貴專一。”我們才不至于迷信。“解”,要解得圓滿,不能夠解偏了,要解得圓。“行”是講修行,修行呢?一定要貴專一,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很短的期限裏面,收到最殊勝的效果。

  請看下面經文。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皆得”這兩個字是說,凡是聞到這個經,就是聽到這一部經—佛說阿彌陀經。聽到這一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可以說無有一個人而不得。得什麼呢?講了,皆得,得是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阿耨多羅,我們中國的意思是“無上”的意思;叁藐是“正等”的意思,叁菩提是“正覺”的意思,所以這一句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古來大德,在一切經裏面,依舊用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不用無上正等正覺呢?這個在譯經體例裏面來說呢?遵古不翻。我們尊重它,所以還是保存著梵音,再解釋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我們略爲跟諸位說明一下。“正覺”鑒別凡夫不覺。一般凡夫的的確確是醉生夢死,他不覺悟;縱然有一些覺悟的時候,他也是妄覺、也是邪覺。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六道的衆生,從無始劫以來迷失了真性,這種迷失是愈迷愈深,很難回頭。即使有一些學問家,乃至于宗教家,那是比較上曉得有一點覺性了,覺得“不真”,是虛妄的,覺得“不正”,這是邪的。所以正覺鑒別不覺、妄覺、邪覺;正等正覺,這是講的二乘,鑒別二乘;因爲二乘他有覺,就是聲聞與緣覺,這兩類的人,他們的聰明智慧比一般人高得很多,他聞法之後他就覺得叁界沒有安穩的所在,正是所謂“叁界火宅”,一心一意就求超越叁界、求解脫生死輪回之苦,那麼他非常的努力精進;將叁界之內,見思煩惱斷掉了,證得了偏真涅槃。諸位要記住這個偏真;他這個修學因爲不能夠真正的等觀真俗二谛,所以落在偏空。因此他們的覺悟乃是一種偏覺,可是這個覺是正的,是正確的,它不圓滿,它偏在一邊,所以他不能夠稱爲正等正覺,他只能夠稱爲正覺而不能稱爲正等正覺。那麼這是這個當中這一條;偏覺,他證的是偏空真理,未能等觀真俗二谛。那麼講到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他雖然能夠等觀真俗二谛,分證菩提,可是還沒有到無上。所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正覺不是凡夫,正等不是二乘,無上也不是菩薩,所以這個稱呼,就是如來極果上之稱,極果之稱。

  那麼,聽經、聞經,這個“經”就是彌陀經。你聽到這一部經,你有緣份聽到這一部經。“名”是阿彌陀佛,你有這個緣份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最要緊的聽了以後,你要深信,決定沒有懷疑,真正的相信。信了之後要發願、要願求,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深信淨土法門,求願往生。第叁要真正修行。修行就是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念佛,要像前面所講的齋戒清淨,一心不亂,常念阿彌陀佛,功夫熟了,自然就不退轉。一生當中,必定能夠圓滿的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無上正等正覺,有因與果的差別,我們從這個四個階段裏頭說信解行證,他在信位、在解位、在修行位,在這叁個階段的時候都叫做因地;如果在證後,那就是果地了。本經經文兩次提到,稱他名號,都是指的因地,爲什麼呢?它說了不退轉。信位的時候,對于無上正等正覺,不會退轉到不信;解位上也不會退轉到信位;行位上也不會退轉到解位。所以只有往前精進,而不會後退的。這統統都是因位上來說的。如果是在果位上,那有退轉可言呢?那要說個不退轉,那不叫做廢話嗎?所以給你講的不退轉,意思就是說在因位。那麼在因位對我們來講是堅定我們的信心,使我們明了這個法門,不要說是往生西方得叁不退,現前我們真正發心叁歸,執持名號,可以說念念皆不退,這是多麼殊勝的法門。

  遇叁寶,這個是講住持叁寶,你遇到了。遇到了叁寶就有求福求慧的機會,這個機緣就有了。雖然“求福求慧,雖亦有殊,”這是有不同,有人求福,有人求慧。大概一般人,大多數的人在叁寶門中求福的人多,這是講比較起來求福的人多,求慧的人數沒有求福的多。但是這個地方要記住,“必當存有叁寶觀念,”你才能夠真正求得到。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但是求,要有正確的理論依據,要有正確的方法修學,才會有求必應。如果你不懂理論,不懂方法,盲目的去祈求,是求不到的。這個地方教給你,有求必應的要領。就是你心理面一定要有叁寶的觀念。叁寶的觀念是什麼呢?是淨—清淨、是正、是覺。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所以你自己的心,要覺、要正、要淨;你要常存這個叁寶。你存了這種叁寶,前面不是跟你說了嗎?諸天神將佑護你、保佑你;諸佛菩薩保佑你,你求福求慧都能夠得到。所以說,“仗此觀念,”就是覺的觀念,覺觀覺念、正觀正念,淨觀淨念;“薰入識田,”八識田中;“種子”,就是叁寶種子,覺、正、淨的種子“遲早現行,”這是有求必應的理論、道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才是深信不移;真是求什麼得什麼;求成佛都能成佛,何況其他的?“況又有諸佛護念。”本經說的。“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複何疑?”你還有什麼疑惑呢?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要不把這些道理,真正的把它透徹明白了,你怎麼個求法?你又如何能夠實施、做到,真正做到有求必應,到求不應的時候,你說這個佛菩薩妄語,你自己造的罪業更大。實實在在講,是你自己沒有把道理搞通啊!是你自己有障礙而不是說求不應啊!有求必應的原理是一切唯心造,所謂說是“萬法唯心,萬法唯識。”這個是根本的原理。所以你要求,向那裏求?不是向外求,是向你自己心地上求。因爲一切唯心造,那一切唯心造,我心裏想什麼,就得什麼了?那不是這個,因爲你現在這個心,你能夠想像的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造不出來真實相;妄心所造的這是煩惱。所以你要求真心,真心是什麼心呢?是覺心;真心就叁寶嘛!真心是正心、真心是清淨心。我們中國儒家確實也是了不起,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就是覺心,就是佛寶;正心就是法寶與僧寶,就是正心與淨心。可見得儒、佛的道,確實是相通的,佛門裏面講有求必應,儒家也是講有求必定可以得到。正如同孔夫子在易經裏面…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