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卷▪P2

  ..续本文上一页,都蒙诸天神将守护。这是确实有证据的

  第二“常得观音”就是观世音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萨保佑”。我们求佛菩萨保佑,不见得能求得到,为什么呢?佛菩萨毕竟不是感情用事,必须自己有真正的德行,佛菩萨自然来保佑你。

  第三“诸佛护念”,就跟此地经文所讲的一样了,“阿弥陀佛,光明摄受此人”这是在一切经论里面,佛常常给我们开示的。

  第四说,“一切恶鬼夜叉,不能害,”他不但不敢害你,他也来保护你。“毒蛇毒药不能中。”如果有人想谋害你的话,用这个毒药你吃了也没有关系,也不至于中毒。

  第五,这是讲不受一些灾害,像这个大水、大火、怨贼、刀兵、横死,不会受这些。

  第六“先作罪业,悉皆消灭。”这个都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为什么过去造的这个罪业都能够消灭呢?这一归依三宝,念阿弥陀佛的人,为什么它能够消灭呢?能够灭罪呢?诸位必须要晓得,前面曾经跟大家讲过因、缘、果。罪业的业因,虽然存在,但是缘断掉了,因为从今以后,你是归依觉、正、净,不是罪业的增上缘,那么换一句话说,纵然有罪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它因为没有缘,它不会结果,所以这个地方讲消灭呢?是讲罪业的果报,它不会再有罪业果报出现,这个是灭罪的意思在此地。那么罪业的业因有没有方法消灭呢?给诸位说,有。因为业因的种子啊!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到你的功夫成就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的时候,转八识成四智,这个罪业的种子就没有了。这个没有也不是完全消灭了。诸位要晓得,为什么?它变了。这个罪业种子变成了什么呢?变成智慧了。所以你在经上有的时候看到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是罪业种子,转八识成四智,也就是转八识里面的罪业种子都变成了四智菩提。所以这个罪业种子,我们可以说它消灭了,因为它以后所起的作用是菩提,是这个后得智,是无量的智慧,不会再作业因,也不会再造业缘,当然更不会有罪业的果报。这个是讲转业,它的确有它理论的依据,不是随便说的。

  第七“夜梦吉祥,或见弥陀金身。”这是讲作的吉祥之梦,决定不会作恶梦。梦虽然是虚妄的,如果天天作恶梦,那决定不是一个好的预兆,天天有吉祥之梦,这梦好!

  第八这是讲的法喜充满,“心常喜悦”,“常”是常常地不间断,心里面非常地欢喜,“色泽力充,”这个色泽是你的颜色,俗语讲,红光满面,气色非常之好;力充,是讲精神饱满。“所作吉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无不吉祥。那么诸位想一想,一个真正归依三宝念佛的人佛,他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然都是吉祥的;假如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是吉祥的,他就没有归依三宝了;他又归依迷而不觉了,又归依邪而不正了,又归依那个染而不净了,那颠倒了,那是生死凡夫。

  第九“常为一切人民礼敬,犹如诸佛。”不但是为一切人所礼敬,一切众生都礼敬你。鬼神礼敬你,你自己看不到,鬼神的确有许多地方比我们人要来得敏感一些,一个善人,他的光彩跟普通人不一样,鬼神能够看出他的放光,就是身光,前面也跟诸位讲过,他见到这个光明殊胜的时候,他必定礼敬,犹如诸佛,像礼敬诸佛一样的礼敬你。

  第十“临终正念,”这个正念诸位要记住,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你临命终时,这一句阿弥陀佛没忘掉,念念在怀,求愿往生;“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这是经里面给我们讲,一个真正归依三宝,念阿弥陀佛的人,他得这十种殊胜的利益。

  末后这一句,我提醒诸位同修,“学贵圆解,行贵专一。”我们才不至于迷信。“解”,要解得圆满,不能够解偏了,要解得圆。“行”是讲修行,修行呢?一定要贵专一,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很短的期限里面,收到最殊胜的效果。

  请看下面经文。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得”这两个字是说,凡是闻到这个经,就是听到这一部经—佛说阿弥陀经。听到这一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可以说无有一个人而不得。得什么呢?讲了,皆得,得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阿耨多罗,我们中国的意思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是“正等”的意思,三菩提是“正觉”的意思,所以这一句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古来大德,在一切经里面,依旧用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不用无上正等正觉呢?这个在译经体例里面来说呢?遵古不翻。我们尊重它,所以还是保存著梵音,再解释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我们略为跟诸位说明一下。“正觉”鉴别凡夫不觉。一般凡夫的的确确是醉生梦死,他不觉悟;纵然有一些觉悟的时候,他也是妄觉、也是邪觉。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六道的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失了真性,这种迷失是愈迷愈深,很难回头。即使有一些学问家,乃至于宗教家,那是比较上晓得有一点觉性了,觉得“不真”,是虚妄的,觉得“不正”,这是邪的。所以正觉鉴别不觉、妄觉、邪觉;正等正觉,这是讲的二乘,鉴别二乘;因为二乘他有觉,就是声闻与缘觉,这两类的人,他们的聪明智慧比一般人高得很多,他闻法之后他就觉得三界没有安稳的所在,正是所谓“三界火宅”,一心一意就求超越三界、求解脱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他非常的努力精进;将三界之内,见思烦恼断掉了,证得了偏真涅槃。诸位要记住这个偏真;他这个修学因为不能够真正的等观真俗二谛,所以落在偏空。因此他们的觉悟乃是一种偏觉,可是这个觉是正的,是正确的,它不圆满,它偏在一边,所以他不能够称为正等正觉,他只能够称为正觉而不能称为正等正觉。那么这是这个当中这一条;偏觉,他证的是偏空真理,未能等观真俗二谛。那么讲到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他虽然能够等观真俗二谛,分证菩提,可是还没有到无上。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正觉不是凡夫,正等不是二乘,无上也不是菩萨,所以这个称呼,就是如来极果上之称,极果之称。

  那么,听经、闻经,这个“经”就是弥陀经。你听到这一部经,你有缘份听到这一部经。“名”是阿弥陀佛,你有这个缘份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最要紧的听了以后,你要深信,决定没有怀疑,真正的相信。信了之后要发愿、要愿求,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深信净土法门,求愿往生。第三要真正修行。修行就是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念佛,要像前面所讲的斋戒清净,一心不乱,常念阿弥陀佛,功夫熟了,自然就不退转。一生当中,必定能够圆满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无上正等正觉,有因与果的差别,我们从这个四个阶段里头说信解行证,他在信位、在解位、在修行位,在这三个阶段的时候都叫做因地;如果在证后,那就是果地了。本经经文两次提到,称他名号,都是指的因地,为什么呢?它说了不退转。信位的时候,对于无上正等正觉,不会退转到不信;解位上也不会退转到信位;行位上也不会退转到解位。所以只有往前精进,而不会后退的。这统统都是因位上来说的。如果是在果位上,那有退转可言呢?那要说个不退转,那不叫做废话吗?所以给你讲的不退转,意思就是说在因位。那么在因位对我们来讲是坚定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明了这个法门,不要说是往生西方得三不退,现前我们真正发心三归,执持名号,可以说念念皆不退,这是多么殊胜的法门。

  遇三宝,这个是讲住持三宝,你遇到了。遇到了三宝就有求福求慧的机会,这个机缘就有了。虽然“求福求慧,虽亦有殊,”这是有不同,有人求福,有人求慧。大概一般人,大多数的人在三宝门中求福的人多,这是讲比较起来求福的人多,求慧的人数没有求福的多。但是这个地方要记住,“必当存有三宝观念,”你才能够真正求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但是求,要有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有正确的方法修学,才会有求必应。如果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盲目的去祈求,是求不到的。这个地方教给你,有求必应的要领。就是你心理面一定要有三宝的观念。三宝的观念是什么呢?是净—清净、是正、是觉。觉是佛宝;正是法宝;净是僧宝。所以你自己的心,要觉、要正、要净;你要常存这个三宝。你存了这种三宝,前面不是跟你说了吗?诸天神将佑护你、保佑你;诸佛菩萨保佑你,你求福求慧都能够得到。所以说,“仗此观念,”就是觉的观念,觉观觉念、正观正念,净观净念;“薰入识田,”八识田中;“种子”,就是三宝种子,觉、正、净的种子“迟早现行,”这是有求必应的理论、道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才是深信不移;真是求什么得什么;求成佛都能成佛,何况其他的?“况又有诸佛护念。”本经说的。“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复何疑?”你还有什么疑惑呢?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要不把这些道理,真正的把它透彻明白了,你怎么个求法?你又如何能够实施、做到,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到求不应的时候,你说这个佛菩萨妄语,你自己造的罪业更大。实实在在讲,是你自己没有把道理搞通啊!是你自己有障碍而不是说求不应啊!有求必应的原理是一切唯心造,所谓说是“万法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是根本的原理。所以你要求,向那里求?不是向外求,是向你自己心地上求。因为一切唯心造,那一切唯心造,我心里想什么,就得什么了?那不是这个,因为你现在这个心,你能够想像的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造不出来真实相;妄心所造的这是烦恼。所以你要求真心,真心是什么心呢?是觉心;真心就三宝嘛!真心是正心、真心是清净心。我们中国儒家确实也是了不起,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觉心,就是佛宝;正心就是法宝与僧宝,就是正心与净心。可见得儒、佛的道,确实是相通的,佛门里面讲有求必应,儒家也是讲有求必定可以得到。正如同孔夫子在易经里面…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