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前面将流通分里面,六方佛劝信的一段经文,给诸位介绍过了。也许同修们读过六祖坛经,坛经里面有几句话,很容易引起我们产生疑惑。这一个法门,既然为十方佛共同赞叹,为什么六祖大师要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呢?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六祖大师所接引的,就是他所度的这个对象都是上根利智,所谓禅宗里面顿教之人,这一点是必需要跟大家解释的。请看这个地方,法宝坛经里面,对象是上根利智,那么他的这个教是禅宗顿教;因此这一些人的见解,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拟的。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话,都是接引这些上上根人,并不是排斥净土,实在是为一般著相念佛的人,解黏去缚而已。解黏去缚,这个黏、缚都是说的执著,凡是用执著心去念佛,诸位要晓得,不能够达到实相,没有办法达到实相,没有办法见性。他老人家所教的就是教你离相,即相离相。由此可知,坛经实在讲,它是赞扬实相念佛。这个在四种念佛里面,实相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既然晓得实相一真的道理,那么当然就明了,像前面所说的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一一无非当人自性。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大德,也说“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又有所谓:“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由此可知,西方依报正报,全是自己心里面所现的境界,决定不可以执著言语文字,而将他的真实义给忘了。那么这个样子不但你得不到念佛的功德利益,反而造了毁谤的罪业。经里面,说性、说相、又说无佛道可成,也有所谓无众生可度,如果你要执著这一些言语文字,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些话都是从心性、从真谛上而建立的。佛在灭度之前,教给后世的学人,有所谓四依法。这个四依法就是给我们以后人一个修学的准则。四依里面,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佛所说的经典,以它为依据。任何人所说的法,必须不违背经典,我们才可以依从;如果违背了经典,我们就可以不必去依它。第二:依义不依语。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不要执著言语文字。言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我们要依言语文字里面所诠释的道理、理论、方法,不必死在字里行间。第三条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呢?凡是说了生死的这个道理,凡是讲证菩提大涅槃的这一些方法,这就是了义;如果讲人天福报这是不了义。换一句话说,人天福报再大,也不能够超越生死轮回。第四条教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我们现在有理智;“识”是感情,情识。不能感情用事,要以理智来做主宰。这是我们随顺现在世间来说。佛法这个智是讲智慧,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我们世间凡夫所说的理智都还是识,不是真正的理智。真正的理智在佛法里头才有。这叫你要依靠真实的智慧,不能够依靠世智辩聪。如果我们明白这个四依法了,将来你读经、读论、或者是读祖师的语录,听一切大德们的开示,你就有所依从了,不至于盲目,随境所转,自己就有了主宰。自己有了主宰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受用。 请看下面经文。这是解释本经经题的意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句就是释迦牟尼佛征问的话;叫著舍利弗尊者给他讲,这个就等于在讲:在你的意思以为怎样呢?以为如何呢?为什么这个经的名字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实际上这个经题是十六个字,佛在此地只取了后半段,那么这个后半段要是明了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它的意思自然就明了了。有名必有义,义要是明白了,这样他才能够受持;乃可受持。义要是明白了,信心才恳切,这个是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一段只是征问、解答,在底下一段经文,当然这个是大事情,没有人能够问得出来,也没有人能够答覆得出来。所以佛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然后自己来解答。我们看这一段经文是佛解答的。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那么,这是佛给我们解释:得蒙诸佛护念,正是由于具足三慧。“闻”,就是闻慧;“受”就是思慧;“持”就是修慧,这个就是净土的三资粮。前面说了三种必修具备的条件统统都具足了。那么我们要详细跟诸位说一说。闻慧是听了以后就深深的相信。念佛这个法门,在八万四千行门里面是真真实实最妥当的一个法门啊!最妥当、最可靠。我们真正能够信得过,这个就是闻慧。思慧是讲领纳、接受在自己的心中,对娑婆世界确实生起了厌离之心,想摆脱这一个世界;而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正地生起了欣求之愿啊!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叫做思慧,真动了这个念头。换一句话说,这个地方的身心世界真正把它放下了,一心一意求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本经所讲的思慧。持名,这就是修慧;修慧就是执持名号,净念相继,一心不乱。这一些话,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希望大家要特别地留意,这样具足三资粮才能够直取西方净土。
经上讲,及闻诸佛名者,诸佛名字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到,就是念阿弥陀佛,“诸佛名字,就是念弥陀名号;以弥陀乃法界藏身。”诸位在念这个早晚课诵,念八十八佛,你会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所以“念弥陀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故曰,诸佛名字。”所以,此地这个经里面讲,“及闻诸佛名者”,这个诸佛名,就是阿弥陀佛。“此处不可错会,”你要是错会了意思,你以为这个诸佛名号,你到藏经里把万佛名经找来,你去念这个万佛名,那你就丧失了大利,最大、最殊胜的利益。为什么呢?你念万佛名不容易得一心。你不晓得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一切诸佛的名,等于说是总名号、共同的名号,念这个名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都念了。一尊佛都没有漏掉,这是千万不能够错会,不能错会这个意思。
在大本经里面说,这是赞叹的话,就是无量寿经,有这么一首偈子:“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往昔,就是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你要没有修福、修慧,正如同前面经文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你总是在往昔修了多善根、多福德。善根是慧,多善根、多福德,你才在这一生当中闻到了正法。“已曾钦奉诸如来”,不但是无量劫当中修福修慧,你在无量劫当中,你是钦仰、事奉,许许多多的佛菩萨;“故有因缘闻此义”,你现在才得到这样殊胜的因缘,能够听到净土法门这样的教义。这个是实实在在的难得;在华严经里头,也有一首偈子赞叹说:“宁受地狱苦,得闻诛佛名。”我宁愿去受地狱那一些苦楚,只要我能够闻到诸佛的名号;这个诸佛的名就是阿弥陀佛,希望能够闻到这个佛号。“不愿生天中,”天上享福,福报非常之大,那么享福怎么样?享福,“而不闻佛名”在此地要晓得,闻佛名就有解脱的机缘;换句话说,他有了生死,出三界,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的机会。不闻佛名,虽然在天上享福,不能够超越六道;所以才不愿生天中,只希望得闻佛名;只希望得闻诸佛名。那么这个都是说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因为这一部经的功德利益,实实在在像经名所说,不可思议。诸佛名的功德,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听到这一句佛名,必定有大因缘,必定能够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常途的修行,就是普通修行,完全要靠自己,必须破无名、见法身,才能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换一句话说,得明心见性以后,佛菩萨才护念。这个法门特别,只要一闻佛名,就蒙诸佛菩萨来护念,真正是不可思议!
经上说,如果能够归依三宝,受持一尊佛的名号,现世当获十种利益。现世就是现在世,现在世,他就能够获得十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那么在此地我们先要说说这个归依;前面跟大家详细的讲过,所以经典里面讲的话,我们不能不信,我们也不能够误信它。如果你看到归依三宝,受持一佛名号,就能够得这样殊胜的利益,我现在要归依三宝,我天天也念阿弥陀佛了,那么我有没有得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呢?不能说没有,虽有,但是不显著,原因在那里呢?许多人是误信了这一句话,就是对于这一句话的真实意思没能了解。就是归依这两个字,他没做到,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个归依的手续。请一个法师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将三归依念个三遍,受持乃是有口无心,那么这个十种利益他怎么能得到呢?归依必定要像六祖坛经传香忏悔第五章所说的,真正归依。“归”是回来。从前我们的心都在五欲六尘,都在五欲六尘上,都是随著境界迁流,现在把我们这个心从五欲六尘,从一切虚妄境界上给他拉回来,回过头,回过头来依什么呢?依三宝。三宝:佛宝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我们依觉而不迷;法宝是“正”的意思,我们依正而不邪;僧宝是“净”的意思,我们要依净而不染,这才是归依三宝。那么想一想,我们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不是觉而不迷?果然觉而不迷了,那我们是从“迷”回过头来了,依靠“觉”了,这叫归依。果然是正而不邪了,我们从前在邪知邪见里头回过头来,现在依正知正见。以往我们是染污,现在我们从染污也回过头来,依清净,净而不染,这才叫真正的三归依,所以才有下面十种殊胜的利益。
第一种“昼夜常得诸天神将隐形守护”那么这一句话决定不是迷信,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确实有天神。这个诸天,有天神,我们肉眼看不见,我们叫他作隐形,他守护我们,换一句话说,这一些诸天善神日夜都在我们身边保护我们。他为什么来保护呢?因为你有德,这个归依三宝的人,这是有真正的德行,这是要记住的。你看世人都迷,你觉悟了,世人都邪知邪见,你是正知正见,世间人都是染而不净,你是清净无染,所以这一些诸天神将,他们是敬佩你的道德,才来保护你。像唐朝时候,李通玄长者,在家居士,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是出家人…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